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辽河坳陷雷家地区沙四段储集层岩性复杂,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属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层,为了获得良好的单井产能效果,需要对储集层进行压裂改造。通过对雷家地区沙四段碎屑岩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等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该地区的试油试采资料,研究该层段油气产能与储集层特征的关系,确定了各录井参数的出油下限,通过优化筛选,最终建立了该地区沙四段碎屑岩储集层压裂录井参数标准。该标准对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地层需要采取压裂措施获得工业油气流的井具有指导意义,随着在雷家地区沙四段碳酸盐岩压裂井的成功验证,有望在辽河油区沙四段储集层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环江油田长6储层具有低孔隙度、特低-超低渗透率的特征,非均质性强,产能预测难度大。利用研究区内11口井的测井资料,对有效层段的测井解释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进行多种方法的平均化处理,筛选出最大值,分析单井日产量与各测井参数的相关关系,引入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定量评价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的产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利用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的最大值,以及有效厚度、突进系数、变异系数、级差,多参数组合与单井日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相关性最好,复相关系数0.970。建立的回归公式对新井的产能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为油田产能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孟蕾 《新疆石油地质》2020,41(5):557-564
莫西庄油田三工河组二段储集层总体呈现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基于岩心常规分析、压汞、试油等资料,对比常用的有效储集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在研究区的应用效果,确定了三工河组二段储集层物性下限,并对影响储集层物性下限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莫西庄油田三工河组二段储集层岩性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的细—中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储集层物性下限求取方法中启动压力梯度法、分布函数曲线法和含油产状法在研究区更具适用性,综合确定孔隙度下限为10.1%,渗透率下限为1.15 mD;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是影响研究区储集层物性下限的主控因素,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强溶蚀弱压实弱胶结型储集层的物性下限最低,此外,原油性质、埋藏深度等是影响储集层物性下限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伊朗Mansuri油田50口井的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优选人工智能算法,对Mansuri油田白垩系Ilam组4个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进行模拟。首先利用5口有岩心物性分析资料的井,遴选出常规测井的声波时差、密度和中子孔隙度作为输入参数,采用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方法进行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根据计算结果与岩心实测结果的相关性,选择采用BP神经网络法进行物性计算。然后,利用克里金地质统计算法,对Mansuri油田Ilam组4个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层2.1和层2.2为高孔隙度层,层1、层2.1和和层2.2高渗透层,层3为非储集层;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总体呈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储层非均质性、孔隙结构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果影响很大,文章首先通过百色盆地东部坳陷中央凹陷带那读组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等分析资料,分析了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提出根据测井资料精细解释的孔隙度(ψ)、泥质含量(Vsh)、粒度中值(Md)、束缚水饱和度(Swirr)等资料,用回归法实现渗透率的预测.以渗透率为主要参数对那读组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一半定量研究;根据孔隙结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比值)与孔喉半径有良好的相关性,实现对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评价.经系统研究,认为那读组储层层内整体表现为较强的非均质性、孔隙结构较复杂.文章最后给出了2口井的解释实例.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的测井资料解释和信息处理技术相比较,在对非均质性较强、物性参数级差较大的储集层物性预测中,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具有极强的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其通过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够精确地建立储集层参数与测井响应之间的非线性模型。在论述神经网络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西峰油田延安组和延长组储层的物性参数(孔隙度和渗透率等)进行了预测,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预测结果表明:渗透率参数级差不大(<102)时,预测精度高;渗透率的变化范围较大(>103)时,对具有高渗透率储层的预测精度高,而对具有低渗透率储层的预测值相对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7.
应用测井资料结合岩相计算储层渗透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宗君  张荣明 《测井技术》2000,24(Z1):521-523
储集层内的不同岩相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和沉积能量的变化,因而使得储集层在纵横向上呈现非均质性,储集层的物性参数在纵横向上亦呈现非均质性.根据砂泥岩储集层的非均质特性,提出了利用岩相的变化特征结合测井资料计算储集层渗透率的方法,以适应油田高含水后期调整井非均质水淹层精细解释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储层测井多井评价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测井资料与仅有的地质资料相结合。研究其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测井信息与地质信息的对应关系。根据这些关系,由局部扩展到整个区块,进行逐井逐层段分析运算,从而获得比较准确的区块目的层储集参量值。储集层参量主要包括泥质含量、岩石骨架内各类岩性的相对含量、粒度中值以及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和有效厚度等。这些参量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规律直接反映了储层的非均质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的变化特征,以及油气水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渤海Q油田为目标,对海上疏松砂岩稠油油藏进行了基于物性特征的岩石物理相类型划分,利用密闭取心资料对不同岩石物理相不同水淹级别储层开展了系统的岩性、物性、电性参数变化规律室内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海上稠油油田疏松砂岩储层粒度中值增大,泥质含量下降,储层粒度非均质性增强;孔隙度增加幅度较小,渗透率明显增大,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增强;随着驱替倍数增加,岩心电阻率下降,饱和度指数n值下降且呈明显的两段式。本文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指导海上稠油油田注水开发,能够为油田综合调整井复杂水淹层测井定量解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含水期储集层物性和润湿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随着大庆油田水驱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类储集层的物性和润湿性发生明显变化,影响开发调整措施的制定.为此,利用大庆油田历年检查井水洗分析资料、不同时期同井场测井资料及室内岩心实验分析资料,开展储集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和润湿性等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并对影响储集层物性和润湿性参数变化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油层水淹后孔隙度变化幅度不大,而渗透率的变化相对比较大,并随油层厚度增加,渗透率变化幅度逐渐变大;油层水淹后岩石润湿性由原始的偏亲油非均质润湿性变为偏亲水非均质润湿性,而且随着油层含水饱和度的增大,岩石亲水程度明显增强.图6参4  相似文献   

11.
薄油层水平井地质设计的关键技术是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据此可以确定明确的地质目标,设计合理的钻井轨迹。本文优选克拉玛依油田八区530井区克下组油藏油层较薄的区域作为水平井评价区域,以精细构造解释、储层反演、沉积微相研究及测井解释结果为基础,以完钻直井资料为约束,采用相控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主力砂层T2k12-4和T2k12-5层构造模型和有效厚度模型,精细刻画了0.38m-3.15m之间薄油层空间展布特征,并在三维地质模型中完成水平评价井HW80466井的地质设计。该井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该区克下组油藏扩边区探明储量整体申报及薄油层区域采用水平井开发可行性论证目的。  相似文献   

12.
应用图象处理技术研究双河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图象处理技术并结合微观模型驱油试验,对双河油田剩余油形成机理、分布特征、组合关系及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与研究,为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3.
综合油气地球化学录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地球化学洋井技术是在钻探过程中,应用现代测试技术直接获取油信息的勘探方法。在分析当前油气地球化学录井技术现状后认为,应加强气测录井技术、井中化探录井技术,有机地化(热解)录井技术的综合研究,克服单项技术的局限性,形成适合于钻井现场的同气地球化学录井技术,为钻井过程中快速判别油气水层、快速评价储集层气属性及油源岩和预测未钻达地层油气提供重要信息,从而提高钻探成功率、缩短油气田(藏)的发现周期。  相似文献   

14.
复杂断块油气藏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剩余油研究方法、模式的调研,结合中国东部老油田勘探开发的实际和复杂断块油气藏的特殊背景,采用了“油藏数值模拟法、水驱曲线法和产量递减法三结合”的剩余油研究思路.突出油藏的静动态结合,分析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并将次模式应用于S23断块东部单元沙二下一砂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通过分析表明该方法实用,效果较好,这对于加深对剩余油分布新认识,为油田挖潜治理和合理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深度开发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76  
本文从我国陆相油藏的具体地质条件出发,回顾了老油田的开发历程和发展的阶段性,提出当前高含水老油田已进入深度开发的新阶段。分析了这个阶段地下剩余油分布的总格局和总特点,指出油层内剩余油已呈高度分散状态,但仍有相对富集的部位;分析了新阶段油田开发在工作目标、挖潜对象、研究深度以及技术措施等方面所发生的新变化。文中还进一步根据我国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和构造的复杂性,着重分析了剩余油分布的规律,提出要发展精细  相似文献   

16.
��������PDC��ͷӦ�����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工程经济理论从技术和经济角度对塔河油田PDC钻头的应用情况作出评价,认为在目前技术条件下,钻头型号技术评价的考察目标选择应建立在钻头与地层完全匹配的前提下。经济评价采用的每米成本法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从两方面分析表明,PDC钻头的技术性能具有牙轮钻头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并具有机械钻速高、起下钻时间少、能够降低钻井成本等优点。利用数据对比分析,作出了塔河油田PDC钻头的选型评价。认为FS系列PDC钻头为加快塔河油田的勘探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的PDC钻头选型设计还具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PDC钻头的使用增大了防斜打直的难度。合理的钻具组合和参数配置能够解决防斜打直的技术难题,但PDC钻头的应用对录井的影响却不易消除,有必要发展新的录井技术与之匹配。  相似文献   

17.
本讨论了利用完井测井曲线判断油水同层是否偏油,偏水的方法,指出了其偏油的测井 特征以及偏水的测井曲线特征,为射孔,动态调整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小层剩余油的传统方法是根据静、动态资料确定目前剩余油的饱和应并分配到小层,从而从宏观上确定整个油区的剩余油挖潜区。文中应用盈亏平衡的原理,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剩余油饱和度低的抵效油井进行了微观分析,由此进一步指出剩余油分布的范围和层位,这同样可为油田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综合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的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地震以及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了长8油层组的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特征、沉积充填的空间展布及层序控制下的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在长7油层组-长8油层组层序的低位体系域,进一步可划分为6个准层序组,15个准层序。层序地层对比表明,长8油层组在空间上分布稳定,无明显厚度变化,地形起伏较小,发育湖盆边缘缓坡层序构成样式。沉积砂体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粒度结构具有二段性,为快速堆积产物并发育波浪改造的沉积构造,具有牵引流色彩的密度流沉积特征,沉积中可见浅水虫孔、植物根迹等,总体指示浅水三角洲环境。沉积物具有受季节性气候变化控制的多期洪泛密度流沉积特征。沉积充填的垂向、剖面和平面展布特征显示,在坡缓、浅水和快速堆积的环境下,三角洲前缘区水道在前缘区频繁分叉改道,从而形成网结化前缘分布样式。其中,在长8油层组沉积早期为三角洲主建设进积时期,水道限定性强,河道砂坝广泛垂向叠置;在长8油层组沉积晚期,在湖平面上升的背景下,物源供给能力减弱,研究区内三角洲河流建设作用弱化,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受较强地改造,沉积物粒度变细,砂体的横向片状展布性增强,以加积作用、进积作用为主。整体上,长8油层组记录了一套完整的水退到水进的陆相湖盆低位充填序列。  相似文献   

20.
确定油藏过渡带的流体饱和度,是准确计算非均质、低渗透油藏中油水过渡带油气地质储量的关键。通过调整毛管压力曲线确定含油饱和度分布,并应用引进的黑油模型, 对夏子街油田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藏过渡带的油气地质储量进行了计算。该方法与常规方法相比较, 具有准确、方便、分层灵活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