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近红外标准实验方法、近红外分析模型和原油评价方法,对红003井重质稠油性质进行了大量评价和调研,原油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红003井重质稠油系低硫—环烷—中间基原油,初馏点~173℃,173~365℃,365~500℃,365℃,500℃馏分可依次作为催化重整装置、柴油加氢装置、催化裂化装置、焦化装置和重交道路沥青的原料。经4天的试生产表明,红003井的渣油生产重交道路沥青比用作焦化原料时,边际效益近400万元。  相似文献   

2.
超稠油掺稀油采出液脱水工艺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轮西油田采出液的性质 (1)掺稀超稠油采出液和稀油的原油物性。了解超稠油和稀油的性质对合理选择破乳剂和选择合理有效的处理工艺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依据现场条件选用较近的稀油用于轮西超稠油掺稀油开采,稀油选用轮2站稀油和东河塘外输稀油,稠稀比为1:0.7、1:1.0、1:2.0。由原油物性分析结果可知:按照稠稀比为1:0.7掺稀后的轮西超稠油的采出混合液为重质含硫稠油。  相似文献   

3.
胜利原油重质化,劣质化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胜利油田重质稠油的开发,使其原油日趋重质化,劣质化,给胜利炼油厂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原油的酸值、硫、钙及重金属含量均有增加,为了适应原油的变化,胜利炼油厂对装置和设备进行了改造,实施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4.
塔河12区油田原油属高含硫、高粘度、高凝点的重质稠油,属于特超稠油系列,原油物性比较差。针对塔河12区油田的这一特点,经过优化分析认为,稠油集输系统推荐采用将乳化降粘和掺稀降粘2种集输工艺技术结合起来使用;原油脱水采用热化学沉降脱水的方法,解决了稠油脱水问题;同时为协助塔河12区的处理工艺提供了一种高粘稠油计量技术作为优化参考。  相似文献   

5.
冷东—雷家地区重质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东-雷家地区沙一、二段及沙三段原油以重质稠油为主。重质稠油研究在建立本区流体性质分布及地球化学模型过程中占重要的地位。本文应用原油族组份、气相色谱、稳定碳同位素、饱和烃和芳烃色质等多项分析化验资料,综合研究了本区重质稠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本区区域地质及地球化学条件讨论了重质稠油的油源条件及成因。从而为本区稠油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河南油田超稠油复合催化降粘体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油田创新地进行了稠油热采地下复合催化降粘技术研究。本实验考察了无水体系、含水体系、水热催化裂解体系、乳化降粘体系、乳化水热催化裂解复合体系(即复合催化降粘体系)对特超稠油作用后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以及对特超稠油的降粘效果,探讨了乳化水热催化裂解降粘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催化剂作用下,特超稠油中重质组分发生部分裂解,原油物化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乳化水热催化裂解复合体系对河南油田超稠油的降粘率达98.7%。  相似文献   

7.
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减压拔出现状和改进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着重介绍了中国石化系统内蒸馏装置减压系统的拔出现状和提高拔出率的措施,指出在加工原油重质化的趋势下,提高常减压蒸馏装置减压系统的拔出水平可发挥原油重质化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辽河油区稠油分类及其储量等级划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原油在油层中的流动状态及工业性开发潜力为出发点,根据辽河油区5个油田17个稠油区块255个稠油样品分析结果,采用地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为主要指标,地面原油密度作为第二指标,将稠油分为常规稠油,重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四类。  相似文献   

9.
2011年以来,玉门炼化总厂加工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趋势加剧,蜡油收率降低,减压渣油收率逐步提高。对减压系统进行了减压深拔技术改造,装置技术经济指标显著提升,二次加工装置需积极优化操作,确保减压深拔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二连盆地重质稠油藏成因及地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二连盆地重质稠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陷结构、构造发育史、地层水系统、生油岩成熟度及油气运移史等多种因素控制.研究发现,二连盆地存在两种成因稠油:原生稠油和次生生物降解稠油;它们的形成机理和地质地化特征不同.原油的地化分析表明,蒙古林稠油藏为原生重质稠油藏;而吉尔嘎朗图凹陷西南斜坡区重质稠油藏是轻度-中度降解的低熟重质稠油藏,其产层物性与含油饱和度分析发现,它们是“先成藏后稠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稠油油藏开发中采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目的是通过CO_2降低稠油的粘度、减小蒸汽腔热损失,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但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混样桶最高耐温仅为150℃,当油藏温度高于150℃时,针对CO_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以及降粘效果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计算的层面。针对上述问题,以新疆超稠油油田A区块为研究目标,设计了高温高压稠油混样器,通过室内实验测量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CO_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以及溶解CO_2后对超稠油密度和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油藏温度为200℃时,CO_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较低,此时超稠油的粘度和相对密度基本不随压力的变化而变化;饱和CO_2后超稠油的密度和粘度与脱气原油相比有大幅度地降低。利用CMG软件对CO_2的溶解性和稠油的开采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稠油油藏采收率有显著提高,说明在油藏温度为200℃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对超稠油油藏较为理想的开采。  相似文献   

12.
程海清  赵庆辉  刘宝良  吴拓  彭旭 《特种油气藏》2012,19(4):107-110,156
针对超稠油油藏开展火烧油层技术可行性研究的需要,利用自行设计研制的火烧油层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分别采用超稠油、特稠油、普通稠油开展了火烧油层燃烧基础参数物理模拟实验。对比了不同类型稠油门槛温度、燃料消耗量等燃烧基础参数,结合产出油组分及温度场发育特征,分析了超稠油燃烧基础参数特征。研究认为,超稠油油藏开展火烧油层试验是可行的,超稠油门槛温度、燃料消耗量等燃烧基础参数值均高于其他类型稠油;稠油火烧油层的驱油效率与黏度相关,黏度越大其燃料消耗量越大,其最终的驱油效率相对较低;火烧后原油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超稠油改质降黏分子模拟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微乳液纳米镍对特超稠油的改质降黏效果,利用分离改质降黏前、后的特超稠油,对反应前、后稠油重质组分沥青质及胶质的平均分子量、元素及核磁共振进行测定,结合化学分子模拟软件Hyperchem对特超稠油改质降黏进行了分子模拟及机理研究。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特超稠油经过改质降黏反应后,其黏度大幅度下降,氢/碳原子比升高;沥青质与胶质分子的尺寸明显减小,沥青质分子量降低幅度较大;改质降黏剂能与特超稠油重质组分稠环芳烃盘状中心核沥青质接触,并导致其稳定的盘状芳环结构破坏,从而使沥青质分子的聚集状态得以改善,胶质分子稳定沥青质分子的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以高速电脱盐、脱水技术,双进油双电场电脱盐、脱水技术,超声波辅助破乳电脱盐、脱水技术为代表的电脱新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情况。高速电脱盐技术适用于轻质和中质原油的大处理量电脱盐、脱水过程,但对重质油品的适应性较差;双进油双电场技术适用于重质劣质原油的大处理量电脱盐、脱水过程,也适用于老旧装置产能提升和适应原油劣质化重质化的改造;超声波辅助破乳技术具有脱盐、脱水效率高、节省破乳剂的特点,但还有很多理论问题尚未解决,限制了其应用。分析了电脱盐、脱水技术为适应炼油装置大型化、油品重质化和劣质化、电源高效节能、电脱盐协同脱金属等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所产原油三分之二为稠油、超稠油和高凝油,这样的原油需要热力开采,其能耗是一般原油的两到三倍。但近年来,这个油田倾力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一年节能节水节地的效益已突破亿元。  相似文献   

16.
渤海油区稠油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运华 《中国海上油气》2006,18(6):361-364,371
渤海是中国海上发现稠油储量最多的海域,在迄今已发现的36亿m3石油储量中,稠油占85%。不同类型稠油油田的单井产量、采收率及经济效益相差很远。有的大型超稠油油田储量虽大,但因在海上实施热采没有经济效益而不能开发,而有的稠油油田开发效益却较好。研究表明,油藏埋深、运移距离及地层水是渤海油区原油稠化的重要因素,而盖层条件更是本区原油稠化的决定性因素。盖层厚则油质好,油田经济效益也好;盖层薄则油质差,油田经济效益也差。由北向南,离外物源区越来越远,渤海油区新近系沉积呈现由洪积—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浅湖沉积的变化,砂岩减少,泥岩增多,盖层变厚,油质随之呈现从超稠油—特稠油—正常稠油—中质油—轻质油的变化。在今后渤海油区新近系勘探中,北区应注重盖层研究,而南区则应注重储层预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单家寺稠油生产重交通道路沥青的生产工艺、沥青的物理化学性质、重质稠油的综合加工等进行了探讨.对单家寺、胜利、日本道路沥青的路用性能,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作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单家寺沥青各种性能均赶上日本沥青,而优于胜利沥青.  相似文献   

18.
基于油水性质及油水分布特征分析,从构造、岩性、碳酸盐胶结及原油稠化等方面研究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北部新近系沙湾组浅层砂岩油藏顶部和底部双油水倒置现象成因。车北地区原油为重质稠油,随油层深度增加,原油密度和黏度呈相应增大的趋势,储集层碳酸盐胶结作用和原油稠化作用是双油水倒置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当下降盘油层顶部超过一定深度后,由于原油稠化作用,原油密度可接近或大于地层水密度,导致油藏底部出现油水倒置;构造高部位碳酸盐胶结作用较强,导致储集层物性变差,后期运移的高黏度稠油无法进入高部位储集层中,从而导致构造高部位油水倒置。在构造中高部位聚集常规稠油,其密度小于地层水密度,油水分异较为完全。  相似文献   

19.
基于精细地质研究,应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6-7砂层组稠油油藏储集层含油性判别方程,结合开发动态资料对研究区油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稠油油藏油水分布规律与原油性质密切相关,由于边底水的氧化及微生物降解作用,稠油油藏中的原油在成藏后被进一步稠化,原油密度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可大干或接近地层水密度,从而发生高密度稠油相对于边底水的再次运移,形成油水倒置、油水并置等油水分布模式.研究区构造高部位聚集中质油一常规稠油,其密度小于地层水密度,油水分异较完全,产纯油;构造中部分布特稠油,其密度接近地层水密度,油水分异差,与边底水的并置关系明显,油水同产,含水率较高;边水中存在小规模向构造低部位运移过程中的超稠油;构造底部聚集超稠油,形成典型的油水倒置,油水同产,但含水率低于油水并置带.  相似文献   

20.
辽河西部箕状凹陷陡坡带砾岩稠油油藏的发现是我国东部近几年在油气勘探上的重要突破之一.本文应用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层学、石油地质学理论在综合分析工区内地层、构造、沉积微相、储层、流体性质及油藏地质特征基础上,总结出砾岩稠油油藏的形成除具备一般成油条件外,有利储集相带与断块、断鼻的最佳迭置以及构造单元和断裂带对油气富集控制明显,进而阐明了重质稠油的地质成因.根据原油性质及成熟度,结合圈闭成因,本区油气藏分为低成熟正常原油断块-岩性油藏、低成熟重质稠油断块-岩性油藏、低成熟重质稠油断块油藏三类;综合考虑烃类成熟度和次生稠变,重质稠油藏可分为次生运移型和底水氧化型两种,并总结了各类油藏地质特征,在研究砾岩稠油油藏分布规律基础上,探讨了油藏分布序列,建立本区油藏分布模式.对今后高效勘探开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指出了有利含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