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重要设备,逆变器通风过滤系统达不到要求会引发逆变器故障。详细介绍了集中式逆变器排热方式的分类,常用的排热方式,进、排风口的选用,进风的过滤措施和排热时存在的问题。对进风过滤器进行了改良,有利于减少逆变器故障,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低碳建筑在方案阶段的自然通风模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方案设计阶段,合理的建筑设计可充分挖掘自然通风潜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对实现低碳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重庆市某拟建节能办公建筑,应用PHOENICS软件重点对该建筑不同外墙开口和内部隔断方案进行自然通风的数值模拟。通过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了较优的隔断、进风和出风口方式方案,使室内绝大部分区域的空气龄低于5 min,为该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提供了参考方案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王宇 《山西建筑》2010,36(36):175-176
分析了地下建筑的传热特性,建立了壁面动态传热的数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对地下厂房的热工环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风量、进风温差、热源强度、建筑形状对壁面传热量均有影响,利用这一特性对地下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提供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通风的计算中,常采用“热压计算法”(中和界法)。进、排风口的面积,按下式计算: F=G/(3600(19.62γ△H/ζ))~(1/2) (1) 式中 F——进风或排风所需要的面积(米~2); G——进风或排风的风量(公斤/小  相似文献   

5.
某冷轧厂散热量大,现有的通风状况无法及时有效地将余热排出室外。对厂房进行合理通风改造能够改善工作平台工作条件。运用CF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在厂房只有单侧自然进风情况下,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不能满足工作平台热环境控制的要求;而采用自然通风和蒸发冷却机械送风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较好地改善工作平台工作条件。通过数值模拟优化分析,得到了最佳机械送风口布置形式和位置。  相似文献   

6.
针对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典型空气污染物氨气,运用CFD方法构建武汉中心三维立体模型,模拟标准k ε条件下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2种抑制措施对氨气浓度整体影响效果并确定其影响进深。结果表明:稳态下机械通风对降低模型整体氨气浓度效果有限,单个送风口沿送风方向影响进深约为6.1 m,垂直于风速方向约为1.2 m,且送风口影响进深随风速变化极小;自然通风对降低模型整体氨气浓度效果明显,进风口对氨气浓度影响进深约为17.5 m,随高度增加逐渐递增的进风速度在通风前15 s对氨气浓度影响明显,稳态时风速增加自然通风影响进深增加有限;施工中可主要采用自然通风抑制氨污染,幕墙封闭后可利用机械通风并辅以导风板等设施提高机械通风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寒冷地区电厂主厂房夏季采用全面自然通风和自然进风、机械排风2种通风方案的可行性,对某电厂主厂房内部的流场分布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夏季工况下采用全面自然通风方案时,底层和夹层的空气温度超过34.5℃的高温区域面积较大,不能很好地满足相关技术规程的要求;采用机械排风方案后,厂房内部温升超过3℃的高温区范围明显变小,各层空气流速分布更加合理;但在2种通风方案下,凝汽器附近均会形成小范围高温区,以及出现局部流速过低问题。分别通过开启通风格栅和采取隔热措施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其降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白鹤滩水电站大坝高289.0 m,为椭圆线型混凝土双曲拱坝。利用大坝两侧抗力体排水洞作为进风通道,左右岸通风竖井作为排风通道,大坝廊道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系统相结合的通风方式,并可根据不同运行工况采取不同的通风策略。该通风系统稳定可靠、灵活性高,可明显改善大坝廊道内的空气质量,为其他类似工程的通风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最优的冬季自然通风时段,以兰州地区某地板供暖民用住宅为研究对象,考虑围护结构对室外温度波的衰减和延迟效应,得到建筑围护结构的等热流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FLUENT软件对不同通风时段的室内污染物浓度场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开窗方式时,不同时段的通风时长不同,不同进风温度对室内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及迁移特性影响显著,综合考虑污染物排除效果及舒适性,发现17:00时开始通风为最优通风时段。  相似文献   

10.
李勇  杨朝阳 《山西建筑》2014,(33):129-130
为了贯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政策,研究了建筑通风中自然通风的技术,介绍了自然通风的形成,对自然通风与小区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平面布置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自然通风的局限性,为自然通风的设计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