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街廓界面形态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经济动力和相关规定的影响,其中建筑退让道路规定是与界面形态特征最为相关的强制性规定。研究聚焦建筑退让道路距离规定,以南京市为例,在梳理主要规定条文、建立形态法规理论模型和关联评价图表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选取案例,采用历史演绎、图示叠加和参数曲线等对比分析法,对街廓界面形态特征与建筑退让道路规定的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退让规定对沿街建筑位置控制有效的同时,却关联带来了参差不齐等形态问题。研究对于推进对我国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特征的科学认知、基于形态的视角修订和编制相关法规、城市设计规定、塑造适居的城市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街廓是城市物质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城市主次干路和支路等道路围合而成的用地单元,外接街道网络,内部由地块、建筑、绿化场地、设施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及要素间相互联系形成了街廓本身的属性特征,包括街廓四周道路环境、街廓尺度、用地性质与布局、地块划分数、地块权属边界和地块形状、建筑间距、开放场地尺度、沿街建筑面宽、建筑高度、临街面街道宽度、建筑退让位置等属性特征。城市街廓形态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阶段中,由不同社会层面塑造的结果,是受到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环境的综合影响的产物,尤其来自于内外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城市法规的控制,其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城市街廓平面、街廓内地块建筑群体组合和街廓界面等三个尺度层级的形态特征。城市街廓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中,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对于城市的影响是自发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而法规导向则是人们可以直接操纵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法规控制在城市街廓形态生成与发展中具有很深的关联性,相关城市法规与城市街廓形态特征之间的关联点主要在于"街廓本身属性的变化",相关城市规划与建设法规、规章、技术规定及行业规范等规定,以规划为手段,通过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与建筑位置等来解决通风采光、防火防震、交通拥挤等城市功能问题的同时,导致街廓属性特征的变化,进而关联街廓形态特征发生变化,关联影响了城市街廓形态的平面用地布局类型与地块划分复杂形式、空间轮廓、建筑群体空间组织秩序和布局疏密度、街廓建筑界面的连续性与围合感等形态特征的变化,最终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1980年代以来,伴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着颇为迫切的城市难题就是缺乏具有特色的、密集化的、适居的城市环境。传统城市被提出作为复兴的形态秩序而不是功能模式的同时,关于城市拥挤、公共空间缺乏、种族人口分离及土地功能分离、现代郊区反复蔓延、城市空间组织无序及缺乏人情味的超尺度街道空间等城市环境质量欠佳的主要问题被讨论,城市设计对于创造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尤为重要。如何使城市设计回归其根本?强调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形态的创造?如何管控城市空间形态与建好城市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成为人们的热点关注及专家学者们的研究难题。在关于从传统分区到基于形态发展的辩论研究中认为:问题主要归因于以功能分离和汽车交通为主的规划和传统分区制的呆板使用,或许可通过建立一套基于形态设计准则的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法来补救或阻止城市环境塑造的难题,通过法规控制为城市多样性和秩序之间的平衡关系提供设计工具。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为了防止城市开发建设失控,中国同样面临着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城市形态、合理开发建设城市的严峻问题,塑造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形态及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是我国城市目前需解决的主要城市问题之一。我国正面临大量的城市更新与城市空间质量优化的需求,在对空间形态精细化控制层面,城市设计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通过控制城市街廓地块建筑形态来重新塑造城市空间形态特征、提升空间环境质量,关系到人对城市风貌、舒适性与城市活动的直接体验。目前,我国缺乏控制城市物质形态的专门法规文件及规定,主要依靠城市设计导则对城市街廓地块等制定图则以及对地块建筑形态提出要求来实现。城市设计导则中推行地块细分、地块指标、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建筑高度、建筑界面控制线与建筑贴线率等量化指标来控制街廓平面、地块建筑与街廓建筑界面等形态,然而由于我国城市街廓的尺度与四周交通、功能、地块划分数、权属地块与地块性质、建筑组合等属性特征复杂,对应着城市街廓平面、地块建筑与街廓界面等形态特征多样化,而城市设计导则处于探索或试行阶段、尚未完全建立相关法规文件并付诸实施,现行相关直接或间接的国家、省级和地方城市的城市法规对城市街廓形态特征的作用不清晰,城市设计指标又不能与相关已有法规指标规定很好衔接,使得指标在很多实际情况下难以落实。例如,南京城市建设在相关国家及历年地方法规管控的基础上,主要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等规划为手段,通过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与建筑位置等来解决城市功能问题的同时,却关联带来了城市街廓用地纷乱、街道空间尺度过大、地块划分规模粗放、街道界面参差无序、建筑群体组织秩序凌乱等城市形态发展失控的环境质量问题,而城市设计导则推行的设计指标又未能付诸法规文件且不能与现行相关规定很好衔接,使得相关指标对形态管控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实现。因此,本研究以南京市为例,聚焦相关城市规划与建设法规,研究范围主要限定在与相关城市法规控制关系紧密的南京老城区,从街廓平面、地块建筑组合和街廓建筑界面3个尺度层级方面,在归纳已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方法和确定城市街廓形态特征属性,以及梳理分析出国家、省级及地方城市的相关法规主要规定条文的基础上,论文总体上设定了一个路径,即从"街廓样本选取、基于指标作用和历史情境发展的街廓建成形态特征总结,到指标与街廓形态关联性理论与实证量化分析、历史情境推演法规对形态作用"的两大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方面是通过对街廓建成形态的大量调研观察与分析,通过年代区段选取街廓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属性分类,总结出街廓建成形态的现状特征;第二方面是进行主要指标控制作用与街廓形态特征的关联性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对应街廓属性特征相关的主要指标规定,从历史中还原法规对形态特征的作用和形态生成的原因,从街廓平面、地块建筑组合和街廓建筑界面3个尺度,在通过创建法规理论模型和关联评价图表方法的关联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历史情境重现、图示叠加、数据曲线等对比分析法,对案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分析相关城市规划和建设法规与街廓形态特征的关联性。本研究主要取得了理论价值、研究方法创新、关联性作用效果等三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理论价值成果:论文针对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学语境中主要面临的城市设计更新和提升城市空间质量的需求,以南京市为例,通过对已有相关城市规划与建设法规条文的梳理和总结、对大量街廓样本建成形态的调研观察,对应主要指标规定,进行街廓样本的属性归类,在历史情境中还原法规对建成形态的作用,并通过关联性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量化分析相关法规对城市街廓形态特征的关联影响作用和效果。研究可为后续的其它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框架,为我国城市设计导则控制衔接相关规定、进行具体的城市设计控制的可操作性、城市设计更新与提升空间质量提供了科学方法,为推进对我国城市街廓空间形态的科学认知,以及对认城市更新管控观念、倡导城市建设的人居化可持续发展、基于形态视角完善相关法规条文和修订城市设计规范等方面都有很大理论贡献意义。其次是研究方法创新的成果:论文从"建成形态的历史还原与推演法规对形态的作用,到指标与街廓形态关联性理论与实证的量化数据生成分析"的路径进行研究,其中采用建成形态的"历史情境重现法"、关联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于相关研究方法层面的创新和帮助等具有重要的贡献价值。最后是法规对形态特征的关联影响作用和效果方面的成果贡献,从街廓平面、地块建筑组合和街廓界面3个尺度层级方面得出。1)街廓平面用地布局层面:随历年相关用地指标规定的变化、街廓平面用地构成与地块划分布局逐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建设,但是相关土地使用规定在对街区用地使用与开发建设逐渐控制有效的同时,却导致街区用地功能从用地性质单一化到复杂多样的变化,进而关联影响到街区平面用地形态从地块划分粗放、尺度巨大演变到地块划分数增多及划分尺度变小、地块形状大部分由规则形演变为不规则多边形、地块复杂度由低到高的变化,严重缺乏绿化与广场等公共空间,街区平面肌理形态特征从简单规整变得复杂分离等不适居的城市形态问题。2)地块建筑群体组合形态方面:对应地块指标和建筑布局指标等规定的历年变化和控制作用,在有效控制地块开发强度和建筑位置的同时,关联形成了城市老城区、老城边缘区和新城区的各种层高类型的地块建筑组合形态,住宅地块内建筑组合形态特征整齐有序、公共建筑地块内建筑排列仍然较为杂乱无序、城市空间轮廓从老城中心区建筑轮廓最高到老城边缘区变低再到新城区变高的形态变化形式。3)街廓建筑界面方面,对应建筑退让道路距离等规定的历年变化和控制作用,各条道路两侧建筑位置是按照退让道路规定建设的,但是伴随着相关建筑退让道路距离规定从1990年以前的沿道路基线建设、退让1.5~2.5m,变化到1990年以后同一条道路上不同高度建筑退让道路不同距离的规定,关联影响到了城市街廓界面形态特征从1995年以前的界面连续整齐、秩序感强、街道围合感较好,向1995年以后的不连续不整齐、秩序感和围合感低、参差不齐的锯齿形界面形态特征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聚焦土地使用规定,在梳理国家、江苏省和南京市相关土地使用规定条文的基础上,图解主要条文并设计了符合规定的法规理论模型,然后通过选取街廓案例切片,采用对比分析法,对案例街廓的实际现状与符合法规的理论模型进行图示比较,分析用地比例、地块划分和地块指标等规定控制对城市街廓平面用地形态、地块建筑群体布局形态的影响关系,最后得出相关规定在对街廓平面用地比例、地块开发量等控制到位的同时,也导致了城市街廓平面纷乱的形态肌理,影响到城市物质环境的外貌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文章聚焦居住建筑地块,在梳理银川市居住地块典型样本选取与本土形态特征分析、相关地块指标规定的基础上,采用法规模型、图示设计演绎与对比方法,分析了居住地块形态特征与地块指标的关联性,提出优化本土形态的城市居住地块的形态指标控制方法。研究能够为科学认知宁夏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复杂空间、完善地域记忆的城市建筑规定、明确城市设计精细化可控区间和提升城市品质提供参考依据,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滨水步行空间的营造和步行活力的激发正逐渐受到重视,而城市肌理的重塑是从汽车城市向步行城市回归的重要干预手段。研究将城市肌理形态看作具有尺度和层级连续性的有机整体,在传统的街道、地块、建筑层级之外,增加街廓层级,使线性街道与面状街廓的研究互为补充;在传统的二维形态研究之外,重视三维空间分析,包括街道断面,建筑高度等,细化步行体验的空间感受。研究以上海苏州河河口区域为对象,调研分析步行交通的现状和问题,测算统计街道、街廓、地块、建筑等层级要素的数据;然后逐层分析城市形态与河流之间的互动关系,观察下一层级对上一层级形态特征的演绎以及对步行活动的影响;最后,从步行支持出发对4个层级要素提出优化策略,并指出大尺度街廓是步行环境低下的根源,应从规划源头抓起,增加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产权地块形态这一中间层面的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新建筑》2019,(6)
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着人的活动、人对城市的视觉感知和城市微气候,同时也是城市设计与规划的基础。文章聚焦城市街廓空间,探索城市街廓空间形态特征及其量化分类方法。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划分方法和视域的空间描述方法,建立点式空间数据表达方法,定义空间特征指标的量化方法。针对街廓空间形态分类,研究提出多指标组合的空间形态分类图表。最后以南京新街口街区的两个街廓空间为例,探讨空间形态特征指标和空间形态分类图表的效果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街廓是构成城市肌理的重--素,对街廓形态的研究是解读城市形态特征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城市形态学的视角出发,以天津原日租界为研究对象,对街廓进行形态特征的归纳整理,分别从尺度和长宽比方面分析其与规划时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看似不规则的原日租界街廓形态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且其形态是日租界规划控制的重要层面,是租界城市规划机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城市形态被描述为在特定的地方,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尤其受到来自于内外部经济发展动力和城市法规的影响与控制。聚焦中国城市法规,以南京市为例,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家、省级及地方城市的相关法规条文,对涉及城市形态的划分为直接相关、间接相关和不相关三类,并总结出这些条文中对城市形态的规定,包括土地使用、建筑布局等强制性规定和城市景观组织等引导性规定。最后通过案例验证,在建立形态法规理论模型和空间关联评价图表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法,从城市街区平面形态、地块建筑布局形态及街道界面形态等方面,对案例的实际现状与符合法规的理论模型进行图示比较,并结合关联评价图表分析城市形态和法规的关联性。本文研究验证了城市法规对城市形态的关联影响,不仅对我国相关城市法规和城市设计规定的修订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可达性是评价城市绿色空间合理布局、公平使用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城市形态学新兴的量化分析手段,为精确研究滨江绿地步行可达性提供了技术基础。以虹口和杨浦滨江为例,通过街道、街廓、建筑3个层级以及对应的5个空间形态指标计算得到“设计可达性”,和基于实地调研和百度热力图的“实际可达性”比较分析,构建“基于城市形态的滨水步行可达性评价方法”。研究发现,影响滨江绿地可达性的关键性因子为街廓的长宽比例。研究结果为滨江绿地及周边城市形态的空间优化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环境设计》2011,(9):170-173
建筑设计理念 江湖帮会馆的建筑设计,在形式上延续了整体规划对城市建筑与街廓空间的理念,以现代的建筑重新诠释安仁公馆大宅的院落、巷道以及老镇的历史肌理街道、连廊街屋、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当前的古城遗产保护中,大多数案例缺乏对街廓和院落形态层面的法定控制,导致古城中"大拆大建"的情况时有发生。基于对辽宁多座明代古城的实地调研,文章以兴城、复州和盖州三城为例,梳理古城中街廓与民居院落的形态特征,发现民居在平面上以南北向矩形"合院"为主,而街廓形态则多为东西向矩形,二者在空间尺度上具有相互适应的"模数关系",反映出辽宁明代古城在营建时的"整体城市设计"思想,最后提出,在古城保护中应重视对街廓和产权地块形态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2.
城市类型形态学理论发源于欧洲,其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们理性而直观地认识城镇复杂的内在秩序。以城市类型形态学视角对辽宁省庄河市青堆子古镇的城镇形态进行研究。借助卫星图、测绘地图和现场调研对历史地图进行重绘,继而观察古镇的范围、路网、街廓形态和产权地块,总结青堆子古镇特征及成因:多变的地形导致了古镇的非规则道路系统和街廓形态,规则的院落顺应地势自然分布,滨海的商贸活动广场促成了偏心放射状道路系统,开放且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古镇具有统一而多变的建筑形态。  相似文献   

13.
应用“整合”的城市设计手法,结合福州市茶亭街城市设计,分析与探讨了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从功能、交通、建筑、传统与现代、人工与自然五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14.
建筑形态的传承和创新一直是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城市建筑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论文集中论述了建筑形态传承和创新中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联性机制与形态表征,并结合对当代南京典型建筑实例的剖析解读,总结现代建筑形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策略与手法.  相似文献   

15.
街道界面密度与城市形态的规划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街道界面密度是用于表征街道界面围合程度的量化指标。通过分析城市实例,发现街道界面密度与街区建筑密度存在近似正相关关系,街区建筑密度与街廓尺度存在近似负相关关系。通过分析街道实例,发现街道的密度表征比尺度表征更为有效。结合分析我国主要大城市的商业步行街,认为小尺度街廓是形成优秀街道空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研究提出了针对我国典型城市的中低层住宅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目的是针对不同气候区典型城市的气候特点,建立多变量、多目标的关联性参数分析框架。通过住宅社区的建筑形态模式,如建筑长宽比例、体形系数、社区容积率等参数,基于我国5个典型城市的气象参数,以光环境舒适度和建筑能量需求为目标,来搜索各城市最优建筑形态参数,利用多目标优化作为建筑节能的前期分析手段,总结各典型城市中低层住宅建筑形态设计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街廓是构成城市空间的主要元素,街廓空间与居民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其不仅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而且人们往往首先是通过街廓来把握城市总体景观意象的。街廓空间包括街廓单元、街廓界面、街廓底层延展状况、街廓路面及街廓设施等方面,街廓系统很大程度支持着城市景观格局,本欲从街廓空间极成成街廓系统构成两方面来探讨城市街廓景观规划的操作与控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青海省河湟地区的传统民居——庄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院落布局、建筑形态、功能构成、精神空间、材料及色彩等的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空间形态特征与自然地理、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生产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9.
邓浩  宋峰 《华中建筑》2007,25(3):112-114
该文以南京国际规划中心项目的概念方案为例,从街、街墙、地标、公众参与等几个方面,简述了笔者对项目的城市设计思路,并将其延展为对建筑与城市的关联性的思考,认为建筑具有怎样的城市性是建筑与城市对话的基础,并指出拥有积极的城市性应当成为建筑的内在追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成都宽窄巷子建筑空间形态的调研,提出了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三个要素,即传统街区建筑空间、历史文脉特征及体验者的认知和参与。并且,以金沙肆西蜀民俗文化街的设计实践为例阐明,如何运用这三个要素去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传统街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