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镇内部冲沟坡地是开发和保护难度都较大的区域。本文结合河南中西部丘陵地区城镇规划实践,分析冲沟坡地的规划学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模式。合理规划冲沟坡地,强化防灾规划,提高用地效率,重视城市设计,可使城内冲沟变"废"为"宝",城镇风貌别具一格,因而是丘陵地区城镇建设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丘陵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城镇发展 造成了较大的制约,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 的矛盾相对突出。基于生态容量模拟的方法能 促进生态效应与社会经济效应的协调统一,为 城镇开发提供基础保障。现有城镇生态容量的 确定方法未能对丘陵地区开发生态环境复杂 敏感、建设不可逆、测算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提 出针对性措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 “生态容量”和“丘陵地区城镇建设特点”认知 的基础上,分析现有生态容量确定方法,并在当 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形成生态容量模拟的建 构逻辑,提出综合性的多情景模拟方法,并以中 新(广州)知识城为例,探究该方法的应用,为 生态文明背景下丘陵地区城镇开发提供理论支 撑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山地中小城镇旧城更新是当前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析当前山地中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特点出发,针对山地中小城镇旧城更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总体城市设计和街道空间创新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更新原则、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闫婫 《华中建筑》2006,24(5):56-61
中小城镇中心区是全镇居民的活动核心和对外窗口,其更新和改造是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整个城镇的吸引力和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对陕西省蒲城县中心区城市设计进行深入思考,试图从空间层次、文化氛围和活动支持这三个具体操作层面入手探讨一套“适宜于中小型历史文化城镇中心区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山地中小城镇旧城更新是当前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析当前山地中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特点出发,针对山地中小城镇旧城更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总体城市设计和街道空间创新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更新原则、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交通的规划理念为指导,从安徽省六安市的城市交通现状入手,分析了制定中等城镇生态交通系统规划措施和政策引导的方法,为完善中小城镇的交通系统和建设生态城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4,(11)
容积率的测算是城镇改造控制性详规中的重要内容,其可以优化城镇改造设计内容,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容积率的测算是控制地块开发强度的有效手段,本文对中小城镇旧城改造控制性详规的容积率测算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合理确定容积率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城镇规划与旧城改造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迎接西部大开发 ,搞好城镇规划建设工作极为重要。对此 ,我们的设想是 :以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指针 ,实施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青海省城市规划建设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积极发展中小城镇 ,提高青海省城镇化水平和城乡一体化水平 ,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和和谐的人居环境 ,实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一、基本思路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确立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 ,努力强化中…  相似文献   

9.
张克勤  张友 《暖通空调》2004,34(6):96-98
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气象资料不足或缺乏的情况,推荐参照邻近城镇已有资料,利用类比分析法和有限元素水平插值法求取。  相似文献   

10.
何薇  官江  王冬梅 《四川建筑》2004,24(Z1):46-47
城镇规划指导城镇建设,是政府宏观策略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核心就是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城镇建设及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既是规划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规划作用在中小城镇建设中的力度释放.  相似文献   

11.
城乡一体化规划早在1980年伴随着苏南地区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就已经提出并付诸实践,尤其以2008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标志着我国的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加速期,村镇的发展建设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基于长沙市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大成桥镇作为宁乡县中部较有代表性的村镇.本文将着重探讨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村镇建设的居住用地选择的问题,更好地指导丘陵地区的村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浙江北部的多数城市和乡镇都地处或靠近山地丘陵地带,且现存“平原资源”开发趋于饱和状态,政府和设计师逐渐把目光转移到如何合理、有效、可持续地开发建设“山地丘陵”的资源。文章结合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学分改革的教学实践,整合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等多种方法,从理论层面和实践调研两方面进行探索,建立符合浙北山地特征的“城镇-乡镇-村镇”分层规划和设计模型,为城市郊区和农村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科学可靠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徐颖  崔昆仑  王欣 《华中建筑》2010,28(6):90-92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深入和速度的加快,如何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生产生活全面发展的小城镇,是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与质量的关键。城镇中心区是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规划设计当中出现了诸如目标定位不准、空间结构失衡、功能安排不清、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该文以临海市杜桥镇新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在"多角色扮演"和"多问题假设"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框架模式,寻找当前小城镇中心区规划设计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后城市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我国城市新一轮的发展正在呈现回归城市滨水区的态势。近期国际城市滨水地区发展实践表明,城市滨水地区可以帮助恢复与提升城市发展活力、改善地区环境、抓住发展机遇、重塑地区特色与形象。不同于城市一般地区,城市滨水区在发展效益、景观环境、公共生活、功能混合以及区域共享共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对窑湾、西津渡、南山寺周边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规划实践案例过程的分析,揭示滨水地区项目能够协同或促进其周边地区、城镇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与措施。首先,保护、修复项目所处的地区或城镇原有的生态河道水系,为城市滨水区项目引领地区高品质发展建立基础;其次,在规划设计范围内建立起具有明确功能与环境景观优势的滨水开放空间中心,以促使滨水区吸引区域协同共享、共建平台的形成;在核心项目与场所形象上需创造出能获得社会认可的特色意象,这些设计的"创新"常常会成为实现滨水区发展目标的关键。有效保护与利用城市滨水区,已成为这个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项智宇 《重庆建筑》2009,8(8):17-19
通过对重庆市万盛区南桐镇山地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结合自然环境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建筑风貌特色,对南桐镇中心片区风貌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力图克服现代城镇千篇一律的通病,提出了通过山、水、城的有机融合来象征重庆“巴山延绵、渝水环绕、依山筑城、沿江而居”的城市特性。营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地城镇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6.
袁宏林  张志鹏 《山西建筑》2008,34(11):20-21
结合陕北丘陵沟壑地区中小城镇的实际情况,对排水现状、污染特点及排水体制选择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项目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中小城镇污水管网设计特点及注意问题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陈一颖 《山西建筑》2014,(17):24-25
在不破坏城镇生态基底,城镇空间集约化发展的大前提下,讨论了通过更新建筑来刷新城市空间肌理,进而提升城镇空间品质和服务水平的建筑更新设计思路及方法,以保护传承本地文化,获得旅游产业红利,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筑高度的控制在丘陵城市形态控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因其规划编制方法缺乏系统性,而使得建筑高度常面临不断被调整的尴尬与困境。通过研究长沙丘陵城市十余年的高度控制规划的编制与实践,指出针对丘陵美景资源的不同,需控制的城市地块也不同,可分为谷地影响区、山麓影响区、山脊影响区、山丘影响区等。并因此可形成不同的控制主体,包括山景界面、天际线、山景通廊、城市肌理、丘陵特色街道以及城市节点等。通过对控制主体的选择和组合,形成不同地块的具体建筑高度控制区间,构建丘陵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的基本路径,包括高度控制地块划分、控制主体确定、控制方法选择、控制方法评价、高度控制值初定及修正。结论指出,为了有效建设丘陵特色的城市,须对丘陵城市进行分级及分类控制,以完善城市设计对于"控规"中建筑高度专项规划的指导和衔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三峡库区的实地调研与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从山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入手,解读造成库区城镇生态环境敏感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城镇建设的影响,归纳总结库区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对各类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建设性利用措施,以期对引导福建省山地城镇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合理保护与规划建设,维护山地城镇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艳  徐晶实  吴英 《城市规划》2011,35(Z1):102-107
从小城镇的形象特色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城市设计及城市CI在解决小城镇形象特色方面的作用,认为两者都可以塑造小城镇的特色,但是各有侧重点。建议在城市设计中引入城市CI的策略,两者结合,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以塑造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