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渤海锦州南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特征与发育控制因素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渤海海域辽西低凸起锦州南(JZS)太古宇变质岩油藏是渤海海域最大的潜山油藏,岩性以片麻岩及其形成的碎裂岩为主。根据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FMI)及常规测井信息,将该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划分为4类:①网状缝一溶孔型;②角砾状破碎型;③溶蚀裂缝型;④微裂缝一致密型。JZS油藏变质岩储集层发育经历了成岩阶段→前埋藏阶段→抬升剥蚀褶皱断裂阶段→表生阶段→后埋藏阶段,主要控制因素为新生界沉积前古地貌及中、新生代构造应力作用,风化残积物主要分布于局部高点的宽缓斜坡区,构造作用、表生期的风化淋沥作用和油气充注期有机酸溶解作用等对储集层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影响。JZS油藏变质岩储集层的演化模式对类似潜山油藏的勘探和开发方案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图6参7关键词:渤海海域;JZS油藏;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特征;控制因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从油气形成条件分析入手,对大民屯凹陷法哈牛—曹台地区太古宇潜山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条件是决定基岩潜山圈闭能否成藏的关键,研究区具备良好的油源条件;在侧向供油的情况下,与潜山接触的烃源岩的深度控制了潜山油气藏的底界深度。储层是控制油气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太古宇潜山储层岩性主要为变质岩,储层类型为裂缝型,以构造裂缝为主,裂缝控制着油气的富集程度。构造条件在潜山圈闭形成及储层发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构造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断层在沟通烃源岩及油气在潜山内部的运移中起到了通道作用。封闭条件是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之一,对油气藏的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发育的泥岩、非渗透层及凝固的高凝油层等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封闭条件。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带埕北低凸起断裂带埕北古7潜山,是东部断陷盆地基底造山期走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推构造。潜山地层为以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为主的变质岩类,因经多期构造运动及风化改造,成为孔洞、裂缝发育的良好油气储层。但区域上这套地层岩性复杂、普遍发生混合变质结晶作用,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利用埕北古7块潜山油藏开发过程中获取的丰富的岩心及电成像测井资料,开展了区块变质岩类岩石特征、储层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研究,结合区块构造特征及井间对比分析,对储层平面展布及纵向发育规律、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埕北古7潜山变质岩具有粒状变晶结构,片麻岩构造。储层裂缝及溶蚀发育程度高,裂缝明显受构造及期次影响,发育具有平面差异性及纵向分段性。  相似文献   

4.
在岩心、铸体薄片、成像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分析基础上,研究了渤海辽西低凸起JZ25-1S太古宇变质岩潜山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裂缝发育主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区内潜山岩性为片麻岩类及其碎裂岩类,矿物结晶较粗、暗色矿物含量低、碎裂作用较强,为储集层发育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储集空间类型包括裂缝、溶蚀孔洞和微孔隙,其中以构造裂缝为主。变质岩储集层裂缝的形成是沙三沉积期拉张应力场和东营期右旋走滑应力场叠加作用的结果。此外,储层裂缝发育的其它控制因素包括储集层岩性、古风化作用及后生成岩作用等。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济阳坳陷孤西潜山带油气差异富集特征,指导下步油气勘探方向优选,综合利用钻井及地震资料,在潜山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期以来,孤西潜山带经历了晚三叠世挤压抬升剥蚀、早—中侏罗世弱挤压到截凸填凹、晚侏罗世挤压抬升剥蚀、早白垩世左行走滑拉张、晚白垩世挤压抬升剥蚀、古近纪右行走滑拉张高位潜山剥蚀等4期挤压、2期拉张、2期走滑、5期剥蚀的演化过程,并于新近纪整体沉降定型,在孤西潜山带形成高位潜山和低位潜山2类潜山,整体具有“NW向断层控带、NE(EW)向断层控山、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多期构造活动作用的叠加,导致2类潜山在源储对接关系、油藏类型和油气富集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高位潜山斜坡带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油藏最为富集,低位潜山各层系均可成藏,且以古生界构造油藏最为富集,同种类型的潜山由于成藏要素配置关系的不同,其油气富集特征也有所差异。埕中、埕东、孤岛等高位潜山斜坡带地层油藏,孤北、垦利等低位潜山下古生界风化壳油藏及内幕构造油藏和上古生界及中生界构造油藏是下步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义和庄地区潜山内幕构造演化复杂、控藏作用不明,制约着该区潜山内幕油气勘探。综合地震、测井、岩性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义和庄地区潜山内幕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并据此评价了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山经历了印支运动挤压抬升、燕山运动Ⅰ幕挤压、燕山运动Ⅱ幕拉张沉降、燕山运动Ⅲ幕挤压抬升以及喜马拉雅运动拉张沉降这一演化过程;义古991断层为潜山内幕典型同沉积断层,其断层活动速率验证了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多期次不同应力性质的构造演化使潜山内幕断层经历了多个逆冲、负反转阶段;潜山内幕的多期构造演化过程有利于优质储层和高效输导体系的形成,同时多期构造演化过程与内幕隔层相匹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与多种圈闭类型。在构造演化分析、有利输导体系预测与有利圈闭描述的勘探思路指导下,成功发现了义古72和义古65块等潜山内幕油藏。  相似文献   

7.
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受古构适应力场控制,根据对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安福屯潜山带前新生界基岩顶面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其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受到燕山期挤压应力场,喜马拉雅期房身泡组至沙河街组沉积期的两期拉张应力场和喜马拉雅期东营组沉积期右行剪切应力场的影响和控制。采用光弹物理模拟实验法,得到了安福屯潜山带前新生界层岩顶面这3期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图、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轨迹图和应力级值分布图。依据实验结果,认为燕山期挤压应力场诱发了北东东和南西西向裂缝的形成和沉化,喜马拉雅期拉张应力场导致了北北东和北北西向裂缝的出现。喜马拉雅期右行剪切应力场控制了近东西向裂缝的展布,预测了安福屯潜山带前新生界基岩顶面高密度裂缝区的分布。图0参9  相似文献   

8.
深埋变质岩潜山风化壳相对致密,裂缝发育程度是储层优质的决定因素。利用岩心、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等实验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太古界深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渤中19-6构造太古界以片麻岩、变质花岗岩和混合岩为主,岩石中长英质矿物含量高、地层脆性强,极易形成裂缝,为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创造了较好的岩性条件;持续动力破碎作用使潜山内幕发育大规模裂缝发育带和动力破碎带,是变质岩优质储集层形成的关键;风化作用影响下潜山顶部形成大量次生溶蚀孔和沿裂缝溶蚀扩大孔,但深埋作用使顶部风化壳相对致密。在上述控制因素指导下,建立了“垂向贯通,横向连续”大型深埋变质岩优质储集层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9.
塔中I号断裂带O2+3灰岩储层裂缝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塔中I号断裂带O2+3灰岩储层裂缝可分为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两大类。根据裂缝交切关系、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岩石Kaiser实验结果,认为O2+3灰岩遭受3次构造运动,形成了相应的3期构造裂缝。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在静压力作用下,沿O2+3灰岩层面形成平行层面的成岩裂缝,之后,在NE-SW向构造力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垂直层面的共轭剪切缝、高角度缝合线以及随应力积聚而形成的纵张、横张缝等,此期裂缝均为方解石充填;晚海西期,构造运动将前期裂缝扩大,并产生新的剪切裂缝,后期相对宁静,裂缝被半透明状方解石充填;喜山期再次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规模不大、方向性好、基本未被充填的直立构造剪切缝,对油气的运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的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是新近勘探发现的特大型含油气区,该区的储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储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基于对钻井岩心、井壁岩心、岩石薄片的观察和描述,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录井及测井等资料,对该区潜山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等进行分析,探讨控制储层发育的内在因素,研究储层展布规律。结果表明:(1)渤中19-6构造带深层潜山储层是由太古界潜山变质花岗岩主体及上覆的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孔店组砂砾岩组成的泛潜山储集系统,形成砂砾岩孔隙带+风化壳溶蚀裂缝带+内幕裂缝带的多层次储层结构,储层成因复杂、类型多样;(2)太古界变质花岗岩潜山储集体内部在垂向上可划分为风化壳、内幕裂缝带和致密带,具有孔隙型和裂缝型的双重特性;(3)潜山风化壳主要受到强烈的溶蚀淋滤作用叠加断裂作用的影响,形成裂缝—孔隙型储集空间,内幕裂缝带储层的发育规模与分布受控于3期裂缝的叠加作用,燕山期以来是潜山裂缝的主要发育时期;(4)孔店组砂砾岩为典型的筛积沉积,后期溶蚀作用为其主要的控制因素;(5)混合岩化作用及超临界流体隐爆作用对储层发育起到了建设性作用。结论认为,渤中19-6构造带发育砂砾岩+变质岩潜山储集系统的认识,有助于确定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
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千米桥潜山奥陶系的储集类型主要有孔洞型、裂缝型、孔洞缝复合型和孔隙型4类,其中以孔洞缝复合型为主要储集空间,最有利于油气的运聚.储层的分布具有纵向上分带、平面上分区的特点.在纵向上划分的4个带中,以第2、3带储集性能为好,是油气主要的聚集带.在平面上的残丘区和凹槽区中,以残丘区岩溶作用强度大、保存条件有利,储层最为发育.溶蚀孔洞的形成受控于岩性、水性质、构造运动及古气候、裂缝等因素,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早海西岩溶期 ;构造裂缝的形成受控于构造运动、岩性、构造位置及埋深,主要形成期是印支和早燕山期 .印支早燕山运动对奥陶系储层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产生大量裂缝、再次溶蚀、产生新的孔洞;中晚燕山运动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充填作用,喜山运动则使孔洞缝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断裂作用对北大港构造带潜山油气藏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北大港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发育印支早中燕山期逆冲断裂体系和晚燕山喜山期伸展断裂体系,对该构造带下古生界古潜山油气藏的缝洞性储层发育、油气潜力以及封闭条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与冲断作用及其相关褶皱作用形成的裂缝促进岩溶作用的进行,导致缝洞性储集层的形成;古潜山油气藏的油气源、油气成熟度和油气充注与新生代伸展断层作用有关;潜山圈闭的封闭条件是由基底卷入正断层的侧向封闭、盖层正断层发育特点及其对盖层的破坏程度确定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储层裂缝特征并弄清裂缝形成机理,对于明确储层类型和性质、开展裂缝分布预测、优化井位部署及明确裂缝对气藏开发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龙门山前构造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该区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和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在研究裂缝分期配套的基础上,分析成岩裂缝及构造裂缝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成因类型,其中构造裂缝包括张性裂缝和剪切裂缝,以剪切缝为主,成岩裂缝包括溶蚀缝、构造—溶蚀缝以及缝合线;(2)溶蚀裂缝主要在准同生期、古表生期及埋藏期不同溶蚀流体溶蚀作用下形成,构造裂缝主要在印支晚期第二幕、印支晚期第三幕—燕山早中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龙门山构造带形成以及不断演化下的北西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结论认为,该区雷口坡组构造裂缝与成岩裂缝在各主要形成时期相互穿插,相互切割、限制,形成了储层中复杂的裂缝系统,有利于改善储层局部物性和提高气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LZ 地区储层为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裂缝控制了储层的储渗空间和井的产能。通过对LZ 地区的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并结合野外露头资料对裂缝产状进行分期配套,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横张缝、剪切缝以及断层伴生缝和派生缝等构造成因裂缝。针对以上3 种构造裂缝类型,分别采用构造曲率法、古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拟法、地震不连续性检测法等对该区不同类型裂缝的分布进行了预测,并采用权重评价方法综合这3 种预测成果进行裂缝的综合预测,即建立各预测方法的准确率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函数,再根据预测方法的准确率确定权重系数,将不同方法的预测成果进行综合权重计算,从而对研究区致密储层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综合预测,经钻井资料证实其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裂缝是该区火山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该区火山岩储层发育有原生缝、次生缝及人工诱导缝等,其中以未充填或半充填的高角度剪切缝最为发育,为研究区的主要裂缝类型。该区裂缝方位主要为近NE向和近EW向,与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或呈锐夹角,有效性好。海西运动期是裂缝的主要形成时期。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构造部位、岩性及层厚等。岩性类型不同,裂缝发育程度也不同;裂缝的发育程度与构造位置密切相关,裂缝发育带主要沿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由于火山岩普遍成层性差,层厚对裂缝发育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认为研究区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主要为岩性和构造位置。  相似文献   

16.
埕岛地区前寒武系强烈变形基底变质岩类,经多期构造运动及风化改造,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基岩溶蚀孔洞及裂缝普遍发育,油藏具有众多独立潜山构造整体含油的局面。埕岛潜山构造演化经历了印支期潜山雏形的形成,燕山期拉张断陷复杂化,喜山期潜山定型3个阶段。形成了3组大的断裂,将基底潜山分割成带,形成了不同的断块、残丘、褶皱潜山储集体。基岩为前寒武系太古宇泰山群块状混合岩类变质岩。储层岩性变化大,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复杂。原生储集空间不发育,裂缝和溶蚀孔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储集空间发育程度及分布主要与岩石岩性、断裂和构造应力以及成岩后生作用有关。潜山构造演化及储层特征研究较好地指导了区域找油方向。  相似文献   

17.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煤系碎屑岩中气测异常现象极为普遍,具有较好含气显示的致密砂岩及泥岩段与裂缝发育程度密切相关,该类含气储层应定义为裂缝性致密碎屑岩储层。受特殊构造演化及复杂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该区煤系碎屑岩中裂缝发育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且研究程度较浅。基于该现状,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压裂、薄片及力学测试等资料,对该地区山西组碎屑岩地层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碎屑岩地层普遍经历了强压实及强胶结作用,孔隙度普遍低于5%。裂缝的存在能显著提高不同类型孔隙间的连通性,显著改善储层物性,提高渗流能力。砂岩中以发育构造缝为主,包括张性缝、剪切缝及少量挤压缝,非构造裂缝主要包括溶蚀缝;泥岩中构造缝和非构造缝均较为发育,构造缝包括剪切缝及少量张性缝及滑脱缝,非构造缝包括层理缝、溶蚀缝及成岩收缩缝。砂岩中裂缝要比泥岩中裂缝更为发育。目的层碎屑岩中以中_低角度缝为主,裂缝充填类型以未充填及半充填裂缝为主,均为有效裂缝。较好的裂缝有效性与该地区特殊的构造演化特征密切相关,喜马拉雅运动期强烈的隆升剥蚀对煤系进行了强烈的改造,主要体现在应力大幅度卸载、地层温度的强烈降低及张性应变量的产生3个方面。该改造作用一方面可使煤系原本紧闭的裂缝重新张开成为有效缝;另一方面可产生一些新的张性裂缝,这是研究区煤系碎屑岩中张性裂缝较为发育的重要原因。这些张性缝的形成时期较晚,多未充填,有效性好。基于以上认识,加强裂缝发育层段的精细解释及裂缝发育“甜点区”的准确预测对实现裂缝性致密碎屑岩储层天然气突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裂缝性变质岩储层的研究理论、方法与孔隙型砂岩储层有明显不同,主要在于变质岩大部分原生孔隙为次生的构造裂缝所代替,此类裂缝不仅是储集空间,也是油气的渗流通道。由于潜山变质岩储层埋藏深、构造复杂,地震资料品质差,给储层解释和预测带来较大的难度。本文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有效的裂缝性变质岩潜山储层预测技术,主要包括:精细沿层方差体切片技术、基于叠前地震数据体的频谱成像分析技术、构造应力场分析技术和吸收衰减属性分析技术等,其中以方差体切片使用效果最明显。利用此套技术对JZS油气田太古界潜山储层中裂缝性储集层发育情况和含油气性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吻合很好,表明该套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从川西大邑构造现今构造形迹特征入手,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技术,模拟工区须3段气藏岩体的古构造应力场和破裂接近程度系数(り);将り与实际资料和野外观测结果对比,确定不同裂缝发育级别及其对应的り值;结合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野外裂缝观测结果以及实际生产资料,对大邑构造须3段裂缝发育程度、裂缝类型及产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