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8,(5)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境外成熟市场发展经验表明,以金融期货市场为例的金融要素市场,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框架下能发挥明显的积极作用。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美国VIX指数(波动率指数)期货成为宏观政策调控的预警指标,标普500股指期货和10年期国债期货市场通过发挥风险管理功能,有利于提升宏观审慎政策的稳定效果。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我国股指期货市场配合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在分流股市抛压、提供市场流动性方面作用显著。在2016年债市大幅波动期间,我国国债期货市场提前反映市场信息,释放市场险情信号,为货币政策及时调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国债期货还有利于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提升货币政策利率传递的效率。我国国债期货上市以来,对增强国债现货市场流动性、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也起到积极作用。下一步,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期货和期权产品体系,加快推进机构投资者利用金融期货避险工具,推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持债主体参与国债期货市场,继续加强金融期货市场自身风险防控,夯实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2)
近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越来越重视对宏观金融问题的分析研究,并逐渐形成了宏观金融分析框架。本文对IMF宏观金融分析框架中经济与金融周期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金融体系稳定性与包容性、宏观审慎政策与监管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既总结了宏观金融分析框架中主要关注或研究的问题,又梳理了主要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涵盖了IMF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实证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IMF宏观金融分析框架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7)
区别于现有封闭经济下的宏观审慎研究,在开放经济下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研究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搭配效果,同时考察不同汇率制度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效应。结果表明:(1)宏观审慎监管会降低货币政策对通胀调控的效果;但面对外部冲击时,审慎监管有助于缓解通胀波动。(2)融入宏观审慎监管后,完全浮动汇率制度的通胀目标制货币政策不能发挥其优越性;反而外汇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能降低经济波动。(3)审慎监管水平越高越能促进金融稳定,而且不影响居民的福利损失。因此,货币当局调控通胀的同时兼顾产出、汇率和金融的稳定,可采取宏观审慎与外汇管理浮动相结合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
世界性金融危机出现之后,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金融会计问题的宏观审慎监管工作。国际组织也随即建立了相关的会计准则以及国际监管的必然要求,为了有效的开展宏观审慎监管工作,目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被视为国家金融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金融会计仍旧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说,风险防范手段的缺失,宏观审慎监管的不合理等问题。本文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政策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2)
近年来,随着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不断完善,其内涵也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纳入到框架中,表明我国金融监管措施进一步增强。而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离不开金融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本文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建立的背景及发展历程,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对金融审计的影响,分析了新时代金融审计的主要任务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金融审计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2)
企业是否健康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迪庆州中心支行从利率市场化、保险支持、融资状况、融资成本等不同角度持续跟踪监测辖区企业的发展状况。本文从资金流量的视角探究了近五年金融与企业发展的关系,选取银行家信息指数、企业信心指数两个宏观指标,以及企业税收能力变化和企业增长速度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构建出企业经营状况指数,再运用计量回归模型构建金融资金流量与企业经营状况的关系,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2)
"双支柱"调控框架中货币政策侧重稳定物价,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宏观审慎政策侧重逆周期调节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目标并不尽一致。针对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在一个经济周期里两种政策可能会产生冲突:复苏阶段产生I型冲突,即扩张的货币政策与扩流入的宏观审慎政策两者可能存在冲突;经济高涨阶段产生II型冲突,即紧缩的货币政策与控流入的宏观审慎政策两者可能存在冲突。运用我国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近些年以来存在4次可能产生冲突的时机:2010年3季度至2012年2季度、2014年3季度、2015年1季度和2018年2季度。最后提出通过识别风险、加强政策目标设计与协调、降低协调成本三大措施,促进双支柱在跨境资本流动领域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5)
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当前的金融稳定制度不能有效约束金融机构冒险获利的冲动,甚至可能激励微观机构选择短期行为,引发道德风险。本文根据风险—收益对称原理,建立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金融机构三部门模型,剖析金融衍生过程与风险积累机理,探索一种风险防范机制——结合项目风险水平从决策者当期薪酬中计提风险准备金,以约束金融机构管理者任职期内的短期冒险行为,防范未来金融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准备机制的条件是,通过微观审慎监管督促金融机构准确披露风险信息,提交风险准备资金;通过宏观审慎监管实时监测金融体系风险状况,准确预测风险发展态势,并有效管理风险准备资金。在风险准备金机制下,即使部分金融机构发生偿付风险,政策当局也可根据其对金融体系当前及未来稳定运行的影响,结合风险准备规模、存款保险及最后贷款人救助等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5)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监测成为当前宏观审慎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利用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监测,一类是利用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通过监测金融市场间接监测系统性风险。运用IMF及部分央行的理论方法,利用GARCH模型估计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辅之以股票市场涨跌情况,构建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场压力指数,并进行简单的检验,市场压力指数较为灵敏、有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5)
本文基于2013年IMF宏观审慎政策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和全球53个国家的主要银行数据,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整体以及不同类型审慎工具的实施,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研究发现,各国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程度越大,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效果越好。从不同类型审慎工具对于抑制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效果看:缓冲型工具(动态贷款损失拨备、逆周期资本缓冲、资本缓冲工具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额外资本要求)通过调整银行的缓冲资本规模和监管压力,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资产负债工具(外币拆借限制、杠杆比率、国内贷款规模限制、准备金比率、金融机构税、同业风险敞口限制、贷款集中度限制、流动比率、存贷比率、估值折扣和外汇开放式头寸限制)主要通过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来缓解银行过度承担风险;而借款人工具(贷款价值比率和负债偿还比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则尚不明确,其能够在源头上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但也会加剧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从而激励银行承担更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