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振兴是我国目前乡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文化振兴是其重要部分。国内外关于乡村文化保护的研究颇多,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赋予等级的村落更为重视,而大量历史价值介于传统村落与普通村落之间的"非典型传统村落",由于其文化遗产分散、重视度不高等原因,成为城乡发展进程中极易被忽视的部分,在学术研究中也略有缺失。因此,文章以"非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结合"非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困境,提出了针对这一特殊村落的保护振兴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浪潮席卷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也成为全国各地关注的热点,但"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的现象仍存在。为了更好地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有必要对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岵山古镇作为闽南传统聚落的重要支脉,其发展与演变是闽南传统村落发展的缩影。本文通过研究岵山镇区四个传统村落的选址要求、空间布局与空间构成,总结岵山古镇传统村落发展的特点。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通过对其的调查研究,对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丽芬  古林强 《城市建筑》2023,(17):217-220
传统村落作为从古至今人们聚居地的延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不同乡土文化的历史韵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及科研价值,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近年来,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活化、发展成为社会上广泛关注的问题。文章以硇洲岛北港村为例,立足于乡村文化振兴视角,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声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尝试从声景维度探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在不破坏当地原有景观风貌和文化风貌的前提下,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文物建筑作为传统村落中最重要的历史遗存构成,承载了大量的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在对首批"国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中30余处文物建筑保护项目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概括了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归纳了传统村落中文物建筑保护的共性问题,提出了传统村落中文物建筑保护的对策,旨在为今后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层面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迅速展开,"传统村落"已取代了"古村落",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本文分析了传统村落开展保护的原因以及保护传统村落的正当性,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山区型传统村落是福建省传统村落的主要类型。文章在分析福建省山区型传统村落自然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及产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四态融合"的保护发展策略:保护福建山区型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形态,保护其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动态引导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抚州市金溪县是江西省中国传统村落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境内的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与文化价值,已成为金溪县打造旅游大县的重要资源依托。文章结合金溪县传统村落的乡野调查,对其境内传统村落的选址、村落布局形态、村落内部空间及现状问题等进行归纳分析。由此探讨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地方特色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村落。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辨识不清,往往忽略了传统村落真正的内涵,造成了片面保护或者不完全保护的局面。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前提是其核心价值的认定与提炼,只有准确的把握村落的价值,才能理解村落历史文化价值传承的意义,也为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提供有力的依据。文章以国家级的传统村落裴城村为例,从整体格局、街坊、院落、民居等层面来深入剖析村落的价值的具体体现,探索建立裴城村落分层次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9.
历史村落作为最传统的聚居空间,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延续的载体,其物质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均体现了独特的宗族文化内涵。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历史村落逐渐衰落,宗族文化也面临着消亡的威胁。本文以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诸家古村为例,探讨历史村落以宗族文化为背景的文化内涵,在宗族文化价值评估的基础上,构建历史村落中宗族文化的保护框架;从延续宗族文化脉络和满足现实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从历史村落的合理定位、传统聚落空间的渐进更新、历史文化遗存的再利用三个方面探讨历史村落中宗族文化再利用的途径和措施。通过宗族文化的保护和再利用,保护诸家古村的风貌特色、突出本土风情、彰显古村活力,实现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一直广受关注。相关的方法多为"静态"保护,而忽略了"动态"发展的要求。文章以皖南黟县古村落空间环境为对象,从环境心理学的方法出发梳理对传统村落空间环境的认知途径,从人的感知及心理、行为角度探寻适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方法,以期用来科学指导传统村落传承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徽州孕育了丰富而悠久的徽文化。作为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极其重要。传统村落的价值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就会失去文化内涵,传统村落也就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更新。立足于历史文化悠久的徽州传统村落,以徽州砖雕技艺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徽州传统村落发展中的现状和不足,并尝试分析在村落“活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的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孔惟洁  何依 《城市规划》2018,(1):101-106,111
"非典型名村"指那些没有列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历史村落。在这类村落中,历史源头清晰,传统生活尚存,却没有成片的传统风貌民居和完整的历史空间结构,历史信息通常以零散化的形式隐含在现代机体中。这类村落的数量庞大、涉及面广,是延续传统文化生活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之外的"边缘性"群体,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约束、资金投入和建设引导,随着快速城镇化带来乡村剧变,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残存在现代化的夹缝中,乡愁无处寄托。本文以宁波市东钱湖下水村为例,通过农耕环境的整体保护、历史节点的集成串联、院落单元的重点修复等选择性保护措施,针对乡村社会记忆和文化复兴,来探讨"非典型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3.
<正>乡村的衰败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而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也成为城镇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002年以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工作,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村落保护进入了国家行政部门的视野。2003年、2005年和2007年先后评选了12个、24个和3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完成了全国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收录了各地上报的1.2万个传统村落信息,其中第一批进入村落保护的有646个。  相似文献   

14.
《四川建筑》2021,41(1)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承载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极高历史、文化、社会等研究价值的村落得以保留下来,我国已公布第一、二、三、四批共计4153个传统村落名录,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更新持续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特别是一些生态脆弱区,由于地形条件特殊、气候变化敏感,如何高效保护、长远发展成为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村落作为较原始的群居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一方面推进了宗族血脉的社会文明,另一方面在营造方式和生活模式中是人类居住的源头和根据地。但是目前对村落保护研究工作更多是侧重于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而作为乡村社会结构的载体,村落还有其特殊的社会属性。因此,区别于"传统村落",对于"既有村落"的保护利用研究是本文的侧重点和创新点。首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既有村落"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参照国内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价值评价,并引入村落社会人文类评价指标,构建出既有村落保护利用的评价体系;最后,本文以2022年冬奥会北京延庆赛区西大庄科村为实证案例,应用构建的评价体系,提出西大庄科既有村落保护利用价值和改造策略方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村落代表的是《德里宣言(2017)》中提及的"小型的、日常和实用的遗产",它所肩负的使命不同于历史文化名村这类"不朽和杰出的遗产"。然而,囿于现实工作条件,对村落中物质性遗产的过度关注以及解构化工作思维,导致保护成效与保护初衷渐行渐远。该文以党家村现象为例,重新审视了传统村落中四项遗产保护原则的适用范围后,强调:以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和保育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工作重心不应放在作为文化解译与表征的物质空间和仅为文化片断的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上。传统村落作为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互动共生。传统村落的保护应以这个有机整体的健康延续,即活态传承为根本目标。最后,以日本合掌村为例,提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培育,人与空间、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等应为下一阶段传统村落保护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作为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突出的物质载体,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作为我国东南沿海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村落拥有别具一格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特征,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的结果。文章以福建上水畲族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分析总结古村的自然景观、选址格局、传统建筑和非物质文化价值特征;再以整体性观点探讨上水村的保护发展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有益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随着城镇化建设加速,传统村落出现青年外流、老屋荒废等现象。如何有效保护具有丰富资源的传统村落及文化基因,并使其能活态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台中市雾峰区光复新村的活化利用为例,通过剖析其从腾空标售发展到成为"文化景观"、"摘星创业基地"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实践过程,探究文创路径,分析成功原因,为内地开展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城镇化发展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充满诗意的话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乡愁何在?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乡愁就散落在全国乡村大地上的传统村落里。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我们的乡愁;而发展传统村落,就是让我们的文明和历史记忆延续留存下去,为我们的乡愁留一方净土。广西历史文化丰富,民族风情浓郁,传统村落更是数量众多、遗存丰厚,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2012年,根据住  相似文献   

20.
<正>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反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智慧的"活化石",是"民俗艺术博物馆",是"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基因库",历经风雨沧桑,延绵至今。传统村落是人们对乡土气息、桑梓情怀和历史文化记忆的依恋与渴望,是乡愁文化的承载地。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安徽省近些年不断探索传统村落保护方法与发展路径,先后编制了《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安徽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