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高晨 《四川建材》2019,(9):61-62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中各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人们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生活空间。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建设对于城市有着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的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形象更加美观。建筑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可以更好地彰显城市的特点。本文对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简要概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具体阐述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以期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汪鑫 《城市开发》2023,(5):118-119
<正>建筑是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城市规划建设离不开建筑设计规划。实际上,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当中占比很大,最终成果也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与环境,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文明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规划设计科学地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很有必要,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内容,通过对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探讨充分发挥建筑规划设计,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有效措施,明确建筑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理清建筑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优化传统的建筑规划设计模式,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目标,从而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城市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9,(15)
在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城市规划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对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城市规划建设的质量好坏,是由建筑规划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所决定的,也关系着城市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了一些探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也体现出了空前未有的重要性作用。建筑规划设计作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先决因素及基本保障因素,乃是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可以说,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宗旨便是保障城市中的建筑可以按照预先的规划得到科学合理的实施,继而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以及精神需求。本文通过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希望能够借此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份借鉴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城市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是建设工程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本文详细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7.
论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城市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是建设工程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本文详细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8.
《门窗》2017,(8)
加强社会主义城市化建设进程是我国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就成为城市化建设的重头戏。要取得更为可观的城际规划设计成果,就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不仅可以站在全局角度帮助城市规划社会更好地整合分配城市资源,加快城市化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功能,以更好地推动城市发展进程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使城市规划呈现出地区特色,更好地整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因此,做好城市规划管理是保证城市规划设计取得丰硕成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3)
城市规划设计是对整座城市的市貌、城市功能、规划布局进行规划设计的工作。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满足城市的基本职能,还要满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依托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大跨步发展,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经常采用到的技术有GPS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这些技术为成熟规划设计提供了直观的信息。为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本文论述了信息时代对现今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7,(2)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规划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保证城市的发展速度以及城市规划格局的合理科学,必须确保建筑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保证城市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基于此,文章分析和阐述了建筑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并研究了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近期规划为规划改革的突破口(代专题立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富海 《城市规划》2003,27(3):16-19,25
1 序言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在理论认识和操作体系上需要变革 ,这一点经过多年探讨已经在业内达成高度共识 ,但变革的方位依然莫衷一是 ,近期规划似乎大可为之。本人亲历了深圳事实上五年一度的总体规划 ,耳闻了天津主动性的近期与年度滚动规划 ,也目睹了广州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力实施 ,两年前又策划并主持了对深圳总体规划第一个 5年实施的绩效评估和第二个 5年的对策研究 ,完成后恰逢国务院及九部委向全国下达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的紧急任务 ,便集中精力对近期规划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写出了被选在 2 0 0 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厦门年会大会宣讲…  相似文献   

12.
徐磊  王德成  王化盛 《山西建筑》2007,33(18):47-48
结合胶南市规划实例,介绍了加强组织领导、推行阳光规划、严格审批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更新管理理念等一系列构筑效能规划和阳光规划的措施,可供类似城乡规划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Swedish town planning Is in a state of transition.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t has succeeded in providing a remarkably high level of physical and social wellbeing. However, the continuation of past practices can no longer guarantee desir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scepticism about working with local plans based on nationally derived planning legislations. This study takes up some key issues which illustrate the dilemma in Swedish town planning.  相似文献   

14.
现代住宅区规划中的风水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玉凤  王瑾瑜 《山西建筑》2009,35(30):34-35
从城乡规划的角度,以当前最为普遍的居住区设计为例,具体阐述了风水文化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引导今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并使"风水"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各类城乡规划中得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强化近期规划 促进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孙施文 《城市规划》2003,27(3):13-15
自<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和建设部等九部委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的通知发布以来,近期规划的作用得到了强调,近期规划也成为了当今城市规划实践、制度建设以及理论讨论的重点和热点内容.其实,近期规划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也不应该是一个新问题,之所以要如此的强调,我以为这是针对于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一直存在的、也是当前非常突出的城市规划实施问题所提出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李超 《山西建筑》2015,(8):19-20
从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二者关系出发,对二者存在的难以有效结合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深入剖析了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而指出要想使两种规划实现有效的衔接,必须要健全相关的理论和法律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Action space as planning concept in spatial plann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cie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This shows up in an increasing diversity of activity and mobility patterns of individuals, households, companies and organizations. In a network society, the significance of physical distance declines as the importance of available time increases. Many spatial planning concepts like ‘location policy’ and ‘the compact city’ and the criteria of accessibility do not take these developments sufficiently into account. This redu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mobility and spatial policy. Spatial planning can benefit from deeper insight into the time-space options that individuals have. For that reason, planners need concepts that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ur of individual actors and to influence them at the local and regional level. One such concept is action space: the area within which persons can undertake activiti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s of this concept. A typology of action space for dual-income households with children, living in two Dutch municipalities, is constructed and analyzed. In addition, a model of action space, called MASTIC, is developed. This model allows planners to determine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action spaces of individuals can be influenced. Some applications of the model are discussed: to identify the mobility effects of urban form; to coordinate services at the local level; and, finally,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cultur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reby to study the aggregate mobility effects of an area. Martin Dijst (1957)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urban geography at the Urban Research center Utrecht (URU),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Utrecht University in the Netherlands. His research activities are focused on transportation studies. He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activity/travel patterns of specific population categories. In 1995 he completed his Ph.D. dissertation entitled “An elliptical life” in which he treats action space as an integral measure of accessibility and mobility.  相似文献   

18.
王嘉群 《山西建筑》2010,36(4):17-18
结合下芹区域规划现状,对该区域开发目标及策略作了简单介绍,并对其道路交通规划、空间环境景观设计、景观竖向规划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提出实施建议,以期促进区域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