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行人重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的热门研究方向,其对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大部分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基于可见光的行人重识别,然而可见光摄像头无法在光线不足的黑夜中正常使用,而新型摄像头能够随机切换红外模式进行24小时视频监控,因此最近有一些工作对RGB-IR跨模态行人重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分别从定义、研究难点和发展现状介绍了跨模态行人重识别问题,并根据不同的技术类型将目前存在的方法分为三类,即基于统一特征模型的方法;基于度量学习的方法;基于模态转换的方法.本文也详细介绍了该任务的数据集和评价准则,并对现有算法的性能进行分析与归纳.最后,总结了跨模态行人重识别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3.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技术旨在从非重叠视域不同模态的摄像头捕获的行人图像中,识别出特定行人,行人图像间存在巨大的跨模态差异以及模态内部差异,导致识别率不高。为此,提出了一种利用局部监督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LSN)。首先将可见光图像转换成与红外图像更为接近的灰度图像,在图像层面缓解跨模态的差异,并使用共享参数的双流网络,提取具有判别性的共享特征,在特征层面缓解跨模态差异;其次,设计了局部监督网络,增强了对背景、遮挡等噪声的鲁棒性,缓解了模态内部差异;最后,设计了跨模态分组损失、联合身份损失对网络进行约束。实验结果显示,在SYSU-MM01数据集上,评价指标rank-1和mAP分别达到了53.31%、50.88%;在RegDB数据集上,达到了73.51%、68.55%,实验结果优于同类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4.
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主要通过对齐不同模态的像素分布或特征分布以缓解模态差异,却忽略具有判别性的行人细粒度信息.为了获取不受模态差异影响且更具判别性的行人特征,文中提出模态不变性特征学习和一致性细粒度信息挖掘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方法主要包括模态不变性特征学习模块和语义一致的细粒度信息挖掘模块,联合两个模块,使特征提取网络获取具有判别性的特征.具体地,首先利用模态不变性特征学习模块去除特征图中的模态信息,缓解模态差异.然后,使用语义一致的细粒度信息挖掘模块,对特征图分别进行通道分组和水平分块,在充分挖掘具有判别性的细粒度信息的同时实现语义对齐.实验表明,文中方法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5.
张玉康  谭磊  陈靓影 《自动化学报》2021,47(8):1943-1950
近年来,基于可见光与近红外的行人重识别研究受到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现有方法主要是利用二者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减小模态间的差异.但由于可见光图像和近红外图像之间的数据具有独立且分布不同的特点,导致其相互转换的图像与真实图像之间存在数据差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图像层和特征层联合约束的可见光与近红外相互转换的中间模态,不仅...  相似文献   

6.
现有的有监督可见光-近红外行人重识别方法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去除手工标注数据,容易受到标注数据场景的限制,难以满足真实多变应用场景的泛化性.因此,文中提出基于语义伪标签和双重特征存储库的无监督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提出基于对比学习框架的预训练方法,利用可见光行人图像和其生成的辅助灰度图像进行训练.利用该预训练方法获取对颜色变化具有鲁棒性的语义特征提取网络.然后,使用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聚类方法生成语义伪标签.相比现有的伪标签生成方法,文中提出的语义伪标签在生成过程中充分利用跨模态数据之间的结构信息,减少跨模态数据颜色变化带来的模态差异.此外,文中还构建实例级困难样本特征存储库和中心级聚类特征存储库,充分利用困难样本特征和聚类特征,让模型对噪声伪标签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在SYSU-MM01、RegDB两个跨模态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当前跨模态行人重识别算法因采用权值共享的卷积核而造成模型针对不同输入动态调整能力差,以及现有方法因仅使用高层粗分辨率的语义特征而造成信息丢失的问题,提出一种双向动态交互网络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双流网络分别提取不同模态各个残差块后的全局特征;然后根据不同模态的全局内容动态地生成定制化卷积核,提取模态特有信息,并将其作为模态互补信息在模态间进行双向传递以缓解模态异质性;最后对各层不同分辨率的特征进行相关性建模,联合学习跨层的多分辨率特征以获取更具有判别性和鲁棒性的特征表示.在SYSU-MM01和RegDB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第一命中率(R1)分别高于当前最好方法4.70%和2.12%;在平均检索精度(mAP)上分别高于当前最好方法4.30%和2.67%,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可见光-红外跨模态行人重识别中模态差异导致的识别精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流结构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关系网络(IVRNBDS)。首先,利用双流结构分别提取可见光模态和红外模态行人图像的特征;然后,将行人图像的特征图水平切分为6个片段,以提取行人的每个片段的局部特征和其他片段的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人的核心特征和平均特征之间的关系;最后,在设计损失函数时,引入异质中心三元组损失(HC Loss)函数放松普通三元组损失函数的严格约束,从而使不同模态的图像特征可以更好地映射到同一特征空间中。在公开数据集SYSU-MM01(Sun Yat-Sen University Multi Modal re-identification)和Reg DB(Dongguk Body-based person Recognition)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虽然IVRNBDS的计算量略高于当前主流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算法,但所提网络在相似度排名第1(Rank-1)指标和平均精度均值(m AP)指标上都有所提高,提高了跨模态行人重识别算法的识别精确率。  相似文献   

9.
杜鹏  宋永红  张鑫瑶 《自动化学报》2022,48(6):1457-1468
行人再识别是实现多目标跨摄像头跟踪的核心技术, 该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安防、智能视频监控、刑事侦查等领域. 一般的行人再识别问题面临的挑战包括摄像机的低分辨率、行人姿态变化、光照变化、行人检测误差、遮挡等. 跨模态行人再识别相比于一般的行人再识别问题增加了相同行人不同模态的变化. 针对跨模态行人再识别中存在的模态变化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注意力模态融合网络. 首先是利用CycleGAN生成跨模态图像. 在得到了跨模态图像后利用跨模态学习网络同时学习两种模态图像特征, 对于原始数据集中的图像利用SoftMax 损失进行有监督的训练, 对生成的跨模态图像利用LSR (Label smooth regularization) 损失进行有监督的训练. 之后, 使用自注意力模块将原始图像和CycleGAN生成的图像进行区分, 自动地对跨模态学习网络的特征在通道层面进行筛选. 最后利用模态融合模块将两种筛选后的特征进行融合. 通过在跨模态数据集SYSU-MM01上的实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方法和跨模态行人再识别其他方法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性能提升.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忽略行人的局部特征及模态间的相互协同的问题,文中提出基于局部异质协同双路网络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双路网络提取不同模态的全局特征进行局部精细化,挖掘行人的结构化局部信息.然后,通过标签和预测信息建立跨模态局部信息之间的关联,进行协同自适应的跨模态融合,使不同模态的特征之间相互补充,获得富有判别力的特征.在RegDB、SYSU-MM01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可见光—红外跨模态行人再识别旨在匹配具有相同行人身份的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图像。现有方法主要采用模态共享特征学习或模态转换来缩小模态间的差异,前者通常只关注全局或局部特征表示,后者则存在生成模态不可靠的问题。事实上,轮廓具有一定的跨模态不变性,同时也是一种相对可靠的行人识别线索。为了有效利用轮廓信息减少模态间差异,本文将轮廓作为辅助模态,提出了一种轮廓引导的双粒度特征融合网络,用于跨模态行人再识别。方法 在全局粒度上,通过行人图像到轮廓图像的融合,用于增强轮廓的全局特征表达,得到轮廓增广特征。在局部粒度上,通过轮廓增广特征和基于部件的局部特征的融合,用于联合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得到融合后的图像表达。结果 在可见光—红外跨模态行人再识别的两个公开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优于一些代表性方法。在SYSU-MM01(Sun Yat-sen University multiple modality 01)数据集上,本文方法 rank-1准确率和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分别为62.42%和58.14%。在RegDB(Dongguk body-base...  相似文献   

12.
耿圆  谭红臣  李敬华  王立春 《图学学报》2022,43(6):1193-1200
在以往的行人重识别方法中,绝大部分的工作集中于图像注意力区域的学习,却忽视了非注意力区域对最终特征学习的影响,如果在关注图像注意力区域的同时加强非注意力区域的特征学习,可进一步丰富最终的行人特征,有利于行人身份信息的准确识别。基于此,提出了视觉信息积累网络(VIA Net),该网络整体采用两分支结构,一个分支倾向于学习图像的全局特征,另一个分支则拓展为多分支结构,通过结合注意力区域和非注意力区域的特征逐步加强局部特征的学习,实现视觉信息的积累,进一步丰富特征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在Market-1501等行人重识别数据集上,所提出的VIA Net网络达到了较高的实验性能;同时,在In-Shop Clothes Retrieval数据集上的实验证明:该网络也适用于一般的图像检索任务,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3.
跨场景行人再识别方法的关键在于特征识别和度量模型的建立,而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受到图像样本分布的局限,进而使得模型参数的估计出现过拟合现象。针对以上跨场景的行人再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半监督的改进KISSME算法。该算法在KISSME学习算法的基础上,根据样本数据的正态分布特性进行重采样,并通过构建循环优化的学习方式弱化模型的拟合强度,增强度量模型的泛化能力,以此建立泛化后的度量模型。再通过联合KISSME度量,构建改进的半监督度量模型。最后,利用行人再识别通用公开数据集VIPeR对改进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与SLDDL、RDC、ITML、PCCA、QARR-RSVM和KISSME等算法精度相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半监督的改进KISSME算法在不同排名下都有明显的优势,尤其在rank-1识别精度上,相较于现有的KISSME算法提升了3.14%,充分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re-ID) has drawn attention significantly in the computer vision society due to its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It aims to retrieve a person of interest across different camera view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everal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applications of person re-ID. In fact, most common data sets either assume that pedestrians do not change their clothing across different camera views or are taken under constrained environments. Those constraints simplify the person re-ID task and contribute to early development of person re-ID, yet a person has a great possibility to change clothes in real life. To facilitate the research toward conquering those issue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a new benchmark data set for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data set is currently the most diverse for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It contains 107 persons with 9,738 images, captured in 15 indoor/outdoor scenes from September 2019 to December 2019, varying according to viewpoints, lighting, resolutions, human pose, seasons, backgrounds, and clothes especially. We hope that this benchmark data set will encourage further research on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with clothes variation. Moreover, we also perform extensive analyses on this data set using several state-of-the-art methods. Our dataset is available at https://github.com/nkicsl/NKUP-dataset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人体目标再识别的任务是匹配不同摄像机在不同时间、地点拍摄的人体目标。受光照条件、背景、遮挡、视角和姿态等因素影响,不同摄相机下的同一目标表观差异较大。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征表示和度量学习两方面。很多度量学习方法在人体目标再识别问题上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于多样化的数据集,单一的全局度量很难适应差异化的特征。对此,有研究者提出了局部度量学习,但这些方法通常需要求解复杂的凸优化问题,计算繁琐。方法 利用局部度量学习思想,结合近几年提出的XQDA(cross-view quadratic discriminant analysis)和MLAPG(metric learning by accelerated proximal gradient)等全局度量学习方法,提出了一种整合全局和局部度量学习框架。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对训练样本进行聚类,在每个聚类内分别进行局部度量学习;同时在全部训练样本集上进行全局度量学习。对于测试样本,根据样本在高斯混合模型各个成分下的后验概率将局部和全局度量矩阵加权结合,作为衡量相似性的依据。特别地,对于MLAPG算法,利用样本在各个高斯成分下的后验概率,改进目标损失函数中不同样本的损失权重,进一步提高该方法的性能。结果 在VIPeR、PRID 450S和QMUL GRID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提出的整合全局—局部度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相比于XQDA和MLAPG等全局方法,在VIPeR数据集上的匹配准确率提高2.0%左右,在其他数据集上的性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利用不同的特征表示对提出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相比于全局方法,匹配准确率提高1.3%~3.4%左右。结论 有效地整合了全局和局部度量学习方法,既能对多种全局度量学习算法的性能做出改进,又能避免局部度量学习算法复杂的计算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使用不同的特征表示,提出的整合全局—局部度量学习框架均可对全局度量学习方法做出改进。  相似文献   

16.
State-of-the-art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methods seek robust person matching through combining various feature types. Often, these features are implicitly assigned with generic weights, which are assumed to be universally and equally good for all individuals, independent of people's different appearances. In this study, we show that certain feature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others under different viewing conditions. To explore this characteristic, we propose a novel unsupervised approach to bottom-up feature importance mining on-the-fly specific to each re-identification probe target image, so features extracted from different individuals are weighted adaptively driven by their salient and inherent appearance attributes. Extensive experiments on three public datasets give insights on how feature importance can vary depending on both the viewing condition and specific person's appearance, and demonstrate that unsupervised bottom-up feature importance mining specific to each probe image can facilitate more accurate re-identification especially when it is combined with generic universal weights obtained using existing distance metric learning methods.  相似文献   

17.
金大鹏  李旻先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3,40(4):1220-1225+1255
基于监督学习的行人再识别方法需要大量人工标注的数据,对于实际应用并不适用。为了降低大规模行人再识别的标注成本,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对挖掘主动学习(support pair active learning, SPAL)的行人再识别方法。具体地,建立了一种无监督主动学习框架,在该框架中设计了一种双重不确定性选择策略迭代地挖掘支持样本对并提供给标注者标注;其次引入了一种约束聚类算法,将有标签的支持样本对的关系传播到其他无标签的样本中;最后提出了一种由无监督对比损失和监督支持样本对损失组成的混合学习策略来学习具有判别性的特征表示。在大规模行人再识别数据集MSMT17上,该方法相比于当前最先进的方法,标注成本降低了64.0%,同时mAP和rank1分别提升了11.0%和14.9%。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降低了标注成本并且优于目前最先进的无监督主动学习行人再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冯霞  杜佳浩  段仪浓  刘才华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0,37(11):3220-3226,3240
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将深度学习应用于行人重识别任务并提出了大量方法,随之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为系统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首先对行人重识别任务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介绍;其次,根据训练方式的不同,分别探讨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弱监督学习以及无监督学习上行人重识别任务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现有研究热度介绍生成对抗网络和注意力机制在行人重识别上的应用;之后,列举了该领域中常用的经典数据集,并对比了深度模型在这些经典数据集(Market-1501、CUHK03等)上的表现;最后,对行人重识别领域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