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志祥 《水资源保护》2017,33(5):117-122
在继承全国地下水超采区现有分类分级体系的基础上,从超采区治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地下水超采区进一步细分,以完善现有地下水超采区分类体系。提出地下水超采区分类治理模式和适用条件:对地下水超采引发严重地质环境问题并具备替代水源条件的地质灾害型地下水超采区,采用以禁止开采为主导的超采区治理模式;对现状超采型及前期超采型中目前水位仍在下降或虽然趋稳,但仍在预警线之下的地下水超采区,采取以压缩开采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对目前水位已回升至预警线之上的前期超采型地下水超采区,可采用以维持现状开采为主导型的超采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新疆乌苏市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从划定地下水超采区和限采区,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启动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严格地下水超采区取水许可管理,到建立完善超采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实际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因开采地下水引发了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是判定地下水超采的主要依据。通过阐述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法的概念、适用条件及应用,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尽快以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成果为依据,公布超采区范围,为新时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某县因受水资源严重短缺影响,长期以来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及空间开采不均衡性,造成部分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危及城乡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于此分析研究此县浅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对策,通过对浅层地下水超采区现状分析,确定超采区面积及超采量,揭示浅层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环境地质灾害,综合分析影响浅层地下水超采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总体思路,研究制定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主要对策,最后对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主要效益进行简析。分析研究针对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实施综合治理的对策有助于为类似区域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新疆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在对新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超采情况及近年治理措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针对新疆地下水超采的成因、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水资源禀赋条件,提出了新疆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的措施和建议。具体包括:建立健全地下水禁采区管理制度,制定退耕减水政策,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制定地下水超采治理与管理评估考核方案等。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地下水超采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随着水资源条件、地下水取用情况等的变化以及超采区治理的实施,河西走廊地下水超采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河西走廊超采区面积13 156.96km~2,2016年减少为8 210.66 km~2,减少37.6%。研究显示,2006—2016年,超采区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明显减缓,部分区域地下水水位回升。地下水水位的变化与降水量、地表水来水量及地下水开采量有密切的关系,2001—2016年河西走廊降水量变化不大,出山径流量明显增加,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度减少。开采量减少和地表水来水量增加是超采区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山东省1984~1993年系列及现状年1993年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分析,划分了地下水超采区,分析计算了全省及超采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在对全省2010年需水量预测及现状条件和规划条件下地下水可供水量预测的基础上,对全省及超来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规划研究;并通过供需平衡分析,提出实现全省地下水资源合理、有效、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控制地下水超采区的扩大,改善地下水环境,根据东昌府区地下水资源现状及超采区漏斗面积,针对地下水超采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总体思路和措施,以逐步实现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地下水超采较为严重,已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地下水超采区治理需要系统的综合措施,但工程措施直接有效。分析了节水工程、水源置换、封井等工程措施在山东省典型地下水超采区应用情况,分析了典型超采区工程措施治理效果,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昆明盆地淡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地下水资源,根据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以及其引发问题等因素评价了昆明盆地地下水超采情况,并划定了超采区域。评价结果表明至2010年底,昆明盆地地下水总超采区面积为128 km2,属于中型超采区,且各超采区均为禁采区。同时提出了治理超采区的措施和建议,可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