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索赔的法律效力、索赔当事人的平等权利,索赔是合同的补充, 其实质上也是承发包双方承担工程风险的比例再分配,相信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索赔和反索赔会日益得到重视,索赔也会成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合同管理现状,从索赔的法律效力、索赔当事人的权利等方面,阐述了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合同的索赔概念,为承包商索赔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一项建设工程的实施阶段,都是以委托监理合同、施工承包合同为媒介把业主、监理、承建单位联系在一起,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机制,为实现建筑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目标而共同努力.因此,‘合同'对于任何一方都是至关重要的文件.合同管理都是建设管理中最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现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下施工索赔的依据、方法,从做好索赔的基础工作、加强对索赔人员的素质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承包商加强索赔管理的措施,以适应工程承包业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6.
索赔和反索赔是进攻与防守的关系。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合同双方都在进行合同管理,都在寻找索赔机会,一经干扰事件发生,都在企图推卸自己的合同责任,都在企图进行索赔。不能进行有效的反索赔,同样蒙受损失,所以反索赔和索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现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款的分析,阐述了承包商索赔的依据、方法,提出了承包商加强施工索赔管理的措施,同时指出了施工索赔管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在建设工程的旋工过程中常会出现索赔,时常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效益。因此,合同双方都应对索赔引起足够的重视,客观公正对待,才能使工程施工按计划目标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双方利益、建设工程整体效益、社会效益出发,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索赔的发生次数越少越好.基于此,笔者从业主、承包商、监理工程师三个角度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索赔预防措施进行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索赔预防措施综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双方利益、建设工程整体效益、社会效益出发,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索赔的发生次数越少越好。基于此,笔者从业主、承包商、监理工程师三个角度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索赔预防措施进行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国施工企业目前合同管理和工程索赔的现状,论述工程索赔的起因、分类、程序等,提出加强合同管理与索赔的措施,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施工企业是最早实施经济合同法的企业之一,对签订平等、有效的合同,全面履行合同拥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一些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上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导致企业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本文试就加强施工合同管理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一、施工合同管理混乱局面的主要表现1、审定程序上的不规则性。施工合同,必须根据国家批准的投资计划、计划任务书、设计文件等签订。而由于施工队伍恶性膨胀,形成了“僧多粥少”的竞争局面,使得有些施工企业不按规定程序竞争与签订合同,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声誉受到损害。2、签… 相似文献
15.
对建设 工 程施 工合 同 索赔 时效 的 功能 、法 律基 础 、效力 、适 用 范围 等相 关 问题 进 行 分析 ,并着 重 探 讨 索赔时 效期 间 的计 算方 法 。 相似文献
16.
讨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为维护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正当利益,对常见的承包商提出的索赔事件,以及发包人针对承包商提出的索赔要求如何进行反索赔,从而保证施工合同的正常履行。 相似文献
17.
施工合同履约率低是目前建设施工合同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特殊性、合同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改善和完善施工合同管理模式需做的工作,论证了只有加大合同管理力度,积极推行工程风险担保制度,开展工程索赔管理,建立、健全合同约束机制,才能全面提高合同履约率,保护承、发包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下的承包人索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用条款为依据,整列了承包人的索赔权利条款,并对工期、费用索赔的计算和索赔文件的组成及撰写进行了阐述,旨在日趋规范的施工合同条件下承包人能有效进行索赔。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建筑市场的现状,并从承包商角度阐述了造成索赔的原因、索赔程序和时限以及索赔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以指导施工企业重视并做好索赔管理工作,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针对建设工程中的设计变更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设计变更产生的原因,阐述了设计变更的种类及管理现状,进而提出了加强建设工程设计变更管理的建议,以期建设工程行政管理部门及各参建单位对设计变更的管理更加完善,进而为建设工程服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