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饱和软粘土的固结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芳枝  陈晓平  黄国怡 《土工基础》2003,17(2):26-27,43
通过数十组原状饱和软粘土的室内一维固结试验,探讨珠江三角洲饱和软粘土的固结特性和反映蠕变压缩的固结特性问题,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超固结粘土的变形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用人工制备的超固结粘土试样进行的试验研究成果。试验证明:在临界状态“湿”边范围内,塑性应变增量的矢量与试样的初始状态无关。以等塑性体应变为硬化参数的屈服条件具有唯一性,塑性势函数等于屈服函数,流动法则为相适应的。在临界状态“干”边范围内,采用等塑性剪应变为硬化参数的屈服条件代替了一般以破坏条件为屈服条件的假定,从而能够反映超固结粘土的应变硬化一软化特性。最后得出了统一的屈服条件。  相似文献   

3.
张东奎 《山西建筑》2011,37(8):59-61
从粘土矿物的失水收缩特性和变形机制入手,分析了饱和软粘土微观特性对其固结压缩的影响,根据微观结构模型分析,软粘土的变形可以分成土颗粒骨架变形和结构变形两种,颗粒间的连接刚度和微结构的受力状态对微结构的稳定性起着控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丽娜 《土工基础》2006,20(4):29-32
珠海某度假村地处珠江鸡啼门入海口,广泛分布欠固结的淤泥质软土层,通过大量的室内固结试验,对该地区软土的固结特征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并对典型地层作了沉降计算。  相似文献   

5.
排水固结法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固结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排水固结法加固某软土地基工程实际,用三维固结理论求解土层固结度,又用根据实测孔隙水压力消散曲线推算的固结度加以验证.证明三维固结理论求解设置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加固地基的土层固结度的适用性,并对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和沉降稳定时间加以预测,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重应力作用下饱和粘土的固结变形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离心试验,研究了饱和粘土在考虑土体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固结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离心试验与常规试验相比,两者压缩特性一致,而固结特性差别较大。离心试验求得的固结速率比太沙基固结理论推算的结果要快,而与有限线性应变固结理论推算的结果相一致。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说明,常规固结试验中忽略了主体的自重应力水平,用测定的固结系数推算实际较厚软粘土层的固结变形特性,将会过慢的估计固结完成的时间。此外,离心试验比常规试验的固结历时大大缩短,用离心技术可提高固结试验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静力荷载作用下桂林岩溶区红粘土的固结变形规律,从而为该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对桂林岩溶区在不同深度内取得的红粘土进行了原状样与扰动样的固结特性研究,对所取得的红粘土扰动样在不同含水率、不同压实度条件下进行了系统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岩溶区红粘土在最佳含水率时,在不同含水率及不同压实度条件下的压缩系数均为最低,工程特性为较好;不同的含水率及压实度条件,对桂林岩溶区红粘土的固结变形规律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沉降量大且沉降持续时间长是修建在泥炭土地基上的工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泥炭土固结特性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鉴于此,本文以云南某高速公路泥炭土路段为依托,参照一般土体的室内土工试验方法,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泥炭土进行了基本性质试验和一维蠕变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越高,泥炭土的次固结变形量越大。强泥炭质土和泥炭在不同压力下主固结完成时间较短,且基本不受固结压力的影响,这与淤泥质土的相应规律有较大差别。此外,先期固结压力对强泥炭质土和泥炭的次固结沉降速率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当荷载大于先期固结压力时,按照一般土体的试验方法进行一维固结试验所得强泥炭质土、泥炭的e-lgt曲线未出现反弯点。弱泥炭质土可参照一般软粘土的方法用e-lgt曲线确定次固结系数,其次固结系数随压力的变化规律与一般软土的变化规律一致,即次固结系数随固结压力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9.
粘土固结变形的时间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从理论分析并由试验结果验证了次固结的时间和变形量的有限性。其次,讨论了次固结引起的拟似超固结的特点和超固结比和固结压力的关系。最后,描述次固结变形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次固结量与一天固结量的比值随压力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肖巧林  王静  咸淼 《山西建筑》2006,32(2):89-90
通过对达渝高速公路地基软土的室内特性非常规试验,深入探讨了侧压力系数随力、固结程度、时问的变化过程。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土在固结过程中主固结、次固结及荷载压力间的工作机理,得出的成果对进一步完善固结计算方法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软粘土地基的次固结变形分析是一项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课题.通过对郑州新郑机场软粘土的大量固结试验,研究了次固结系数的变化规律,同时建立了次固结系数与固结压力、应力历史、压缩指数、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拟似超固结粘土的应力-应变-强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讨论在粘土层中由于次固结所产生的附加结构强度。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分析拟似超固结粘土的屈服压力的机理,并通过实验结果说明越出初始沉积曲线的现象是拟似超固结粘土的本质行为。二是将拟似超固结粘土和超固结粘土的应力-应变-强度特性加以比较,从而说明由时间效应产生的拟似超固结特性和由载荷效应产生的超固结特性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钱明 《土工基础》2006,20(2):14-16
介绍了滨海相饱和软粘土的力学性质,着重于固结特性的试验分析及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武广客运专线红粘土地基固结变形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运专线对地基变形要求非常严格,需要对红粘土地基的固结变形进行深入研究。选取一线路横断面并在不同深度埋设了3个单点沉降计,监测红粘土地基不同深度的沉降,在监测断面附近不同深度钻孔取样,进行室内固结及膨胀性实验,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和室内试验结果,研究了红粘土地基的变形特性。研究表明:红粘土从表层到底层压缩性逐渐增大;中层土体的回弹性、粘滞性均比上下层大;红粘土的膨胀性对地基的变形规律影响较大,修建在红粘土地基上的客运专线路基必须有足够的换填高度,以抵制地基的膨胀压力;在修筑上部结构前应放置足够长的时间,使地基土体内部应力或变形能够充分调整完成,从而减少工后变形。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室内试验对吹填淤泥次固结系数随固结压力及固结历时的变化规律、次固结系数与压缩指数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次固结系数在工程预压荷载75~125kPa内随固结压力的增加变化最显著;在两相邻试验时段内次固结系数减小25.7%~27.0%,受固结历时的影响十分明显;③次固结系数与压缩指数之比Ca/Cc=0.025 5~0.026 9,为沿海地区软土Ca/Cc的上限值,受压缩指数变化的影响最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压力影响的吹填淤泥次固结变形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土工基础》2016,(1):102-105
对广东珠海某大桥地基软土进行一系列一维次固结试验,通过分析土体在不同含水率及加卸载条件下次固结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珠海地基软土的次固结特性。结果表明:软土在次固结过程中,随着固结围压的增大,次固结系数逐渐增大;软土次固结过程受土体含水率的影响;卸载再加载后土体次固结系数呈减小趋势。试验及分析结果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饱和尾矿料的动三轴液化试验,研究了尾矿料在往返加荷条件下的动强度特性,针对影响尾矿砂动强度的几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所得结论可为尾矿坝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强夯法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时超静孔压消散难和易出现"橡皮土"现象,提出强夯和排水固结二者结合的动力排水固结法,利用立体排水系统来加速夯后超静孔压的消散和软土固结,并结合某港口仓库软基加固工程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对动力排水固结法的加固效应、加固效果及工艺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不同固结压力下饱和软粘土孔隙分布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体的微结构对土的工程力学特性具有决定性影响,运用压汞试验方法对上海淤泥质粘土单轴固结过程中的不同固结压力水平下的土样进行试验,采用孔隙种类、孔隙大小两种不同的标准对上海淤泥质粘土的孔隙分布特点及孔隙的大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海淤泥质粘土孔隙以小孔隙为主,即多以团粒内在的孔隙和颗粒间的孔隙为主,孔隙半径多分布在0.2μm- 1.2 μm之间.随着固结压力增大,当固结压力分别为132 kPa,264 kPa时,土体中孔隙分布仍以小孔隙为主,但小孔隙和微孔隙分布的比例有一定的变化;当固结压力增大到800 kPa时,土中孔隙以微孔隙和超微孔隙为主,试样中团粒间的孔隙几乎消失,颗粒间的孔隙占有完全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淮江公路扬州段饱和原状路基土进行的一维次固结试验研究,探讨了次固结系数、蠕变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次固结系数与固结压力、深度的关系,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迎水面与背水面的次固结系数大小相近,离散性较小;在整个次固结阶段土体的变形具有非线性特征,应变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次同结系数随着同结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背水面土体的次同结系数比迎水面的次固结系数大.这些对于沿河路基的理论设计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