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卤化物钙钛矿化合物作为具有可调特性的半导体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由于其加工方式廉价,使其在电子领域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铅的毒性仍然阻碍了卤化物钙钛矿化合物的实际应用,因此亟需开发无铅卤化物钙钛矿。采用配体辅助沉积法,在室温下制备了Cs3Bi2(IxBr1-x)9(x=1、0.9、0.7、0.5、0.3和0.1)钙钛矿纳米晶,并通过调节溴碘比,调节了钙钛矿纳米晶的波长。所制备的纳米晶属于六方晶系,通过X射线衍射仪可以发现,随着Br离子添加量的增加,Cs3Bi2(IxBr1-x)9的晶体结构逐渐发生转变;荧光光谱和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图谱显示,通过调节溴碘比,Cs3Bi2(IxBr1-x)9荧光发射从...  相似文献   

2.
在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过程中,矿体的渗透特性对于资源浸取速率具有重要影响。利用变水头法研究不同溶浸液作用下离子型稀土的饱和渗透系数,分析溶浸液种类和浓度对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通过Geo-Experts压力板仪系统研究溶浸液分别为纯水、3%(NH4)2SO4、3%MgSO4时,离子型稀土的含水率与基质吸力的关系。基于Van Genuchten模型和Fredlund&Xing模型,探讨溶浸液种类和浓度对离子型稀土矿体的非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型稀土的饱和/非饱和渗透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纯水、3%(NH4)2SO4、3%MgSO4;当溶浸液的浓度不同时,离子型稀土饱和渗透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当矿体为非饱和状态时,基质吸力是影响非饱和渗透系数的重要因素,在相同基质吸力下,非饱和渗透系数随着溶浸液的浓度增加而减小。研究结果可以为注液参数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完善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理论。  相似文献   

3.
低碱度铜硫分离抑制剂及抑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余新阳  周源  钟宏 《金属矿山》2008,38(9):65-67
在pH=7~8低碱度条件下,以Ca(ClO)2抑制黄铁矿,进行铜硫浮选分离试验,并探讨了Ca(ClO)2对黄铁矿的抑制机理。试验表明,Ca(ClO)2是黄铁矿的良好抑制剂,在矿浆pH=7~8低碱度条件下,不添加石灰,只需加入少量的Ca(ClO)2抑制剂,就可以很好地抑制黄铁矿,实现铜硫分离。Ca(ClO)2作用前后黄铁矿矿物表面拉曼光谱分析表明, Ca(ClO)2抑制黄铁矿实现铜硫分离的机理为在矿浆pH=7~8低碱度条件下,Ca(ClO)2氧化黄铁矿表面,使其表面产生主要成分为Fe(OH)3和CaCO3的亲水薄膜,提高了亲水性,使其在铜硫浮选分离作业中被充分抑制,从而实现铜硫分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噻吩酰基三氟丙酮(HTTA)与1,10-邻偶氮菲(phen)作为协萃剂,对UO_2~(2+)、Th~(4+)、Ce~(3+)进行了协同萃取的研究。协萃反应可表示为M~(a+)+aHTTA(?)+bphen+(h-a)NO_3~-(?)M(TTA)_a(phen)_b(NO_3)_((n-a)(?))+aH~+协萃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UO_2(TTA)_2phen、Th(TTA)_3phenNO_3及Ce(TTA)_3(phen)_2,并分别测出了它们的萃取平衡常数K_(ab)。  相似文献   

5.
乙二醇硬脂酸酯是一类珠光剂,主要应用于日用化学品领域。以乙二醇和硬脂酸为起始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合成乙二醇硬脂酸酯。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开展了乙二醇硬脂酸酯分子的结构表征。试验发现,乙二醇硬脂酸酯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CH3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asCH3-乙二醇硬脂酸酯))、CH2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asCH2-乙二醇硬脂酸酯))、CH3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sCH3-乙二醇硬脂酸酯))、CH2对称伸缩振动模式(v(sCH2-乙二醇硬脂酸酯))、C=O伸缩振动模式(v(C=O-乙二醇硬脂酸酯))、CH2变角振动模式(δ(CH2-乙二醇硬脂酸酯))、CH2面外摇摆振动模式(ω  相似文献   

6.
硫代硫酸盐提金法是最有望取代氰化法的无毒提金方法,但浸出液中金-硫代硫酸根络离子(Au(S2O3)3-2)无法经济有效地回收阻碍了该方法的工业应用。为了提高活性炭对Au(S2O3)23-的负载量,本文以三种粒级的活性炭为原料,采用三聚氰胺浸渍-高温热活化法制备了改性活性炭。通过静态吸附法、孔径与比表面积分析仪、SEM-EDS和XPS等方法详细研究了三聚氰胺用量、浸渍温度、热活化温度和时间等对改性活性炭吸附Au(S2O3)23-的影响和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粒级为0.45~0.90 mm的活性炭添加3.75%的三聚氰胺,50℃下浸渍改性后,在温度为750℃下热活化60 min,制备的活性炭对Au(S2O3)23-的负载量最大,为553.35...  相似文献   

7.
制备研究了一种以Fe3Al金属间化合物为基相,原位自生(Cr, Fe)7C3颗粒为陶瓷相的新型低成本金属陶瓷涂层及其摩擦磨损性能。通过投料成分的精准设计,采用真空冶金+堕气雾化的冶金方法直接制备了(Cr, Fe)7C3/Fe3Al新型复合粉末,获得碳化物原位自生于Fe3Al基相且呈弥散分布的(Cr, Fe)7C3/Fe3Al金属陶瓷涂层原料;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制备(Cr, Fe)7C3/Fe3Al涂层,并通过销-盘往复干摩擦磨损实验,研究了具有原位自生(Cr, Fe)7C3颗粒弥散强化的(Cr, Fe)7C3/Fe3Al金属陶瓷涂层在室温及400℃下的耐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Cr,...  相似文献   

8.
研究N-癸酰基吗啡啉(DMPHL)/1,10菲罗啉(phen)对Eu3+的协同萃取,发现在2种萃取剂的浓度比为2∶3的条件下具有最大的协萃效应,在该协萃体系中,DMPHL/phen与Eu3+分别是以物质的量比1∶1和2∶1结合的.这为放射性元素的分离开拓新的萃取体系.  相似文献   

9.
Three novel polyoxovanadate-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POV-MOFs),[Co2(1,4-dtzb)3]{V4O12}(V-Co-MOF1,1,4-dtzb=1,4-di(4H-1,2,4-triazol-4-yl)benzene],[Co3(1,3-dtzb)2]{V6O18}(V-Co-MOF2,1,3-dtzb=1,3-di(4H-1,2,4-triazol-4-yl)benzene],[Co4(4,4’-bdtzb)2]{V8O24}(V-Co-MOF3,4,4’-bdtzb=4,4’-(1,1’-biphenyl)-4,4’-diylbis(4H-1,2,4-triazole)benzene] were fa...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稀土(Eu,Dy)-苯甲酸钡二元配合物及稀土(Eu,Dy)-苯甲酸钡盐-邻啡罗啉三元配合物,元素分析和TG-DTA曲线确定了系列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DyL3,EuBaL5.6H2O,DyBaL5.6H2O和EuBaL5.Phen.2H2O。采用KBr压片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苯甲酸中的氧原子和Phen的氮原子参与了配位。波长295nm紫外光激发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配合物中的配体可将吸收的能量传递给稀土离子,使其发出特征荧光,第二配体的引入,有利于配体对能量的吸收和传递,增强了荧光强度。  相似文献   

11.
运用OM、EBSD及TEM以及室温拉伸等方法研究了卷曲温度对含Nb微合金高强钢力学性能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降低卷曲温度会诱发珠光体相变并且有利于第二相的析出, 有效阻碍动态再结晶过程, 从而减小再结晶对热轧头部样品与热轧中部样品力学性能波动的影响;将卷曲温度由873 K降至793 K时, 屈服强度波动值由69 MPa降至12 MPa, 抗拉强度波动值由70 MPa降至5 MPa。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Ni0.5Co0.2Mn0.3(OH)2前驱体,并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研究了反应时间对Ni0.5Co0.2Mn0.3(OH)2前驱体和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增加,前驱体和正极材料的二次颗粒粒径逐渐增大;若反应时间过短,二次颗粒粒径小,易加剧电化学循环过程中材料与电解液的副反应,正极材料循环性能较差;若反应时间过长,二次颗粒粒径过大,增加了锂离子扩散路径,也不利于正极材料在高倍率下的循环。反应16 h制备的LiNi0.5Co0.2Mn0.3  相似文献   

13.
将经硬脂酸钠、油酸钾等表面改性的氢氧化镁晶须与PVC塑料混炼制得氢氧化镁晶须/PVC复合材料,研究了氢氧化镁晶须含量及分布状态对PVC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改性氢氧化镁晶须能均匀地分布于PVC塑料中;当氢氧化镁晶须的含量达到30%时,所得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其中弹性模量较纯PVC塑料提高了41.18%,达到0.24 GPa。氢氧化镁晶之所以能增强PVC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是由于均匀分布的晶须承担了应力在复合材料中的传递。  相似文献   

14.
以固体废弃物磷尾矿为原料,通过高温焙烧法制备尿素醇解合成碳酸丙烯酯反应催化剂。采用TGA、XRD和BET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及性能研究。研究表明:经焙烧后磷尾矿转变为由Ca(OH)2、MgO和Ca10(PO46F2构成的碱性催化剂,其表面的碱性活性中心使催化剂的活性较磷尾矿有大幅的提高。在催化剂的用量极低(0.034%,基于原料质量计算)、反应温度170℃、反应时间2 h、n(1,2-丙二醇)/n(尿素)=4的条件下,碳酸丙烯酯的收率和选择性分别达到81.8%和95.6%。催化剂经多次重复使用活性稍有降低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陈浩  孙德四  王玺堂 《矿冶工程》2011,31(6):103-105
以MgCl2、CaCO3和NaCl、KCl为原料, 采用熔盐法制备了片状和多孔棒状形貌MgO粉体。借助XRD、FT-IR、SE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 原料在700 ℃热处理后, 经PEG溶液浸泡得到的氢氧化镁前驱物形貌为纤维状, 经EDTA-PEG溶液浸泡得到的氢氧化镁前驱物形貌为片状。纤维状氢氧化镁分解为氧化镁产物后呈多孔棒状形貌, 直径介于20~80 nm, 长径比介于40~100; 片状氢氧化镁分解为氧化镁产物后仍保持片状形貌, 厚度介于30~50 nm, 直径介于200~500 nm, 单片表面积最大可达1.0 μm2。  相似文献   

16.
回采顺序不同,其相邻矿层间的扰动影响差别很大,直接关系到矿床的安全开采。分析扰动影响高度对同阶段相邻矿层安全回采顺序的影响,当2层矿体同时从上至下开采、先开采上层矿后采下层矿和先开采下层矿后采上层矿时,探讨2矿层的超前关系及安全回采顺序。研究表明,不同赋存条件下的倾斜-急倾斜多层矿床都可以采用从上至下分层并行开采。在岩石移动角γ1为60°~75°、矿层倾角α2≤γ1+5°、矿层间距a>15 m或γ1为45°~60°、α2≤γ1+25°、a>20 m这2种赋存条件下,可以采用从上至下分段并行开采。在γ1为45°~60°、α2≤γ1+10°、a>5 m或γ1为45°~60°,α2≤γ1+20°、a>10 m这2种赋存条件下,2层矿体先开采上层矿后采下层矿,只能按分层或分段下向开采,上层矿开采最大可超于下层矿11个分层或1个分段;在γ1为60°~75°、α2≤γ1+5°、a>15 m或γ1为45°~60°、α2≤γ1+25°、a>20 m这2种赋存条件下,层矿开采最大可超于上层矿6个分层或1个分段。研究结果可为多层矿床阶段内开采顺序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标准红砂岩试样为研究对象,运用自行研制开发的软弱煤岩材料剪切蠕变实验装置结合自行开发的煤岩 细观力学特性测控软件,对处于不同载荷水平作用下的红砂岩试样剪切蠕变力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 基于试验结果尝试解释了一些边坡失稳发生时的现象。结果表明:载荷大小对红砂岩剪切蠕变力学特性具有 明显的影响,直接决定着加速剪切蠕变阶段的有无、试样的破坏与否和试验时间对其剪切蠕变力学特性的 影响程度;存在2个特殊的临界剪切蠕变载荷值τ1、τ2,它们将红砂岩剪切蠕变类型分为3种, 即肯定不破坏、不一定破坏和肯定破坏;红砂岩试样破裂带的形成过程表现为渐进式,破坏过程表现为渐 进式与突发式结合,破裂面附近区域为裂纹结构丰富区且该面为非平直剪切面;不同载荷水平作用下岩石剪 切蠕变力学特性可以用来解释边坡失稳发育过程中的现象,认为边坡内潜在滑移带内岩石发生的剪切蠕变 破坏是边坡发生失稳的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18.
以低品位菱镁矿为原料, 经轻烧、消化, 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碳酸化, 将消化料浆转化为碳酸氢镁进入液相而制得重镁水, 采用活性炭为吸附剂脱除钙、铁等杂质, 并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对重镁水热解产物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 随着碳酸化温度升高, 氧化镁的收得率降低; 随着碳酸化时间的延长, 氧化镁的收得率增加; 随CO2气体流量的增大, 氧化镁的收得率稍有增加, 但增加幅度很小。XRD分析表明重镁水热解产物的主要成分是3MgCO3·Mg(OH)2·3H2O 和MgCO3·3H2O。经过提纯处理后, 热解产物纯度很高, CaO含量小于0.04%, TFe含量小于0.02%。SEM分析表明, 无添加剂时, 热解产物为片状; 加入酸性添加剂磷酸二氢钾时, 热解产物为花瓣状; 加入碱性添加剂碳酸铵时, 热解产物为球状; 加入可溶性镁盐时, 热解产物为晶须状。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液碳化法,以可溶性磷酸盐为控制剂,在普通重力场中一步法制备出结晶程度良好、文石相含量高的碳酸钙晶须。研究了可溶性磷酸盐添加量、碳化反应温度、CO2充气速度、料浆Ca(OH)2初始质量分数对产品的影响,分析了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产物的XRD图谱,结果表明:作为文石相碳酸钙晶须结晶中心的是Ca5(PO4)3(OH)而非Ca(HPO4)·2H2O或Ca3(PO4)2,适宜碳酸钙晶须生长的条件为n(Ca/P)=1: 0.25、碳化反应温度75 ℃,CO2通气速度16.2~ 32.4 L/(h·kg)、Ca(OH)2初始质量分数1.5%~5.6 %。  相似文献   

20.
脱硫降灰是实现中高硫煤清洁利用的关键, 而浮选法在细粒煤脱硫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中高硫煤的浮选脱硫降灰效果, 以陕北子长煤为研究对象, 利用筛分及浮沉试验考察了原煤的颗粒特性, 并对比了三种无毒无机抑制剂氧化钙(CaO)、硫酸铵[(NH4)2SO4]、十水合焦磷酸钠(Na4P2O7·10H2O)以及其组合抑制剂对原煤脱硫降灰效果的影响, 并通过煤岩光片考察了浮选前后煤中黄铁矿的分布变化。结果表明, 浮选后煤岩光片中的黄铁矿分布密度有效下降, CaO的脱硫降灰效果最好, (NH4)2SO4和其相近, Na4P2O7·10H2O脱灰效果次之, 但几乎没有脱硫效果, CaO和(NH4)2SO4在用量分别为4 000 g/t和1 000 g/t时, 精煤硫分最低均为1.83%, 其脱硫效率最高分别为18.28%和12.35%, CaO和(NH4)2SO4组合药剂未展现较好的协同作用, 脱硫脱灰效果均不及三种单种抑制剂, 但对细粒煤的脱硫脱灰有一定的提升作用。CaO和(NH4)2SO4可作黄铁矿的抑制剂提高浮选的脱硫脱灰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