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5)
高校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在引导学生的意识形态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应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充分运用。目前高校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的还缺乏系统性,需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运用,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3)
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学习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高等学校阶段,为了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教育人员需要在思政教育中充分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将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使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5):11-16
在思政教育领域,显性思政教育显而易见。然而,与显性思政教育进行比较,隐性思政教育则相对彰显隐蔽性,潜移默化地起着重大教育作用。在思政教育具体实践中,隐性思政教育如今正因其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成效显著、隐蔽等优势而越来越多地得到思政教育工作者乃至决策层面的关注与研究,并由此得到更高的社会接受度与认同度。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15)
现如今,新媒体应用的普及化,使得高校学生获取知识更加方便,获取知识的类别也在逐渐增多,尤其是不同文化的输入、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等,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所以高校的思政教育需要结合新媒体的环境特点,对隐性教育工作的内容进行布置和进一步拓展,这样不仅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进而培养专业技能过硬、思政水平兼优的优秀人才。故以新媒体环境为研究背景,探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3)
本文通过对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改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为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9)
校园文化隐性思政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其在"大思政"格局中的作用也更加重要。本文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政教育的主要功能为出发点,对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7)
以大思政观为指导的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依据"大思政观"进行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到在思想指导上的全员统一,在教育的内容上,进行教育内容的全过程贯通。并且精心的构建一个教育环境。基于此,文章就大思政教育观的形成还有大思政观教育资源整合的构想还有资源整合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深入挖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当前教育教学最基础也是最紧迫的工作。由于工学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别,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元素,达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果,是目前专业课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工学类专业课程知识点往往立足于力学原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是易被忽视的重要思政“宝藏”。本文通过分析工学类专业课程特点,提出了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从哲学思维、美学、工程伦理、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等方面挖掘了课程思政元素,并以桥梁工程课程为例,探索了有效融入途径,可为类似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怀揣中国文化和蕴含工匠精神的工科类人才,发挥课程思政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中的积极作用,在分析现有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基础上,结合道路勘测设计系列课程特点,制定了课程思政“一种情怀、二种文化、三种精神”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思政目标,分别制定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思政目标达成的具体实践方案。对于理论教学,在各章节采用隐性浸润式教育模式,并结合指定题目的课堂翻转和与影视观摩,实现“一种情怀、二种文化”的思政目的;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显性强化式教育模式,达成“一种情怀、三种精神”的思政目标。实践证明,因课制宜的隐性浸润和显性强化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不但有效达成了课程的思政目标,提高了课程成绩,而且培养了学生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同时,课程思政的双向性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思政水平。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1,(6):48-53
课程思政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它打破传统课程授课的界限,旨在寻求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之间的融通之道,体现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之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一跃,具有学生主体、政治导向、思想引领、隐性渗透等特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具有统一性,课程目标具有同一性,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统一性。要从目标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基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的全学程育人体系。转换育人理念、完善管理体制、改革评价体系和健全保障机制是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型下的全过程育人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