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为了丰富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全年耗节能效果评估方法,通过分析现有的供能系统运行节能效果评估计算方法,指出现有评估方法应用于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节能量评估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可用于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运行节能效果评估方法。并以贵州某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为工程案例,对该评估方法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案例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分供式供能系统,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全年运行能耗显著降低;本文所提供的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全年耗能量评估计算方法可用于不同供能方案间运行效果的评估、比较,为供能系统方案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节能》2017,(9):30-32
国家发改委颁布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实施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工程列为重点任务之一,目前广西南宁高新区内企业用户数量较多,同时不同企业均有一定数量的冷、热、电负荷需求,适合建设分布式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系统。文中所述分布式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系统规划由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分布式能源机组、分布式光伏、储能和充电桩这4部分组成,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4.
《节能》2019,(3):111-112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能源系统的性能决定着能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实现能源系统的多能互补和集成优化,对于能源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能源系统中冷、热、电、气等节点的连接,能够促进系统用能效率和鲁棒性的提升,避免能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浪费问题。从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并展望能源系统优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多能互补项目对我国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保障多能互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研究热点。 方法 基于城市功能区不同应用场景,构建了负荷类型,通用能源需求,能源典型配置的对应关系,并基于现有电力市场,需求侧响应市场和碳排放权等市场开展项目投资模式,运营模式及盈利模式的研究。 结果 提出适应不同城市功能区的多能互补项目的资产,服务,运营三类商业模式建议,增强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可推广性。 结论 为不同场景下多能互补项目规划配置提供参考,并全面扩展了多能互补项目可参与的市场类型和盈利来源,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结合某工业园区实际用能需求及员工绿色出行需求,设计了一套园区级风光储充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通过交直流耦合微电网,将风力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作为工厂新的电能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变压器负载率较高的运行工况;通过配置一定容量的电储能系统,实现了网内新能源发电波动平滑、系统移峰填谷运行、不间断供电电压支撑等;并研发了一套V2G直流对充充电桩,将光伏发电、储能与充电桩通过直流母线的方式进行连接,以实现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该系统实现了不同能源、储能、配电系统、负荷等的实时状态监测、经济运行优化、调度管理控制等,可保障园区多能互补系统平稳、高效、绿色、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8.
在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背景下,大规模的风电及光伏电站即将并网运行.风电和光伏电站的大规模直接并网运行会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电作为良好的调节电源,与风电及光伏电站联合运行能够有效地消除其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介绍和讨论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新能源电站和基于水电调节的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研究.包括优化模型,调度策略,容量配置及对水电机组的影响等问题,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能够利用各种能源的特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性.针对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从建筑物的逐时热负荷预测及建立通用的供热设备参数优化方法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依据室内热平衡方程、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模型、供热末端传热模型,建立建筑物热负荷、室内温度及供热末端所需最低供水温度的联合计算模型.以每个时刻供热成本...  相似文献   

10.
多能互补微电网系统组网及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比较直流母线、交流母线微电网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分散式多能互补的大规模微电网系统。针对微电网的并网运行和孤网运行模式,分别研究了不同的控制策略。为了对微电网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管理和控制,研究开发了一整套微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软件。结合某工业园区微电网示范工程系统建设,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试验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系统软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节能》2019,(11):127-129
介绍一种基于多能互补的区域综合能源的规划研究与应用,从北方新区的区域能源综合规划案例分析出发,提供涵盖多种能源包括电力、燃气和冷热的综合规划,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的能源、环境的统一,已成为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用能成本、提高能源供需协调能力的重要方向,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多方面优势的区域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DES)装机容量及运行策略的优化设计问题,以年总成本、一次能源消耗量及碳排放量等指标综合性能最优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一个协调能源生产、能源转换和储能等子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和能量平衡约束等的超结构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某园区的DES最佳装机规模设计和逐时运行策略优化中。结果表明:与传统供能方案相比,采用该模型优化设计的多能互补的DES在经济、能耗及碳排放等指标上具有较大优势,年总能耗可节省18.05%,系统综合能源利用率可提高21.63%。  相似文献   

13.
14.
崔琼  黄磊  舒杰  王浩  吴昌宏 《新能源进展》2019,7(3):263-270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作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物理载体,是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与能源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基于分布式能源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重点围绕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容量配置与优化运行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全面梳理,阐明了其研究现状,并指出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能源储藏和开采结构存在明显偏颇,使得能源供给一直是限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推进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环保工作开展力度不断加大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完善的、科学的多能互补能源综合利用体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对相关概念简要解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多能互补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实际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吕成钊 《节能技术》2022,(4):374-381
为了提高能源消纳率和负荷转移率,降低购能成本,实现高层钢结构建筑节能,提出面向节能的高层钢结构建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方法。构建高层钢结构建筑的综合能源最大化利用率优化模型和综合能源经济效益优化模型;依据模型间的关联,构建基于综合需求的多能互补集成双层优化模型,第一层保证能源供应侧利益最大化,第二层保证用户需求侧购能成本最小化;依据能源价格连接两个层次,通过启发式规则进化求解,实现面向节能的高层钢结构建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用户最少购能成本为60.4万元,可实现较高的能源消纳率和负荷转移率,节约年值总成本;实际应用后综合能源利用程度明显提升,碳排放结果显著下降,展现了较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白军  秦薇  姜梅 《节能》2020,39(8):107-109
西藏地区常规能源匮乏、交通不便、经济水平落后、环境恶劣和地势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无法对西藏城镇和乡村居民进行大规模的供暖,大部分居民还是以燃烧传统燃料的方式取暖,由于空气含氧量低,导致燃料燃烧不充分,烟尘污染大。针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结合西藏能源规划和能源分布特征,提出多能互补供暖的方式。根据西藏地区清洁能源规划、人口分布、气候条件等内容分析,对西藏地区多能互补系统可行性进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虎 《电力与能源》2022,(5):438-440+456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能源行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综合能源作为这一历史阶段的新赛道,既是下一轮行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综合能源发展,结合多种类型能源供能系统的特点与特性差异,利用系统建模、能量管理、协调控制及储能系统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最大消纳。结合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特点,基于多能互补的角度,系统分析了综合能源发展现状及问题,对当前多能互补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梳理,能够为后续综合能源发展与推广提供支撑与参考,有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多能互补作为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革命中的关键点,是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和能效的重要途径.?是能量系统效率的表征,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系统用能品质损失的大小、部位和影响因素,但是当前国内针对多能互补能源系统进行?分析的工作较少.为从?的角度对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开展分析,建立系统的水的物质平衡约束和热力模...  相似文献   

20.
《节能》2019,(12):65-66
介绍了应用于分散式油田的多能互补智能微网系统,通过燃气分布式系统消纳油田伴生气产生电力和蒸汽,屋顶铺设分布式光伏,实现能源供应的清洁化、高效化、智能化,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了企业用能成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