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连续热镀锌工艺中锌液温度是一个主要的技术参数,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质量的好坏.采用现场实验与热平衡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研究感应锌锅的热支出与热收入,系统分析感应器混频加热、带钢入锅温度等因素对锌锅内锌液温度的影响,为最佳浸镀时间的确定提供基顾数据,对提高镀锌板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实际测量数据和理论数据对10 kA氧化钕电解槽进行热平衡计算,根据电解槽热支出所占比例,提出了减少电解槽热损失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套船舶余热动力回收系统静态特性模拟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由系统的热平衡计算、部件设计、工质热物性计算及系统初投资的估计等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对一实际船舶余热动力回收系统的检验计算,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讨论了余热回收系统中,主要热力学参数的选取和变化对系统的影响;指出了余热回收系统设计中,主要热力学参数的选取原则.  相似文献   

4.
疏水冷却器的热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热力系统矩阵热平衡方程,建立定功率条件下,疏水冷却器对机组热经济性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加热器不同连接方式,发现热经济性的变化仅与相邻级热耗变换系数、疏水放热量变化幅度及疏水流量相关.运用该模型分别对某N600-16.7/537/537机组和N600-24.2/566/566机组进行计算,结果与热平衡法基本一致,但计算方法较其简捷.  相似文献   

5.
等效焓降法理论剖析与扩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汽轮机组回热系统的热平衡计算,分析了等效焓降法理论,说明了等效焓降法是以蒸汽初、终参数和蒸汽流量不变,回热系统特征量为常数,且满足小扰动理论为前提条件的回热系统的局部足量求解方法.论述了该方法的使用条件、使用范围和使用价值.将等效焓降法和热偏差法有机结合,推导出扩展的能损分析理论,通过在火电厂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船用增压锅炉的增压机组和热平衡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船用增压锅炉在不同负荷下涡轮增压机组和锅炉装置热平衡的计算方法,根据涡轮机功率和压气机功率的匹配情况,对涡轮机功率有剩余、无剩余及不足3个工况下的功率、各项损失、热平衡方程、支配热量等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推导分析,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以某型船用增压锅炉为研究对象,对某些负荷进行了计算,结果证明该计算方法能够很好地满足增压锅炉计算的要求,为继续研究不同负荷下船用增压锅炉热力计算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常规热平衡方法和等效热降基本理论,研究压水堆核电机组二回路热力系统高压抽汽和高压再热抽汽的耦合特性,推导出压水堆核电二回路系统汽轮机功率和各种辅助汽水成分进(出)二回路热力系统的分析计算模型,并对900MW压水堆核电机组二回路热力系统进行了实例计算,所得结果与常规热平衡法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装载机对液力变速器系统热特性的要求,在简化热平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液力变速器系统的热平衡模型和产热量优化模型,同时运用Matlab编写了计算程序。针对某ZL50装载机的高速跑工况和I型铲装工况,进行了液力变速器系统热特性的求解计算,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液力变速器热平衡模型具有较好的仿真精度,基本可以预测传动油的温升曲线,能够为液力变速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船式拖拉机悬挂液压系统因油温过高而影响作业效率问题,构建船式拖拉机悬挂液压系统AMESim热平衡仿真模型,通过对原有系统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来验证系统热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根据仿真结果对原有悬挂液压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满足系统散热要求。试验验证,该方法有效,对液压系统热平衡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常规热平衡方法和等效热降理论为基础,针对二次再热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高低压加热器均设置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的特点,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将等效热降理论应用于二次再热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循环吸热量计算的研究,并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凝汽式机组的通用数学计算模型.经实例验证,该数学模型简捷、准确,为二次再热超临界机组和其他不同类型凝汽式机组热力系统热经济性的定量计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利用VC++和Fortran混合编程的方法改造了网壳计算程序,充分发挥了Fortran科学计算和VC++图形开发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已有的Fortran语言编写的程序资源并实现数据输入、结果输出的可视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给出一个应用算例,并用SAP2000对其计算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用来描述生料混合系统静态特性的输入/输出模型是多变量耦合的,且是非线性的。提出一种方案,可使该系统实现线性化和部分解耦。这对于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以及实现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以城市垃圾焚烧飞灰(MSWI)为主要原料,在实验室成功烧制了硫铝酸钙(CSA)水泥熟料.研究了单掺或复掺不同种类、不同掺量的混合材后,CSA水泥的力学性能和水化性能.结果表明:石灰石粉(LI)/矿渣粉(SL)在CSA水泥中较为适用,而粉煤灰(FA)/MSWI的活性较差;单掺4种混合材均对CSA水泥早期强度产生不利影响;单掺LI/SL对后期强度发展有益;复掺混合材较单掺效果好,尤其是试样10%LI+10%SL、10%LI+10%MSWI和5%LI+15 %SL.  相似文献   

14.
投影寻踪回归在建筑工程工料估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投影寻踪回归方法建立多变量输入单变量输出的多元回归模型,以影响因子为输入变量,待估算工料为输出变量,计算建筑工程工料消耗。并以住宅建筑的水泥用量为例,根据样本资料,用遗传算法优化投影寻踪回归估算模型参数,然后将此模型直接用于工料估算。计算结果表明,投影寻踪回归模型可以快速、有效地算出建筑工程工料消耗。是一种新的工料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计算粉煤灰混凝土在一定条件下的强度,基于改进的BP算法,建立了6个粉煤灰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BP网络训练及计算模型.模型均以水灰比为输入,分别以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5%卵石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15%卵石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25%卵石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粉煤等量取代水泥5%碎石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15%碎石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及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25%碎石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为输出.该6个模型的计算结果为:模型1相对误差平均值为3.371%;模型2相对误差平均值为4.415%;模型3相对误差平均值为3.483%;模型4相对误差平均值为4.743%;模型5相对误差平均值为3.346%;模型6相对误差平均值为5.317%.由此可见,所建立的BP网络模型,训练及计算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采用提拉法生长出了尺寸为Φ20 mm×40 mm的Nd^3+掺杂GdYCa4O(BO3)3的激光晶体。用氙灯为泵浦源,对Nd^3+:GdYCa4O(BO3)3晶体的脉冲激光特性进行了研究。氙灯泵浦Nd^3+:GdYCa4O(BO3)3晶体在1.06μm波段获得了1.73m J的输出,总效率为ηo=0.012%,最低能量阈值为5.03J,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钢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初裂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钢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初裂强度的计算公式目前尚未统一,很多文献中都直接沿用了短纤维增强延性基体复合材料的计算公式,本文推导了适用于钢纤维混凝土等乱向短纤维增强脆性基体复合材料的初裂强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低放高盐模拟核废液水泥固化体中无机盐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泥固化法对模拟核废液(主要核素为137^Cs,90^Sr,主要含钠盐(质量分数〉15%))进行固化并在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入矿渣、粉煤灰、沸石及凹凸棒土掺合料,以观察掺合料对固化体中无机盐赋存状态的影响。采用SEM,XRD及FT-IR对核废物固化基材的微观结构、物相及产物组成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引入矿物掺合料能降低水泥固化体中无机盐的流失量,尤其掺入矿粉使无机盐的流失量降至82.5%;废液中大部分无机盐以沉淀或持留在水泥水化产物中的形式存在于硬化水泥石的孔隙中;矿物掺合料引入大量SiO2,使得水泥石中Ca(OH)2相基本消失,C-S-H凝胶的含量大幅度提高,部分Na^+进入C-S-H凝胶的层间位置从而提高盐的固容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水泥基材料中加入矿物掺合料硅灰,利用差示热膨胀测试方法对其热膨胀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入硅灰的水泥石热膨胀率变化趋势与纯水泥石相似,均表现为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显著降低的规律,而硅灰的加入使水泥石在高温时产生比纯水泥石更大的收缩。借助于TG-DTA和XRD测试手段,对掺加硅灰后水泥石的热膨胀性能变化规律进行了机理分析,得出硅灰的掺入形成了大量C-S-H凝胶,高温作用下凝胶脱水使其体积明显收缩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投入产出法中的数学模型应用的矩阵运算,并利用Excel软件进行投入产出法的应用操作,使投入产出法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