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非 《中国油脂》2020,45(12):34-37
为通过调节脂肪酸组成以获得具有耐高温特性和营养价值的油脂,以大豆油、玉米油和亚麻籽油为原料,利用计算机建模计算得到亚麻酸与亚油酸比例约为1∶ 4的营养调和油,并对油脂在180 ℃条件下的酸价和过氧化值进行了测定,对不同温度下的油脂进行了色泽及TG-DSC分析。结果表明:调和油配方为大豆油48%、玉米油37%、亚麻籽油15%,调和油的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1.76%、油酸19.98%、亚油酸48.30%、亚麻酸12.34%。所配制的调和油相较于亚麻籽油热稳定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以小鼠为模型模拟我国居民膳食习惯,探讨两种水平的玉米油与猪油的调和油、大豆油与猪油的调和油对小鼠体重、体脂率、血脂、血糖、肾功能、主动脉弓病理组织形态的影响。将4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均分为玉米油与猪油调和油推荐摄入量组(CR)、玉米油与猪油调和油实际摄入量组(CA)、大豆油与猪油调和油推荐摄入量组(SR)、大豆油与猪油调和油实际摄入量组(SA),每组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3.8%玉米油与猪油的调和油、6.5%玉米油与猪油的调和油、3.8%大豆油与猪油的调和油、6.5%大豆油与猪油的调和油,饲喂8周后进行称重、解剖,采集外周血清检测血脂、血糖、肾功能,取主动脉弓做HE病理切片。结果表明:SA组的体重、体脂率均极显著高于CA组(P0.01),SA组的脂联素含量极显著低于CA组(P0.01),SA组的LDL-C含量显著高于CA组(P0.05),SA组的尿酸含量、尿素含量、肌酐含量均极显著高于CA组(P0.01);SA组的体重、体脂率、HDL-C含量、LDL-C含量、尿酸含量、尿素含量、肌酐含量均极显著高于SR组(P0.01);各组主动脉弓病理组织切片均未观察到病变。表明在我国居民当前烹调油摄入水平下,与大豆调和油比较,选择玉米调和油能明显降低体重和体脂率,同时能有效改善血清LDL-C含量,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与玉米调和油比较,摄入更高剂量的大豆调和油更易促进肥胖并造成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对菜籽油、茶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调和油、玉米油中过氧化值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方法对过氧化值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值高的植物油采用滴定法检测,测定结果稳定,误差小。过氧化值低的植物油采用电位滴定法,滴定结果误差满足标准要求,滴定速度快,结果准确、误差小。  相似文献   

4.
将熔点18℃棕榈液油分别与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进行调配,得出不同季节条件下最佳调配比例;结果表明,棕榈液油作为一种调和油原料油,在春、夏、秋季均能应用于食用调和油。  相似文献   

5.
用人工滴定法和自动电位滴定法两种油脂中酸价的测定方法,测定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植物调和油、芝麻香油、菜籽油与葵花仁油7种植物油脂,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两种方法进行精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没有显著性差异。由于自动电位滴定法准确度和精密度更高,适用范围广,如不考虑成本因素,其更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大豆油、玉米油、OPO结构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藻油和二十碳四烯酸(ARA)藻油为原料,以母乳中主要脂肪酸含量为黄金标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测定原料中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用以建立模型,优化婴幼儿配方乳粉中脂质的配比。通过这一模型可调制出近似于母乳脂质的含有5种主要脂肪酸的调和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调和油的脂肪酸组成,其检测结果与标准母乳营养成分比较发现,该调和油中的5种主要脂肪酸含量与母乳中的脂肪酸基本一致,可满足婴幼儿正常生长对脂质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食用植物油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食用植物油中存在多环芳烃污染和危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随机采集的75份食用植物油样本进行了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检测,以终生致癌风险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75份食用植物油样本中普遍存在PAHs污染,萘的污染程度最高,检出率为89.3%,平均含量为13.67 μg/kg;苊烯污染程度最小,未检出;食用植物油中轻质PAHs污染程度远高于重质PAHs;4类食用植物油中总轻质PAHs与16种优控PAHs总污染水平顺序均为: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调和油;总重质PAHs的污染水平顺序为: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调和油;食用植物油中PAHs污染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其风险顺序为:花生油>大豆油>调和油>玉米油.建议强化食用植物油中PAHs的控制和监管,修订相关标准,规定PAHs的最高限量值,确保食用植物油PAHs污染处在较低水平及其潜在危害处在可忽略水平.  相似文献   

8.
二组分食用调和油组成的近红外光谱检测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取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调和成不同比例的二组分食用调和油样品,采集样品在4 000 cm-1~10 000 cm-1范围内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光谱经一阶导数等预处理后,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二组份调和油中各组分含量的定标模型,并用Leave-one-out内部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四种食用油定标模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 6,0.993 1,0.998 5和0.998 8,校正均方根RMSEC分别为0.83%,3.81%,1.76%和1.57%.采用不同品牌的玉米油和大豆油配制成二组分调和油样品,建立的PLS定标模型其R和RMSEC分别为0.998 5和1.42%.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法可以实现二组分调和食用油中不同成分含量的准确定量检测,检测结果不受食用油生产厂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山茶油、调和油、玉米油和芝麻油这八种天然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采用Schal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POV)和脂肪酸组成为参考指标,研究了加热加速氧化对不同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运用Matlab数学工具建立模型,探讨POV值与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各种植物油的氧化过程影响显著,加速氧化过程中,脂肪酸总体变化很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减少,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有不同程度的增多,n-3比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更易氧化减少。氧化稳定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花生油、山茶油、芝麻油、菜籽油、玉米油、调和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初步建立起了以PUFA含量分类,加速氧化条件下过氧化值与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不同脂肪酸组成的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山茶油、调和油、玉米油和芝麻油这八种天然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采用Schal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POV)和脂肪酸组成为参考指标,研究了加热加速氧化对不同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运用Matlab数学工具建立模型,探讨POV值与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各种植物油的氧化过程影响显著,加速氧化过程中,脂肪酸总体变化很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减少,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有不同程度的增多,n-3比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更易氧化减少。氧化稳定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花生油、山茶油、芝麻油、菜籽油、玉米油、调和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初步建立起了以PUFA含量分类,加速氧化条件下过氧化值与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