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西省北部燕沟小流域降雨侵蚀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雨侵蚀力是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区域降雨侵蚀力的差别是导致区域间水土流失特征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降雨侵蚀力的研究是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采用气象站及标准径流小区观测方法,对江西省北部燕沟小流域降雨侵蚀力及侵蚀性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Spss软件用10种模型拟合4个最大时段雨强(10、30、45、60 min最大雨强即I 10、I 30、I 45、I 60)与土壤流失量的相关关系,结合残差图分析,认为I 30、I 45、I 60与土壤流失量均有很好的相关性,而I 30是计算降雨侵蚀力的最适时段雨强,所选10种模型拟合结果不能证明土壤流失量与I 10之间有相关关系.试验地裸露小区侵蚀性雨量标准为14.0 mm,相应雨强标准分别为0.775 mm/h,大雨强降雨是引起侵蚀的主要降雨.大于该雨量标准的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为65%.侵蚀性降雨雨量月分布与总降雨量月分布趋势相近.  相似文献   

2.
侵蚀性降雨分类及植被类型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各类侵蚀性降雨及不同植被类型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家沟流域布设的乔木林、灌木林、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和农作物等5种径流小区2014—2018年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侵蚀性降雨发生在5—9月,其中8月的侵蚀性降雨量及其产生的径流模数、侵蚀模数最大;可把侵蚀性降雨分为中雨量小雨强、中雨量大雨强、大雨量中雨强、大雨量超大雨强、暴雨量超大雨强等5种类型,出现的频率分别为42.85%、34.29%、14.29%、5.71%、2.86%;径流模数与侵蚀性降雨量、最大30 min雨强呈极显著相关,与降雨时长、平均雨强呈显著相关;产沙模数与侵蚀性降雨量、最大30 min雨强、平均雨强、降雨时长呈极显著相关,降雨量大且强度高的降雨是产生强烈侵蚀的主要动力来源;不同植被类型对产流产沙的调节作用差异较大,在大雨量情况下地表覆盖程度对产流产沙影响较大,地表覆盖度较高、对地表扰动小的林地和天然草地产沙模数较小,人工草地和农地因施肥、除草、收割等对地表扰动大且导致地表裸露时间长而产沙模数较大。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明洋 《人民长江》2019,50(4):81-85
根据成都市1991~2010年逐日降雨数据,分析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市多年平均降雨量先增大再减小,8月份降雨量为245.79 mm,占全年降雨量的27.76%。7,8月份侵蚀性降雨量为169.4 mm和211.4 mm,分别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19.14%和23.89%,发生侵蚀性降雨天数为7.8 d和5.1 d。成都市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呈单峰式分布型,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2 921.57 MJ·mm/(hm~2·h),7,8月份为1 000.65 MJ·mm/(hm~2·h)和1 008.97 MJ·mm/(hm~2·h)。降雨侵蚀力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降雨侵蚀力分别为262.85,2297.46,350.06,11.2 MJ·mm/(hm~2·h),夏季占全年的78.64%。降雨侵蚀力与侵蚀性降雨量的相关性优于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成都市土壤侵蚀预报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清水桥小流域、中堡港小流域、燕沟小流域及老虎山小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多年的次降雨资料,研究江西省中北部区域各等级侵蚀性降雨及其降雨侵蚀力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中北部区域侵蚀性降雨场次整体上以中雨、大雨为主;各季节中,春季降雨次数最多,其后依次为夏季、秋季和冬季;各等级降雨场次在各季节中排列均为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江西省中北部区域年均侵蚀性降雨量为1380.7mm;侵蚀性降雨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春季以大雨、暴雨为主,夏季以暴雨、大暴雨为主.江西省中北部区域年均降雨侵蚀力为8194.04 MJ·mm/(hm2·h),各等级降雨的降雨侵蚀力随降雨等级增加呈递增趋势;90%左右的降雨侵蚀力主要分配在春、夏两季,秋、冬季占比仅为10%左右.该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规划、设计、决策等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由于自然资源丰富、水热条件好,辽西低山丘陵区坡地具有较大的农业生产潜力,研究降雨等引起土壤侵蚀的驱动因子意义重大,文章探讨了辽西低山丘陵褐土区土壤侵蚀受降雨因子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最大30min降雨强度(I30)、侵蚀性降雨量、降雨量、降雨动能、降雨侵蚀力、径流量等特征量均与土壤侵蚀量呈极显著相关性;降雨历时、降雨侵蚀力、侵蚀性降雨量、降雨量、降雨动能、侵蚀量等特征量均与径流量呈极显著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拟合出降雨各特征量因子对径流量、侵蚀量的综合影响方程,径流量以及降雨侵蚀力对侵蚀量的影响方程,结合降雨观测数据可以估算侵蚀量及径流量,可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滇中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流域(“三湖”流域)降雨对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基于流域内梁王河、海口、茶尔山、沙沟嘴4个雨量站1992—2020年日降雨观测数据,用日降雨侵蚀力模型计算降雨侵蚀力,用M-K法分析降雨侵蚀力的时间变化特征,用Kriging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为:1992—2020年期间,“三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07.6 mm,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3 088~4 172 MJ·mm/(hm2·h);年降雨侵蚀力变异系数为0.25~0.32;各站发生侵蚀性降雨日数686~759 d;年降雨量与年降雨侵蚀力相关关系较好,流域年降雨侵蚀力总体呈波动变化,系列为不显著增加趋势,无突变;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差异较大,夏季占全年的61.4%,汛期占全年的90.5%,降雨侵蚀力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与年降雨量分布趋势一致,为北大南小;年、汛期、夏季和秋季,流域降雨侵蚀力基本呈从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而非汛期、春季和冬季,降雨侵蚀力基本呈从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锦州巧鸟径流监测小区为例,采用降雨量、降雨历时、最大60 min雨强、最大30 min雨强和平均雨强5个指标,探讨了侵蚀性降雨的特征指标、频率、场次、降雨量与产沙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降雨主要集中于5-10月,夏秋两季降雨集中,8月为汛期,9月降雨量逐渐减少,总体上呈正态分布;大豆地和玉米地明显高于人工林、次生林地...  相似文献   

8.
以锦州市水土保持监测点为例,采用K均值聚类法和灰色关联法分析2014—2021年侵蚀性降雨类型、特征以及不同径流小区产流量、产沙量、降雨量间的相关性,使用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产流产沙差异性。结果表明:(1)汛期是发生侵蚀性降雨集中期,频次达到65.1%,以Ⅰ型降雨为主,其次是Ⅱ型和Ⅳ型降雨,Ⅲ型最少;(2)径流深、降雨量与产沙量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处于62~0.88之间,Ⅲ型、Ⅳ型降雨造成的次降雨含沙量和土壤流失总量最高;(3)产沙能力最大的是农地,其次是林地,最小的是林地,选用高覆盖度的植物、横向起垄种植和减少人为扰动可以提高水保效益,林地比农地更具有更显著的水保效益;(4)随着雨强和雨量的增加,不同地表覆盖形式对水流和泥沙产生的差异逐渐减小,可为锦州市水土保持效益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支持。  相似文献   

9.
以巴江流域5个气象站的降雨资料为基础,运用DPS软件结合日、月降雨侵蚀模型分析了巴江流域降雨侵蚀力及其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巴江流域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明显。最大年降雨侵蚀力是最小年降雨侵蚀力的3.6倍;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变化与降雨量的年内变化情况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雨侵蚀力的91.53%;空间上呈北低南高分布,变化幅度西大东小。  相似文献   

10.
《治淮》2020,(9)
本文基于无锡市21处雨量站1992—2016年逐日雨量数据,分析了无锡市降雨、侵蚀性降雨年内、年际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锡市降雨和侵蚀性降雨年内均表现出季节性变化,全年降雨天数是由不同强度的雨日组成,无锡市降雨和侵蚀性降雨年际变化相似。在无锡市全部站点中,侵蚀性降雨时间变化贡献率都大于侵蚀性降雨强度变化贡献率,年降雨量的变化主要由降雨强度较高的降雨时间决定。  相似文献   

11.
降雨及其侵蚀力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是导致土壤流失的动力因素,降雨侵蚀力反映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准确计算降雨侵蚀力是定量预报土壤流失的重要环节.为此简析国内外降雨及其侵蚀力研究现状、进展、降雨雨滴测定、降雨能量及侵蚀力计算方法,并根据降雨地域性差异较大的特点,提出适用于我国的降雨能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天津市1951—2004年54年逐分钟的暴雨资料,采用Huff雨型法研究了天津市设计暴雨雨型及其年代变化。结果表明,天津市的暴雨雨峰大部分出现在降雨历时的第一和第二的四分之一时段内;对比前后27年数据得到的设计暴雨雨型,发现近年来暴雨出现了雨峰提前、雨峰峰值升高等现象,受此影响,暴雨径流出现了洪峰提前、径流总量升高的现象;即使设计暴雨在总量上没有变化,其降雨过程和雨型对防洪排涝和年径流总量控制的效果也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设计雨型的研究和设计暴雨一样都应当时常更新,并在工程设计中考虑降雨过程和设计雨型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水文效应。  相似文献   

13.
降雨是城市内涝的主要诱因之一,不同降雨特征对于城市内涝风险的影响也有所区别。为了进一步挖掘降雨特征对城市内涝风险的影响,采用综合流域排水模型(InfoWorks ICM)构建了我国南方某城市的内涝模型,系统分析了设计降雨的雨型和历时特征对城市内涝模拟结果的影响。在4个重现期的3种降雨雨型和3个降雨历时条件下,共计36个不同降雨情景对研究区的内涝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比不同模拟情景下的积水深度、积水面积以及积水量等结果发现:在相同降雨雨型和重现期条件下,降雨历时对积水深度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别;在不同降雨雨型和降雨历时模拟情景中,积水点的位置基本保持一致,而积水面积受降雨雨型和降雨历时的双重影响;峰值积水量受降雨雨型影响较大,受降雨历时影响较小,而积水总量受降雨历时影响较大,受降雨雨型影响较小。研究中量化分析了不同设计降雨特征对城市内涝模拟结果的影响,旨在为合理地开展城市内涝预警以及应急管理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概括了降雨点面折减系数(ARF)的影响因素,包括流域面积、降雨持续时间、重现期、地形、天气类型和季节等,综述了估算ARF的定点定面法和动点动面法的算法过程、基础数据类型和应用范围,分析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指出方法的选择对ARF的计算有显著的影响,ARF的经验法虽然计算烦琐,对数据要求高,但其时间和空间适用性强,仍具有优势。解析法及动点动面法往往依赖于简化的假设,应用范围有限。未来应系统研究各种计算方法的差异,并借助于卫星、雷达等高分辨率降雨数据,开展ARF的空间分析,为工程设计及水文模拟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针对原先的雨量遥测站安装费时废力的情况,设计了易维护、安装的雨量一体化遥测装置,雨量一体化遥测装置的关键是设计一种新型超小型能够放在雨量计里面的遥测终端。详细分析遥测终端总体、硬件电路及软件设计,介绍遥测设备的组装,雨量一体化遥测系统的设计目标、技术参数,指出主要创新点和关键技术。实际应用说明雨量一体化遥测装置比较适合水利、地质等部门在野外恶劣环境条件下使用,具有较大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甘南县实测降水数据,采用伽玛分布函数模拟了该县长系列降水数据,利用模拟出的数据推求了该县多个月份指定频率的设计降水量。研究成果表明,应用随机模拟的方法确定设计降水是可行的,与配线法相比,本文方法更加直观,且推求出的设计降水与配线法所得的结果基本一致,为推求设计降水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降雨入渗是地下水库主要来水之一,为了研究降雨对地下水库水位的影响以及分析地下水库的蓄水能力,分别以设置单道防渗地下坝的单库和多道防渗地下坝库群形式为研究对象,基于GeoStudio有限元软件中的Seep/W模块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在不同降雨强度和雨型下的地下水库非稳定渗流场变化。降雨强度考虑年平均降雨量和年最大降雨量,持续时间为1年。降雨雨型考虑总降雨量为100mm的平均型、前锋型、中锋型和后锋型。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强度下单库的地下坝前上游水位增加了71.1%,下游水位增加了11.7%。库群水位变化剧烈主要集中在1号和6号储水空间,水位增加量最高分别为8.8m和12.5m,而处于中间的储水空间水位变化较平缓;单库的整体水位变化较小,而库群主要对各个储水空间的水位影响较大,对取水有利;不同降雨雨型下对单库和库群上、下游表层孔压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以及表层体积含水量所能达到的峰值有一定的影响,且在前锋型最大含水量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成果可为地下水库在降雨条件下的蓄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虎脑水库水雨情监测系统由现场监测设备、通信设备以及监控中心3部分组成.本文介绍了各部分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案以及应用情况.系统设计合理、可靠,能够较好的实现水雨情信息远程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