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田经过多年开发使层系、井组的调整及措施井选井选层难度不断加大,聚合物驱后剩余油高度分散,同时油田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水平井成为厚油层剩余油挖潜的重要手段。以细分沉积相研究为基础,应用多学科研究技术,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挖潜方法;运用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定量描述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在空间展布,提出适用的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并确定水平井开采层位优选原则及水平井轨迹设计方法,这些措施都有效的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喇嘛甸油田是大庆油田的主产油田之一,现油田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储层动用程度高、综合含水高,剩余油在平面上很分散,纵向上集中在厚油层中的韵律段上部,与水淹段交错分布,挖潜难度很大。现主要采用水平井对局部剩余油富集的层位进行挖潜,在生产实际中形成了一套水平井挖潜剩余油技术,包括剩余油预测技术、水平井区储层精细描述技术、水平井轨迹优化设计、随钻跟踪调整技术及钻后综合评价技术等。这些关键技术保证了水平井挖潜剩余油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喇嘛甸油田断层发育,断层边部厚油层剩余油富集,主要利用水平井技术挖潜剩余油。但断层边部控制井点少、构造变化大、油层发育复杂,水平井轨迹优化设计难度大。为此,利用井震结合技术对断层区构造特征、油层发育状况进行准确预测,并以地震资料进行约束,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得出断层边部无井区域的构造,从而实现了断层区水平井轨迹空间位置、方位及水平段长度的优化设计。形成一套断层边部水平井轨迹优化设计方法,在喇嘛甸油田5口断层边部水平井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应用,平均钻遇率达到74.2%。  相似文献   

4.
以井下实际地质特征来确定和控制井眼轨迹的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起来的前沿钻井技术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青海油田七个泉油田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的部分应用效果。在钻井过程中充分应用新型MWD、LWD,探索出适合七个泉油藏水平井钻井的地质导向技术;利用地质导向配套技术已完成了近10口井的现场试验,最薄油层达到1m,成功地实施了地质导向钻井,为薄油层、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等复杂油气藏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情况,通过综合应用示踪剂技术、精细地质研究技术和脉冲试井技术,结合动态资料,确定了水平井间及水平井与直井间的连通关系,对比分析了水平井与直井三元复合驱开发过程中的受效特征,对完善水平井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挖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庆油田杏六区东部葡Ⅰ33单元已进入特高含水期,但油层内部仍然存在较多剩余油,取心资料和油藏精细描述资料表明,其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油层的顶部,为了挖潜有侧积夹层的厚油层中上部的剩余油,开展了水平井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本文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精确描述了厚油层内部夹层的三维特征,对三元复合驱前后的剩余油进行了定量分析,给出了水平井三元复合驱开发特征。研究表明,利用水平井三元复合驱开发有侧积夹层的厚油层中上部的剩余油,能够不同点坝之间和同一点坝内部形成了很好的注采关系,确保了夹层间剩余油的有效动用,极大地提高了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7.
地震技术在水平井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喇嘛甸油田开发的目的层主要为萨尔图、萄花油和高台子油层,断层边部的厚油层顶部属于低水淹层,存在剩余油。利用水平井可扩大泄油面积、提高油层动用程度,且水平段能够穿越夹层,可以实现挖潜断层边部剩余油的目的。应用开发地震技术,结合钻井、测井、试油、沉积相等资抖,通过细致描绘喇嘛甸油田萨Ⅲ31层的顶面构造特征,预洲萨Ⅲ31层的分布形态、厚度和展布范围,可为水平井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官142区块是正韵律巨厚砂岩油藏,经过多年注水开发,油藏底部产生"次生"底水,受储层垂向物性的差异及层内隔夹层的不稳定分布影响,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应用动态监测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区块水驱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油层的顶部,结合水平井即可提液增油,又可控制底水锥进的优势,在该区块实施水平井挖潜剩余油潜力,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水平井技术在官142区块正韵律厚油层次生底水油藏的成功应用,为同类型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前利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剩余油的技术已成为油田后续开发的重要手段。PB油田处于长垣老区,目前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挖潜困难。本文应用地震反演预测成果、测井、地质、生产、测试等动静态数据,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充分认识构造、储层特征等,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优选水平井部署有利区域和有利层段,应用水平井适应性筛选对有利区域和层位进行水平井优化设计;对高含水期油田后期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含水期厚油层层内剩余油的分布异常复杂,针对胜利油区史南油田梁11断块沙二8^2反韵律厚油层非均质严重的特点,细分层内沉积微相,划分均质段,建立厚油层层内三维静态模型,对单砂体进行了多层段的数值模拟,搞清层内建筑结构及剩余油分布,利用侧钻水平井、侧钻井、补孔改层、完善注采井网、间歇注水等措施挖掘厚油层剩余油潜力,提高了油藏采收率,实现区块控水稳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双河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来,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并对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进行挖潜成为一种新的开发方向。针对双河油田高含水后期的主要特点,从夹层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双河油田438块厚油层层内细分对比研究,总结出438块各单层夹层分布规律,分析厚层内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规律,提出如何寻找剩余油,进而如何挖掘剩余油,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成果对油田高含水后期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X区PI组主要为大面积河道砂沉积,油层发育厚度大,层内渗透率差异较大,呈现正韵律性,从而造成厚油层下部动用较好,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油层上部。为了探索挖掘顶部剩余油的方法,本文描述了厚油层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并通过优化调剖工艺方案设计,探索了对应调剖挖潜厚油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双河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来,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并对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进行挖潜成为一种新的开发方向.针对双河油田高含水后期的主要特点,从夹层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双河油田438块厚油层层内细分对比研究,总结出438块各单层夹层分布规律,分析厚层内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规律,提出如何寻找剩余油,进而如何挖掘剩余油,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成果对油田高含水后期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分布大部分在薄差油层中,水平井的钻探解决了剩余油的开采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水平井钻井工程技术措施,优化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采取欠平衡钻井等新工艺技术措施,钻探出更多的优质的水平井,满足油田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油田开发后期的到来,剩余油分布于薄差油层的储量丰富,因此采取钻探水平井的方式,不断提高剩余油的开采效率。研究水平井钻井的工艺技术措施,有利于提高机械钻速,降低钻井施工的成本,避免发生钻井事故,保证钻探出优质的水平井,满足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细化分层,结合油层厚度、油层平面展布及稳定性,确定在杜84块中部兴Ⅵ组下部油层规划部署4口水平井,优选试验1口井。根据油层发育并充分考虑周边井动用状况,优化设计轨迹,达到充分动用剩余油的目的。加强随钻跟踪,确保油层钻遇率,投产后取得较好效果,实现井间挖潜,为其它3口井的推广实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技术已成为挖掘动用断块内以及井网不完善井区剩余油潜力的重要措施。该技术是利用老井眼中的油层套管向剩余油富集方向开窗侧钻,使直井变成水平井,可实现定向挖潜断层附近、注采不完善井区剩余油。试验初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形成了一套侧钻水平井优化方案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新钻井地质特征再认识及剩余油描述方法,确定了二三类油层调整对象标准、调整单元和调整区域,搞清了二三类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针对二类油层和三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点,在化学驱井网条件下,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采取了不同的挖潜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后期研究认识二三类油层水驱开发规律、开展高含水后期控水挖潜方法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厚油层层内夹层是制约着厚油层开采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夹层的存在,使渗流(油水运动)发生变化,那么搞清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剩余油的挖潜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为例,进行了厚油层夹层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搞清了主力厚油层夹层成因类型,建立了识别标准,落实夹层分布特征,建立夹层的空间分布模型,运用油藏工程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综合研究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富集特征及富集规律,提出合理的剩余油挖潜方式,并为以后同类型油藏的开采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喇嘛甸油田储层以厚油层为主,2.0m以上厚油层占油田总储量的60%。取心等资料表明,厚层层内非均质严重,剩余油主要存在于厚层内部,因此,开发的重点是挖潜层内剩余油。通过对结构界面理论的研究,将复杂的层内问题视作层间问题进行处理,实现了调整挖潜的"三个转移",即:剩余油挖潜由层间向厚油层层内挖潜的转移;细分注水由层间细分向层内细分的转移;油井堵水由大段堵水向多段层内细分堵水的转移。因此,准确的识别和划分结构单元是精细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