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承钢炼铁厂通过加强进厂原燃料质量把关、规范料场管理、加强库存管理,使原燃料质量稳步提高,库存量变化更加明确,从而使承钢炼铁厂的整体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因此对炼铁原燃料管理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周歧建 《炼铁》2000,19(1):43-44
1 引言 长期以来,武钢未对购进动力煤的质量进行检验,均以供货方提供的质量数据为依据,因此进厂原燃料采购成本高,质量差。在钢铁企业中,炼铁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50%以上,是原燃料购进、运输、烧结、焦化、炼铁等成本的综合体现,降低原燃料采购成本和高炉能耗就必须对进厂原燃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为此,质检中心于1997年5月起对部分进厂动力煤进行质量抽查,1998年8月  相似文献   

3.
汉钢通过加强原燃料质量把关,优化原燃料结构,合理控制烧结矿成分,实施系列工艺改进措施,加强日常操作,烧结矿碱度稳定率提升至91.15%,烧结矿转鼓指数达到79.25%,烧结矿粒级及冶金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正焦化厂以推进质量过程控制标准化为抓手,以改善产品质量问题、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为切入点,全面推进"质量强化年"活动,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为生产经营任务目标的完成提供质量支撑。源头管控促提质。焦化厂结合焦炉生产实际情况,通过现场调查和对各项指标、历史参数的研究,从生产源头抓起,精益进厂煤管理水平,加强煤炭质量把关力度,科学调整配煤结构及配比。根据不同高炉的需求合理分配煤炭资源,通过按质存放、分区  相似文献   

5.
对1280m3高炉"经济炉料"条件下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成本压力不断增加,以致逐渐向经济炉料转变,尤其是烧结矿质量逐步变差,品位不断降低,给高炉冶炼带来极大的挑战.针对高炉原燃料条件变差和高炉顺行造成影响等状况下,通过对原燃料的使用过程管控、优化布料制度、完善送风参数,控制合理煤气流分布,重视上下部调剂,改善炉渣性能...  相似文献   

6.
莱钢品质保证部是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银山型钢公司的复设机构,主要担负着原燃料进厂检验、中间产品控制及钢材出厂检验把关任务,下设站、室18个,分布干莱钢各个生产工序上,可以说点多、面广、人员分散.  相似文献   

7.
对济钢1750m~3高炉高产低耗冶炼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1750m~3高炉2016年实现了成本和指标的较大进步,多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利用系数达2.877,燃料比523 kg/t。其主要措施,一是采取了"大风量操作、平台+漏斗布料、大矿批冶炼、低镁铝比操作"等生产操作技术手段;二是改善日常管理机制,从源头管控原燃料质量,强化筛分和设备点检等,有力保障高炉稳定顺行,为高产低耗做好保障。  相似文献   

8.
以"分层分类管控进厂原料质量"为目标,创新、优化、完善了进厂原料质量管控模式,搭建了集中、统一的新管理平台,对进厂原料的招标、采购、试验验证、质量检测、验收等信息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实现了分层分类管控其质量的全新管理模式,在稳定原料质量、降本增效中发挥着显著作用,执行原料质量追溯有效降低损失5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9.
从原燃料质量、操作制度、管理制度等维度分析某1800m3高炉高冶强稳定顺行的冶炼技术。分析得出,严控原燃料质量数值在管控范围内,避免入炉品位、化学成分的波动对炉况顺行的影响;量化操作,依据布料模型等对操作参数合理性进行动态调控,提高经济技术指标;管理标准化,对槽下、炉前作业、设备维护进行标准化管理,降低外部条件对生产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安钢针对进厂大宗原燃料在运输过程中途耗日益严重问题,研发构建了一套途耗集中管控系统。通过途耗集中管控信息化平台对原燃料途耗进行精细化管理,安钢不仅在原燃料采购上节省了大量经济支出,同时强力提升了安钢供应链管理水平,在外进散装物料量较大的兄弟企业和相关行业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10月,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自信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钢高级质量设计系统自主研发与应用"和"面向冶金行业的MES敏捷开发平台"两个项目通过了首钢总公司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同时,两个项目整体技术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硅钢高级质量设计系统是针对冷轧硅钢生产线所开发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订单管理、冶金知识库管理、用户及质量服务管理等13个功能模块。该系统以精细化质量管控体系为核心,以精准化生产管控为主线,建立了精细精准化质量管控业务体系,实现了硅钢核心业务信息化的综合集成,支持硅钢生产的大规模个性  相似文献   

12.
王福新  王莹 《天津冶金》2011,(2):31-34,61
介绍了天铁炼铁生产管理系统开发的情况,该系统采用ERP、MeS、PcS三层之间的数据集成,实现了炼铁生产物料跟踪,生产计划和配料管理及动态调整。提高了炼铁生产效率和铁水质量,降低了原、燃料消耗,达到炼铁生产管控一体化与生产过程优化。  相似文献   

13.
包钢4号高炉由于原燃料质量的波动、外部设备故障率较高,炉况稳定性一般,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始终未能达到理想状态。稳定的操作炉型、合理的煤气流分布是高炉生产过程中提产降耗的基础条件,近年来,通过采取强化原燃料质量管控、优化上下部调剂、强化日常管理等措施,4号高炉实现了顺行周期的有效延长,提产降耗效果显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2021年4号高炉平均日产量6486 t/d,利用系数较2019年累计提高0.232t/(m3·d),燃料比540 kg/t,较2019年累计降低9.55kg/t。  相似文献   

14.
周军  徐端 《宝钢技术》2015,(6):38-44
随着冶金企业的发展,对企业资源的源头成本追溯及分析控制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冶金原燃料采购作为企业运作源头,具有原燃料采购日常经营活动中所约定俗成的一系列操作规范和制度,却一直无法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管控与分析。大宗原燃料采购管理平台是有效的、适合的、集成的信息管控平台,其中包括标准业务流程、业务节点、业务规则以及运算逻辑和相关业务接口,在实际运用中经济效益显著,达到自动优质优价计算的目标,可以为冶金企业主要采购业务的运作及控制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提高厚料层烧结燃料燃烧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厚料层烧结是烧结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料层增厚引起一系列烧结行为的变化,如自动蓄热加强,导致料层高温区变厚,气体体积膨胀量增加,透气性恶化,氧气的质量含量降低,燃料燃烧速度减慢,高温区宽度进一步增加,还使得残碳和无益燃烧增加,下部烧结矿过熔,影响烧结矿的产、质量,进而降低厚料层的节能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粒度为1.00~3.15 mm的高燃烧性燃料,选择燃料的配加方式为"燃料分加"或"燃料、熔剂共同分加"等方案提高厚料层烧结固体燃料的燃烧性,并对各试验方案下的透气性和烧结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3个措施均有利于厚料层烧结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炼铁》2018,(5)
对梅钢2号高炉添加废钢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加强废钢质量管控,改进槽下排料顺序,优化炉顶布料制度,改善高炉煤气流分布等,添加废钢后高炉透气性得到改善,维持稳定顺行。实践表明:①包括废钢在内的原燃料质量稳定是高炉生产稳定的保障;②合理的排料、布料方式是减少废钢对高炉煤气流影响的关键;③在废钢添加量为30kg/t的条件下,高炉在试验期内炉况稳定,日产量增加约5%,燃料比上升约1%。  相似文献   

17.
回顾武钢质检中心成立50周年的发展历程,介绍目前武钢质检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在武钢原燃料把关、产品表面检查、理化性能检测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以及质检中心坚持自主创新、构建科技质检的企业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8.
该座1800 m3高炉自2014年3月开炉至2022年8月停炉安全生产8年,处于炉役后期,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处于同类型高炉前列。从原燃料质量、操作制度、管理制度等维度分析该高炉保持高冶强稳定顺行的冶炼技术。分析得出,严控原燃料质量数值在管控范围内,避免入炉品位、化学成分的波动对炉况顺行的影响;量化操作,依据机理模型对操作参数合理性进行动态调控,提高经济技术指标;管理标准化,对槽下、炉前作业、设备维护进行标准化管理,降低外部条件对生产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韶钢8号高炉于2020年12月25日停炉中修,集中更换烧损的8、9段冷却壁,同时对炉缸进行整体浇筑,快速恢复炉型;在线对热风炉进行修复,将风温从1 160℃提高到1 200℃。高炉投产后,实现了高炉炉型快速修复和热风炉在线修复,且通过加强原燃料质量管控、提升高炉操业能力和强化炉前出铁管理等措施,使得高炉炉况长周期稳定顺行,高炉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燃料比从原来506 kg/t下降至499 kg/t,达到低燃料比生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西昌3座1750m~3高炉入炉原燃料中有害元素含量较高,导致了高炉煤气管道结瘤堵塞、风口破损、炉缸堆积等事故,破坏高炉顺行,劣化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通过采取调整炉料结构、加强原燃料质量的过程管控、调剂高炉操作制度等措施,高炉保持了稳定顺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未出现大幅下滑。生产实践表明,维持最大风量、稳定炉温、控制压差、降低冶炼强度以及改善造渣制度,有利于有害元素的排放,减少其循环富集,保证炉缸工作的均匀稳定和活跃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