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制冷与空调(北京)》2017,(10)
在低环境温度工况下,分别对定频、普通变频空气源垫泵机组以及带有补气增焓功能的变频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性能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变频空气源热泵机组的IPLV明显优于定频空气源热泵机组,且带有补气增焓功能的变频空气源热泵机组在环境温度低于-20℃时比定频、普通变频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制热量衰减小,制热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2.
《制冷与空调(北京)》2018,(11)
在低环境温度工况下,分别对6 kW和9 kW名义制热量的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的性能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热风机在-20℃环境温度下具有稳定的制热能力。 相似文献
3.
对户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系统配置不同散热终端时的性能进行测试及计算,包括全天累计制热量、全天累计耗电量以及平均性能系数。测试结果表明,在采用相同型号的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机组且房间热负荷相近的条件下,配置不同散热终端的供热系统的累计耗电量最大相差27%,供热系统的平均性能系数最大相差24%。最后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测试结果对后续供热项目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问题突出,为实现治理雾霾和节能减排目标,京津冀开始无煤化行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试制,已经取得成功,并在京津冀等地规模应用。本文重点研究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名义工况下COP和综合部分负荷值,即IPLV(H);并通过具体算例,利用热力学完善度分析相关标准下的IPLV(H),可供今后制定有关标准参考。 相似文献
5.
传统空气源热泵在低环境温度下,面临如压力比过高、压缩机运行效率低及运行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解决,其中改进热泵系统方案是一种有效措施。本文采用试验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单级压缩系统、双级压缩系统、复叠系统以及三级压缩系统在提高空气源热泵在低环境温度下制热性能的优劣势,从成本、制热效率、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比对,最终得出双级压缩系统是最适合用于提高空气源热泵低环境温度制热性能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制冷与空调(北京)》2019,(5)
本文计算分析了环境温度、出水温度和负荷平衡点对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哈尔滨)低温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的影响及其经济性和节能减排效益。结果表明:相同出水温度下,机组输入功率随环境温度升高而降低,而机组能效与之相反;机组搭配地暖末端形式的年运行费用为30.74元/m~2,且与燃煤锅炉相比,供暖季可节约标准煤14.74 kg/m~2;不同负荷平衡点对热泵供暖系统的能效与经济性具有较大影响,对于所选典型城市哈尔滨而言最佳经济平衡点为-20℃。 相似文献
7.
《制冷与空调(北京)》2015,(7)
针对雾霾天气对我国环境与能源带来的严峻形势,梳理国家相关政策,分析并指出燃煤是冬季雾霾天气加重的主要原因,替换燃煤采暖的方式势在必行。从能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成本2个层面对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采暖、燃气热电联产、热水锅炉采暖以及电暖气采暖等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能源利用效率层面看,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采暖热泵效率为2.5,仅次于燃气热电联产效率2.78,远高于燃气热水锅炉等其他采暖方式。从运行成本层面看,只要有合适的电力价格,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采暖的年运行费用仅为市热力集团集中采暖费用的83%,燃气锅炉费用的67%。总结不同气候条件下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采暖的适用地区,在现有集中供暖的14个省(直辖市)中,有7个省(直辖市)可以直接采用现有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产品,有3个省可以尝试采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采暖,而对于青海、吉林、内蒙古和黑龙江4省,目前并不适合该方式。 相似文献
8.
《制冷与空调(北京)》2020,(10)
补气增焓与喷液冷却是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机组采用的2种主要的技术方案。本文分别采用这2种方案设计R410A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机组,并对二者的性能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制热名义工况下,2种机型的COP均在2.3以上,补气增焓型机组COP高于喷液冷却型机组约6%。变工况制热条件下,当环境温度高于7℃时,喷液冷却型机组制热量高于补气增焓型机组,在环境温度为21℃时,前者高出后者约8%;当环境温度在-10~7℃范围内时,二者制热量差异不明显;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补气增焓型机组制热量高于喷液冷却型机组。环境温度在-25~21℃范围内时,补气增焓型机组制热COP均高于喷液冷却型机组。 相似文献
9.
《制冷与空调(北京)》2017,(5)
针对空气源热泵机组在制热工况下出现频繁结霜/除霜现象、制热能力变差以及可靠性下降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制冷剂分配器的选型不当或设计不合理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空气源热泵机组中常用的孔板式制冷剂分配器的应用进行研究及改进设计,并进行对比测试。 相似文献
10.
《制冷与空调(北京)》2020,(10)
介绍GB/T25127.1《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机组》和GB/T25127.2《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机组》修订的背景和解决的重点问题,解读新版标准主要内容,包括范围、机组型式、试验工况及允差、性能系数、技术要求、噪声试验方法、水侧压力损失、APF计算和试验方法、融霜试验方法、制热性能试验方法等内容,为相关人员正确理解标准条款和评价产品性能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制冷与空调(北京)》2017,(10)
空气源热泵在我国华东及华南等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受室外温度的影响,存在性能衰减、效果无法保证等问题。为提升空气源热泵在北方寒冷地区的适用性,本文对空气源热泵产品进行改进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唐山市某办公楼项目,对其供暖季能耗进行跟踪测试,结果表明,该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可以很好地满足室内人员的舒适度需求,并且具有很好的灵活性以及节省运行费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在寒冷地区应用的特点,针对产品设计及工程应用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分别对融霜方式、系统控制方式、水/制冷剂换热器的选择、辅助电加热和末端方式的选择等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计算得到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作为北方寒冷地区单户采暖热源的一次能耗为35.9 kW·h/(m2·a),与分户燃气炉相当,低于除大、中规模热电联产外其他热源形式的一次能耗,且运行费用低于目前的按面积收费标准,指出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制冷与空调(北京)》2018,(11)
本文介绍了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热风机行业标准的编制背景、总体思路,详细阐述了标准的主要内容,并对热泵热风机产品与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和热泵型房间空气调节器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该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是一类新兴的制冷空调产品,因其能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无污染地制取热水而在我国北方地区获得广泛应用,其生产企业数量和产量均出现了迅猛增长。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该产品的质量发展水平和行业现状,并通过展望未来的技术发展提出了一些质量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赵英男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4,(2):57-59
为了探究轨道交通车辆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本文制备了一组碳纤维试样和一组玄武岩-碳纤维复合材料试样,通过拉伸试验和压缩试验,分析2组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压缩性能。结果表明,与单一碳纤维组成材料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压缩性能均更优,更适用于轨道交通车辆,可提升轨道交通安全性。可见碳纤维复合材料能有效改进单一纤维材料,同时还能降低材料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制冷与空调(北京)》2018,(10)
对一台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进行制冷剂充注量和毛细管长度的性能匹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所取的制冷剂充注量和毛细管长度范围内,随着制冷剂充注量增大,制热量和COP先增大后减小,功耗则不断增大;随着毛细管长度增大,制热量、功耗和COP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当系统在最佳匹配时,COP达到4.14 W/W。制冷剂充注量和毛细管长度对制热量的影响相对较大,对功耗的影响相对较小,当制冷剂充注量和毛细管长度发生变化时,在差异程度最大时,制热量的变化率比功耗的变化率分别高183.3%和82.4%;在制冷剂充注量较大时,COP会明显下降。当制冷剂充注量较大时,在运行前期的水温增长速率比制冷剂充注量较小时高,在运行后期(约60 min以后)反而比较低。 相似文献
18.
《制冷与空调(北京)》2016,(9)
为了研究制冷剂充注量对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性能的影响,对一台充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试验机组进行不同充注量的试验,并根据试验数据分析充注量与制热量、耗功、吸排气温度、压缩比和COP的关系。结果表明:制冷剂充注量从1.95 kg增加到2.5 kg时,制热量和耗功分别增加3.41%和3.03%,COP几乎相同;充注量对压缩机的吸、排气温度和压缩比的影响很明显;为了保证机组运行的稳定安全性,最佳充注量应为2.3 kg。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常规空气源热泵在低温与高温工况下性能显著下降的原因,简述了制冷剂喷入技术优化空气源热泵性能的基本原理及系统类型。通过对现有研究领域的分类,以及对同领域内不同应用形式的对比,从系统及部件两个层面阐明了制冷剂喷入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总结现有制冷剂喷入技术的研究成果可得出:喷气增焓技术可显著强化空气源热泵系统的低温制热性能,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采用制冷剂喷入技术的新系统形式并分析其对热泵系统制热性能的提升作用,但对制冷工况下的性能研究稍显欠缺。最后,结合制冷剂喷入技术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对制冷剂喷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