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稀疏子空间聚类是近年提出的高维数据聚类框架,针对实际数据并不完全满足线性子空间模型的假设,提出[k]近邻约束的稀疏子空间聚类算法。该算法结合数据的子空间结构,[k]近邻及距离信息,在稀疏子空间模型上,添加[k]近邻约束项。添加的约束项符合距离越小,相似系数越大的直观认识且不改变系数矩阵的稀疏性。在人脸数据集Extended YaleB、ORL、AR,物体图像数据集COIL20及手写数据集USPS上的聚类实验表明提出的算法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稀疏子空间聚类算法获取的系数矩阵不能准确反应高维空间中数据分布的稀疏性的不足,提出一种分式函数约束的稀疏子空间聚类模型,并利用交替方向迭代方法给出该模型的解。在无噪声情形下,证明了该方法获取的系数矩阵具有块对角结构,这为其准确获取数据结构提供了理论保证;在含噪声情形下,对异常点噪声同样采用分式函数约束作为正则项,提高了模型的鲁棒性。在人工数据集、Extended Yale B库和Hopkins155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分式函数约束的稀疏子空间聚类方法不仅提高了聚类结果的准确率,而且对异常点噪声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7,(10)
稀疏子空间聚类的关键在于在求得真实反映数据集的相似度矩阵,然后将相似度矩阵代入谱聚类求解。相似度矩阵既要刻画数据集的子空间特性,同时也要反映出同一类数据点之间的两两相关程度,稀疏子空间聚类(SSC)专注于每一个数据表示系数的最大稀疏性,缺乏对数据集全局结构的描述;最小二乘回归(LSR)保证了同一类数据的结构相关性,但是不够稀疏。将最小二乘回归引入稀疏子空间聚类算法中,从而保证数据的相似度矩阵兼具稀疏性和分组效应。在运动分割和人脸聚类的实验中,将该算法和SSC、LSR算法对比,可以发现该算法在准确率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6.
主动学习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机器学习算法,最主要的缺点是它只注重样本的标签信息而忽略了样本的分布信息.因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稳定性差,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同时对初始样本的选择非常敏感.论文将稀疏子空间聚类与主动学习相结合,首先利用稀疏子空间聚类找到原始数据的分布信息,然后利用该信息指导主动学习选取初始样本,使样本标注更加有效,提高了主动学习的效率,同时降低了主动学习对初始样本的敏感度.最后通过多组仿真实验证明,本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主动学习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稀疏子空间聚类综述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稀疏子空间聚类(Sparse subspace clustering, SSC)是一种基于谱聚类的数据聚类框架. 高维数据通常分布于若干个低维子空间的并上, 因此高维数据在适当字典下的表示具有稀疏性. 稀疏子空间聚类利用高维数据的稀疏表示系数构造相似度矩阵, 然后利用谱聚类方法得到数据的子空间聚类结果. 其核心是设计能够揭示高维数据真实子空间结构的表示模型, 使得到的表示系数及由此构造的相似度矩阵有助于精确的子空间聚类. 稀疏子空间聚类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对已有稀疏子空间聚类方法的模型、算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并分析存在的不足, 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子空间聚类的目的是将来自不同子空间的数据分割到其本质上所属的低维子空间。现有的基于数据的自我表示和谱聚类的子空间聚类算法将该问题分为两个连续的阶段:首先从高维数据中学习数据的相似性矩阵,然后通过将谱聚类应用于所学相似性矩阵来推断数据的聚类隶属。通过定义一种新的数据自适应稀疏正则项,并将其与结构稀疏子空间聚类(SSSC)模型和改进的稀疏谱聚类(SSpeC)模型相结合,给出了一个新的统一优化模型。新模型利用数据的相似度和聚类指标的相互引导克服了SSpeC稀疏性惩罚的盲目性,并使得相似度具有了判别性,这有利于将不同子空间的数据分为不同类,弥补了SSSC模型只强制来自相同子空间的数据具有相同标签的缺陷。常用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增强了聚类判别的能力,优于一些经典的两阶段法和SSSC模型。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稀疏子空间聚类(SSC)求得的系数矩阵过于稀疏和最小二乘回归子空间聚类(LSR)求得的系数矩阵过于稠密的问题,文中提出基于协同表示的子空间聚类算法(SCCR).结合SSC和LSR的优点,将l1范数和Frobenius范数引入同一优化问题中,使系数矩阵保证在同一子空间数据点联系(如LSR)的同时,消除不同子空间数据点之间的联系(如SSC).然后利用此系数矩阵建立相似矩阵,应用谱聚类得到聚类结果.实验表明SCCR可以提高聚类性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microRNA识别方法中过多注重新特征、忽略弱分类能力特征和冗余特征,导致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不佳或两者不平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特征聚类和随机子空间的集成算法CLUSTER-RS。该算法采用信息增益率剔除部分弱分类能力的特征后,利用信息熵度量特征之间相关性,对特征进行聚类,再从每个特征簇中随机选取等量特征组成特征集用于构建基分类器,最后将基分类器集成用于microRNA识别。通过调整参数、选择基分类器实现算法最优化后,在microRNA最新数据集上与经典方法Triplet-SVM、miPred、MiPred、microPred和HuntMi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CLUSTER-RS在识别中敏感性不及microPred但优于其他模型,特异性为六者最优,而且从整体性能指标准确性和马修兹系数可以看出,CLUSTER-RS比其他算法具有优势。结果表明,CLUSTER-RS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实现了很好的平衡,即在性能指标平衡方面优于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12.
块对角表示(BDR)模型可以通过利用线性表示对数据有效地进行聚类,却无法很好地利用高维数据常见的非线性流形结构信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近邻图改进的块对角子空间聚类(BDRNG)算法来通过近邻图来线性拟合高维数据的局部几何结构,并通过块对角约束来生成具有全局信息的块对角结构。BDRNG同时学习全局信息以及局部数据结构,从而获得更好的聚类表现。由于模型包含近邻图算子和非凸的块对角表示范数,BDRNG 采用了交替最小化来优化求解算法。实验结果如下:在噪声数据集上,BDRNG能够生成稳定的块对角结构系数矩阵,这说明了BDRNG对于噪声数据具有鲁棒性;在标准数据集上,BDRNG的聚类表现均优于BDR,尤其在人脸数据集上,相较于BDR,BDRNG的聚类准确度提高了8%。 相似文献
13.
由于许多通信系统的信道具有稀疏多径的特性,因此可以将信道估计问题归结为稀疏信号的恢复问题,继而应用压缩感知理论(CS)的算法求解。针对CS中现存的信号重构方法——子空间追踪法(SP)需要对稀疏度有先验知识的缺点,提出一种改进的子空间追踪法(MSP)。该方法的反馈和精选过程与SP算法一致,不同之处是MSP算法每次迭代时向备选组合中反馈添加的向量个数是随着迭代次数而逐一增加的,而SP算法中备选组合被添加的向量个数与稀疏度相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MSP方法所得到的稀疏多径信道估计结果优于基于传统SP的方法,且无需已知信道的多径个数。 相似文献
14.
子空间聚类通常可以很好地处理高维数据,但由于数据本身的噪声等的影响,系数矩阵的块对角线结构往往容易被破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标记判别和局部线性强化的半监督稀疏子空间聚类.一方面,通过约束标记数据之间的系数为0,更好地捕获数据的全局结构;另一方面,通过K近邻关系加强数据邻近点之间的局部相关性,同时消除大量不相关的数据点,增强算法的鲁棒性.通过在多种数据上的实验,验证了提出的半监督聚类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In high dimensional data, many dimensions are irrelevant to each other and clusters are usually hidden under noise. As an important extension of the traditional clustering, subspace clustering can be utilized to simultaneously cluster the high dimensional data into several subspaces and associate the low-dimensional subspace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oints. In subspace clustering, it is a crucial step to construct an affinity matrix with block-diagonal form, in which the blocks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clusters. The distance-based methods and the representation-based methods are two major types of approaches for building an informative affinity matrix. In general, i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nsity inside and outside the blocks that determines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the clustering. In this work, we introduce a well-known approach in statistic physics method, namely link prediction, to enhance subspace clustering by reinforcing the affinity matrix.More importantly,we introduce the idea to combine complex network theory with machine learning. By revealing the hidden links inside each block, we maximize the density of each block along the diagonal, while restrain the remaining non-blocks in the affinity matrix as sparse as possible. Our method has been shown to have a remarkably improved clustering accuracy comparing with the existing methods on well-known datasets.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规模数据的分类准确率低且效率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X-means聚类的自适应随机子空间组合分类算法。首先使用X-means聚类方法,保持原有数据结构的同时,把复杂的数据空间自动分解为多个样本子空间进行分治学习;而自适应随机子空间组合分类器,提升了基分类器的差异性并自动确定基分类器数量,提升了组合分类器的鲁棒性及分类准确性。该算法在人工和UCI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并与传统单分类和组合分类算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大规模数据集,该方法具有更好的分类精度和健壮性,并提升了整体算法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更加可靠的相似矩阵,并使其含有精确的连通分支数量,提出了一种新的稀疏子空间聚类算法。该算法利用K近邻思想从局部寻找可靠邻居,在距离度量方面,选用测地线距离进行计算,考虑了数据在高维空间分布的几何结构,使得数据的邻居关系更加合理。同时,利用Ky Fan定理,通过参数的自适应调节,使得相似矩阵包含精确的连通分支数量。此外,该算法打破了常规的两步走模式,同时进行相似矩阵的学习和谱聚类过程,将数据相似性度和分割进行了紧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对数据结构信息的挖掘和利用。在人造数据集、图像数据集以及真实数据集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K-means型软子空间聚类技术中子空间差异度量定义的困难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概率距离的子空间差异表示模型,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自适应的投影聚类算法。该方法首先基于子空间聚类理论提出一个描述各簇类所关联的软子空间之间的相异度公式;其次,将其与软子空间聚类相结合,定义了聚类目标优化函数,并根据局部搜索策略给出了聚类算法过程。在合成和实际数据集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引入子空间比较可以为簇类学习更优的软子空间;与现有主流子空间聚类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大幅度提升了聚类精度,适用于高维数据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