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双检拖缆地震采集数据可以有效压制电缆鬼波,提高资料信噪比,而上下缆地震数据可以增强信号的低频并拓展其高频。将这两种非常规技术应用于南海北部潮汕拗陷进行高精度地震数据采集试验,对所获取的地震数据进行了联合成像处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新技术对潮汕拗陷中深层地震信号弱、同相轴不连续、信噪比低的地震资料品质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428XL地震仪器系统成功实践了一种新的可控震源施工技术和方法——高保真可控震源采集技术(HFVS)。本质上,HFVS技术是以采集到的每台震源实际运动的信号来进行数据反演,替代了传统的以参考信号进行的互相关处理,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谐波畸变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在实际施工时,HFVS技术采用多台震源以不同初始扫描相位同时激发,再将采集到的地震记录进行分离处理得到每台震源的大地脉冲响应,实现了高效采集条件下的可控震源单点激发。本文详细介绍了HFVS技术的基本原理,总结了高保真可控震源采集的施工特点及其对仪器采集设备的要求,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利用428XL仪器先进的技术性能实现高保真可控震源三维地震采集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模拟上下源、上下揽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对不同震源激发、电缆接收深度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将浅层电缆接收到的高频成分和深层电缆接收到的低频成分进行叠加,并对虚反射进行压制,达到拓宽地震资料频带、提高地震资料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中部隆起区发育巨厚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前景良好。针对中部隆起浅部存在强屏蔽层、多次波干扰严重、中古生代地质构造复杂等不利地震地质条件,引进上下源宽线地震采集新技术,采用低频大容量气枪震源、上下源组合激发方式增强地震波场穿透能力,拓宽地震数据频带,并配合双缆宽线地震观测系统,提高地震资料覆盖次数,压制各种干扰信息。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南黄海中、古生代地层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反射成像品质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5.
随着老油田勘探开发对地震采集资料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近地表结构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资料品质,首先要获得准确的表层数据,寻找最佳的激发岩性,这将会对地震资料品质的提高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胜利油区史南—郝家地震勘探采集项目对多种表层结构调查方法进行野外试验、资料分析与方法总结,形成了速度分层技术、岩性探测技术、岩土物性参数岩性分层技术等高精度表层结构参数调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地区,依据工区特点优选一种或多种合适的近地表调查方法,充分发挥不同方式的优点,通过多种方法的使用和资料的联合解释,可以较好地获得低降速层的埋深、速度和岩性资料,为激发和接收参数的选取提供依据,而且为地震数据的静校正处理提供精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多方位、宽方位、全方位的地震资料能够增加采集照明度,使得记录到的波场信息更加完整,从而改善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多方位地震数据处理方法技术。结合实际资料处理,讨论了海上多方位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处理结果表明,多方位地震资料匹配处理及非对称走时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是多方位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多方位地震资料采集可以有效提高地下照明度,提高复杂构造地区的地震资料成像精度,而且相对于多船宽方位采集方法而言,其采集成本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7.
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简称"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在解决低信噪比地区勘探、复杂地质体成像、岩性勘探以及精细油气藏描述与监测等勘探难题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是要推广应用该技术还需要克服震源与采集两大制约因素。为此,探讨了影响"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工业化应用的两个制约因素——宽频信号源的激发与可控震源的高效采集技术,以期大幅降低陆上宽方位、高密度地震采集的作业成本,使之经济可行。在对可控震源宽频激发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和有针对性设计扫描信号的基础上,对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的智能化施工方案、用户定制同步激发方法、队伍的高效作业管理以及海量地震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和优化,并结合地震采集与处理的实际应用效果,展示了该技术工业化应用的良好前景。结论认为:(1)以新一代低频可控震源为核心的宽频地震激发技术解决方案、以野外地震作业管理系统和海量地震数据质控与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解决方案,有效地破解了上述技术瓶颈,"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已经具有了可接受的性价比;(2)该技术能在成本可接受的情况下极大地改进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提高油气勘探的预测精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深层小断层和碳酸盐岩缝洞体识别,提出配套的地震勘探关键技术。首先,从资料采集方面,扩大观测方位,采用小组合激发和接收,炮、检点均匀布设,可提高小断层成像精度;在地震资料数据处理方面,采用OVT域多维保真压噪技术和巨厚表层Q补偿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保真度,有效拓宽频带,提高分辨率;在地震资料解释方面,利用分方位数据体和人工智能断层识别技术,可有效提高小断层识别精度,利用各向异性强度属性可有效识别缝洞体。该技术可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化陆上地震采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近5年地震采集工作基本数据的统计分析,介绍了中国石化当前陆上地震采集技术的总体能力,评估了地震激发和接收技术水平现状,讨论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方法及适应性,展示了数字检波器单点接收技术、开发地震技术及页岩气地震技术的试验进展与应用效果.分析预测了2020年前、后中国石化陆上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全方位高密度采集技术、超多道数固定排列采集技术、三维三次采集技术未来将会在陆相薄层、海相深层、开发监测等应用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相似文献   

10.
地震数据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在三维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高密度空间采样地震数据处理、复杂山地地震数据处理、海洋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叠前属性反演、多波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等配套技术攻关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详细地介绍了WesternGeco公司的Q技术、井数据驱动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CGGVeritas公司的Eye D品牌技术和PGS公司的HD3D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研究的问题,如叠前偏移算法精度及保真度、各向异性处理技术等,以满足国内外油公司的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存在勘探目的层埋藏深、多次波发育、非均质性砂岩巨厚或砂—泥—煤薄互层等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制约了勘探的深入进展。通过剖析影响地震资料品质的关键因素和不同勘探阶段地震采集关键参数与实际效果,系统总结了西湖凹陷地震采集技术的3个发展阶段:早期二维地震勘探阶段以凹陷结构和区带评价为采集目的,采集参数取得了从短缆小震源容量到长缆大震源容量的进展;中期为以重点探区勘探评价为目的的三维地震勘探阶段,采集技术上经历了从常规三维到Q-Marine和拖缆双检等技术进步;现今进入针对重点油气田的二次三维地震勘探阶段,攻关试验了针对中深层重点目标区的斜缆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宽方位及非零偏VSP等地震采集技术,形成了以“两宽一高一多”为核心的中深层二次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  相似文献   

12.
拖缆定位是海上拖缆地震勘探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准确的拖缆模型与定位算法是实现高精度拖缆定位的核心。现有的拖缆定位算法在多缆作业场景下存在数学模型不严密、定位网络观测值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曲线积分的海上地震勘探多缆定位算法。首先,利用曲线积分构建严密的拖缆数学模型;然后,推导了该模型下不同类型观测值的误差方程;最后,通过仿真和实测数据对算法进行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解获得的拖缆缆形与检波点位置精度优于传统算法,其中沿测线方向定位精度优于1m,垂直测线方向精度优于3m,可满足海上地震勘探作业及后续地震波数据分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两期海上拖缆地震数据采集时海况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时移地震数据中激发点、接收点和拖缆羽角的差异。特别是在拖缆地震方位角较窄和海上钻井平台位置变化时,这些差异会严重影响时移地震的可重复性。在实施南海M油田时移地震项目过程中,对于前期较差地震观测数据(缆数少、激发航线复杂、拖缆羽角大),二期时移地震采集应采用更多的缆数、较密和较直的激发航线、较小拖缆羽角进行观测; 时移地震数据处理中,在满足激发点误差与接收点误差之和不超过100m的条件下,通过时移地震数据重构、相对保持拼接处理和适当的互均衡处理可获得高于99%可重复的时移地震数据,能满足储层沉积解释和剩余油气预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方位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沿不同方位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会引起宽方位地震资料CDP道集内的道间时差,处理技术无法消除这一时差,必须寻找有效而适用的解决办法,以提高地震成像精度和分辨率。为了满足长垣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精细地质研究对地震资料的品质要求,基于长垣油田高密度三维三分量(3D3C)地震实验区数据,分析了引起方位各向异性的地质原因,研究了地震资料中方位各向异性的表现特征。通过实际地震资料分析可知,该区快波速度方位约在NE67°,与现代主应力场方向及沉积物源方向一致,在CDP道集内方位各向异性时差约为10 ms,且各向异性强度和方向随深度而变化。进一步研究并试验了模型道相关法时差校正技术,以层剥离方式消除不同沉积时期的方位各向异性时差。通过最终成像效果对比可见,方位各向异性时差校正可提高地震数据成像品质,有利于小断层识别与薄砂体描述。  相似文献   

15.
 野外观测方式的变化和采集密度的调整对室内数据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常规处理方法多基于地震数据的点、线、面进行分析,对这类新观测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理论上简要说明常见的几种地震波的波场特征及其在不同数据集上的表现形式,据此提出基于地震波场空间连续性的分析方法,包括炮检关系分析、叠前等时数据集分析、转置数据分析及(F-Ks,Kr)域分析等;从叠前多道、多域处理的角度认识连续地震波场在数据处理中的意义。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野外采集过程中应尽可能保证激发和接收条件的一致性,在观测系统设计上应保证每个面元属性(方位角、炮检距、覆盖次数等)分布均匀一致、地震波场连续,为室内灵活的数据处理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地震分辨率问题一直引领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分析地震分辨率与信噪比关系基础上,明确了地震资料品质定量表征方法。在剖析地震资料解释极限基础上,定义了地震地质解释能力作为地震资料实际可解释地质细节的能力。厘定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和高精度地震勘探的概念及差异。分析了影响地震分辨率的各种因素,并将其划分为地震子波内在因素和外在(地震、地质)因素两类。从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分辨率的技术途径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依据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对称性、连续性、均匀性和充分性,定性分析观测系统各参数对叠前成像效果的影响,以此优选观测系统相关参数,设计观测系统。但目前这类方法尚未达到量化分析程度。本文使用双聚焦计算方法,基于克希霍夫积分偏移计算原理,以观测系统双聚焦主瓣与最大旁瓣的比值作为成像效果量化分析指标,并通过地质模型和实例资料的应用效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及其参数的优选与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量化分析法。  相似文献   

18.
宽线地震勘探技术因其性价比优势在复杂陆地探区油气资源勘探中应用广泛,成功案例较多,但在我国海洋地震勘探领域的成功应用并不多见。此文利用南海北部湾盆地某三维探区的二源三缆一束航海线,结合地下共深度点(CDP)面元的合理定义,系统地进行了基于二维、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的多种宽线成像试验,并从成像效果、信噪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试验表明海洋宽线的成像处理选取二维算法成像效果较三维算法的成像结果好。对比以前的二维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工区区域宽线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滩浅海地区煤田三维地震勘探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滩浅海地区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具有陆地勘探和海上勘探两重性,地震资料在能量、频率和相位上存在较大差异。以LK工区为例,分析了滩浅海地区野外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难点,根据实际地质条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在勘探采集阶段,通过声纳二次定位、点震源激发、合理变观等措施保证了原始资料采集的质量;在资料处理阶段,应用SLS初至波二次定位和子波匹配等技术提高了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