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本文通过金相、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EDX)和力学性能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热处理工艺对CuNiCrAl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能改变该合金的硬度,合金经500℃保温2h时效后可获得较高硬度,而对其冲击韧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低合金耐磨钢破碎机板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叙述了低合金抗磨钢的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对硬度和冲击韧性的影响。该技术采用微合金化,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不同成分搭配的试样进行宏观硬度和冲击韧性测试,优化了合金成分。实验结果表明:合金的硬度HRC>50,冲击韧性kα>30 J/cm2。该抗磨钢同高铬铸铁、高锰钢等抗磨材料相比,具有生产成本低的特点,可以代替高锰钢生产破碎机板锤、球磨机衬板等耐磨件。  相似文献   

3.
热处理对含稀土Cu—Cr合金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金相、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EDS)和力学性能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含稀土的Cu—Cr合金硬度和冲击韧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能提高该合金的硬度,而对其冲击韧度影响不大:该合金经500℃保温2h空冷后可获得较高硬度,分析了该合金性能变化的原因及稀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铸造》2016,(11)
采用消失模铸造法试制了一种VC_p增强的复合耐磨合金材料,并采用盐浴热处理法研究了淬火温度和碳分配时间等QP热处理工艺参数对其硬度和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温度和碳分配时间对材料的硬度和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指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碳分配时间增加,耐磨合金硬度先缓慢增加,然后减少;而淬火温度对硬度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很明显。随着碳分配时间增加,耐磨合金的冲击韧性逐步增加,且有一个较长的稳定期;当碳分配时间超过一定值后冲击韧性反而出现了下降。而淬火温度会影响其冲击韧性增加的速率。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尝试在低铬铁素体不锈钢中加入稀土,以改善合金的力学性能。利用金相组织观察、扫描、透射电镜分析、拉伸、冲击、硬度、热处理检测等方法,研究了添加稀土以及热处理对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的加入使不锈钢的塑韧性和强度、硬度都有所提高;热轧态组织中存在马氏体,经热处理后,马氏体消失,晶界碳化物分布弥散:冲击断口呈现韧性断裂,钢的冲击韧性大约提高两倍。  相似文献   

6.
巴斯德  韩铁军  何大川 《物理测试》2006,24(3):17-18,21
采用金相、扫描电镜和力学性能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处理对含稀土低铬耐磨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铬耐磨铸钢的冲击韧性(αk)及抗弯强度(σbb)随加热温度的变化较明显;而硬度(HRC)受加热温度影响较小,当加热温度为970℃,保温2h正火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铜模铸造方法制备出的Mg-Zn-Y合金,对所制试样进行两种不同工艺的热处理,并研究热处理对该合金的微观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研究发现T6(420℃×24h+150℃)态和高温退火(550℃×2h)态的合金晶粒中分散着一些小的颗粒相,T6态的絮状组织发生分离、显微硬度降低,而高温退火态合金的显微硬度却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的热加工工艺及热处理工艺获得的Ti80合金棒材进行了室温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i80合金棒材精锻时,随着变形量增加室温拉伸性强度逐渐增加,塑性变化不明显,而冲击韧性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轧制棒材的冲击韧性比相近变形量的精锻棒材略高;室温拉伸性能对热处理温度不敏感,900℃及其以上热处理的几乎保持不变;热处理温度对冲击韧性影响较大,(940~980)℃×75 min/AC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9.
变质处理对高合金白口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RE-B变质处理对高合金白口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E-B变质处理使合金铸铁奥氏体枝晶细化;改善了碳化物的分布形态,使碳化物呈团块状。变质合金铸铁的硬度、冲击韧性都较未变质合金铸铁的高,变质处理与合适的热处理工艺的复合作用,对改变合金铸铁碳化物的形貌,提高铸铁的综合力学性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热处理对Fe-0.44C-2.95B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含碳0.44 wt%和含硼2.95 wt%的Fe-C-B合金分别进行了正火、水淬、水淬+回火、退火处理.借助光学显微镜、XRD、冲击韧性和硬度测试,研究热处理对Fe-C-B合金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热处理改变了合金中基体和共晶硼化物分布形态,Fe-C-B合金的硬度在44.3~62.4 HRC变化,而韧性提高到6.0~9.8 J·cm-1,其中1000℃淬火处理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钨极氩弧焊焊接方法在核电用16MND5低合金钢表面进行690镍基焊丝堆焊,分别堆焊1层和利用回火焊道方法堆焊3层,研究回火焊道对堆焊层热影响区的硬度、组织和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焊道产生的回火效应可有效降低合金钢镍基堆焊层热影响区的硬度至可接受硬度范围320HV10以下,堆焊层热影响区的冲击韧性提高27%以上,均值达到163J/cm2,热影响区板条状组织得到有效回复,获得满足RCC-M标准要求的低合金钢焊接热影响区硬度和冲击韧性指标。研究表明利用回火焊道技术可实现低合金钢镍基堆焊免除高温回火热处理。  相似文献   

12.
耐磨低合金铸钢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入稀土合金及多种合金元素研制的耐磨合金铸钢,经过热处理工艺后,硬度和韧度高,耐磨性能好,成本低,在中、低冲击功工况下是高锰钢和高铬钢的理想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3.
刘建民 《热处理》2014,(6):30-32
鉴于球磨机磨球使用寿命偏低,对一种磨球用低合金铸铁进行了变质处理和热处理,并对其显微组织、硬度和冲击韧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变质处理结合热处理能改善低合金铸铁的组织,降低脆性,有效提高其力学性能。经稀土变质处理后再经970℃保温2 h空冷后,低合金铸铁的硬度和冲击韧度分别为44.7 HRC和4.94 J·cm-2,比铸态样品的硬度和冲击韧度分别提高了4.68%和56.83%。  相似文献   

14.
通过洛氏硬度和冲击试验以及OM、SEM和TEM组织观察,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参数对塑料模具用3Cr2Mo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3Cr2Mo钢塑性、硬度以及冲击韧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Cr2Mo钢经850~920 ℃×1 h油淬,获得细小板条状马氏体组织,合金元素充分溶解;经570~630 ℃空冷回火,碳化物细小弥散分布得到均匀稳定的回火索氏体组织,其硬度达到较佳的使用范围(28~36 HRC),且具有较好的强韧性配合,能够满足塑料模具钢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热处理对电冶钢结硬质合金DGJW50显微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DGJW50合金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电冶熔铸及后续热处理加热温度很高,使碳化物相溶解并析出,从而使不同热处理的组织具有各自的特点。此材料具有三种类型的碳化物,一类碳化物与二类碳化物的性质与物理状态均不相同。本工作还测试分析了合金微观组成单元的显微硬度和不同热处理下的宏观洛氏硬度及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16.
探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多元低、中碳中合金耐磨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特别分析了它们的强韧化机理.结果表明,低碳合金钢经945℃淬火、280℃回火后硬度值为49 HRC以上,韧性值超过224 J/cm2;中碳合金钢经945℃淬火、370℃回火后硬度值达48.6 HRC,韧性值90J/cm2左右.两种材料具有较好的回火稳定性,基体组织主要是板条状马氏体,马氏体板条间少量薄膜状的残余奥氏体,以及界面上弥散的碳化物起到强韧化作用,材料综合性能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中频感应炉熔炼、水玻璃砂型冷却制备的Fe3A1金属间化合物合金铸态及热处理后的组织、力学性能和冲击断裂行为。结果表明:热处理后合金的抗拉强度σb提高了49MPa,硬度由铸态时的21.6HRC提高到了25HRC,但合金的冲击韧度出现了较明显的下降;铸态时合金的断裂主要呈沿晶断裂特征,热处理后合金断口呈沿晶+穿晶的混合型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18.
耐磨铸造Fe-B-C合金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符寒光  蒋志强 《金属学报》2006,42(5):545-548
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硼(B)含量>2.0%和碳(C)含量<0.2%的铸造 Fe-B-C合金的凝固组织及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铸造Fe-B-C合金的凝固组织由Fe2B、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硼化物呈网状沿晶界分布.Fe-B-C合金经950℃正火处理后,局部出现断网现象,基体组织全部转变为板条马氏体,硬度大幅度提高, HRC接近60,冲击韧度大于10 J/cm2,动态断裂韧度大于30 MPa·m1/2.在干滑动磨损条件下,Fe-B-C合金的耐磨性优于镍硬白口铸铁和GCr15、Cr12MoV等合金钢,与高铬白口铸铁相当.Fe-B-C合金熔炼简便、铸造性能好,且不含Ni 和MO等昂贵合金元素,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