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侗族中流传着一句古话:"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由此可见侗族木构建筑在侗族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除了对侗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外,侗族木构建筑还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和保护方式出发,针对现有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困难提出策略性建议,并对其创新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包括传播创新、保护创新和应用创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在各级政府推动下得到了较好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地方政府应构建研究机构,帮助传承人适应现代市场,推动地方传统技艺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升保护传承水平。 相似文献
3.
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数字化是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在大数据背景下传承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将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中,对其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存储、复原和再现、展示与传播,既满足了苗族营造技艺发展的需求,又推动了高校内涵式发展,从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4)
文章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研究,并以广东潮绣为例,剖析其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希望有利于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4)
基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现状,文章分析其保护传承的措施,提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大力宣传和经济法律的支持,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河南旅游业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的发展,建立专业的传承队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传承机制,改革创新,从而推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智慧结晶,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具体生动展现。它记录着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坚定民族地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稳定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主要以安徽省滁州地区为例,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了传承保护的途径,包括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非遗文化数据库、非遗文化"六进"等,以及新媒体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创新应用。旨在对滁州地区非遗文化遗产传承途径提出有效策略,也是对滁州地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7.
传统园林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彰显中国园林特色、高质量推进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传统园林营造技艺面临传承困境状况下,以江苏省为例,积极探索实践保护和传承的方法途径,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园林建设,创建融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当代精品园林景观,为践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提供有益思路和方...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1)
新疆拥有璀璨夺目的文化。然而,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疆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因此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4)
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皮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如今由于受到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冲击,皮影戏已经逐渐远离人们的记忆。基于这样的背景,研究皮影戏,将这门艺术通过新的制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加以传承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文章主要探讨立体皮影的制作方法,寻求对皮影传承与创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120-121
目前,学校传承路径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利用和完善好这一路径,在实践的基础上,还应从制定专项制度、构架传承体系、规范教材及教学内容、建设师资队伍以及切实保障经费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三江侗族鼓楼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字化技术,探索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新模式,为民族古建筑传承和保护提供思路。利用数字化采集技术,采集三江侗族鼓楼数字信息,建立三江侗族鼓楼数据库;并运用虚拟三维技术和交互媒体技术,对三江侗族鼓楼进行数字化传播。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游戏和动画传播,更具深度和广度,使古建筑变得容易接近,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中存在的各种障碍,阐述了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开展技能鉴定、培训和专业建设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古建筑营造技艺保护方法,并从立法保护、书面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8)
徽州穿斗式木构架营造技艺是安徽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古徽州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安徽人的宝贵财富。然而,时过境迁,这门营造技艺也濒临失传,给徽州地区古建筑修复带来很大的困难,保护该传统技艺迫在眉睫。如今,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传承、保护徽州穿斗式木构架营造技艺带来了一缕曙光。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古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传承保护的现状分析和对徽州穿斗式木构架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的现状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数字化传承保护徽州穿斗式木构架营造技艺的必要性,并确定数字化传承保护的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整体性保护是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实践中的重要原则。伴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持续推进,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工作也进入系统化、科学化发展的新阶段,需要通过整体性保护思路的探讨,寻求符合传统营造技艺自身发展规律与现状的保护策略,切实提高技艺项目的保护传承能力。对传统营造技艺整体性保护的思考需要面对技艺本体保护与技艺传承保护两方面的任务,对传统营造技艺本体的保护涉及技艺内容、形式以及技艺存在的文化生态;技艺的传承保护则需要对传承主体、传承方式及传承机制共同关注,通过各保护要素的紧密配合、相互促进实现传统营造技艺的整体保护,从而不断增强其生命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在中国城市化进行得如火如荼,旧村落的生存之地不断被挤压侵占,古村落逐渐凋零乃至消亡。而这些村落所蕴含的文脉如建筑营造技艺等,不仅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也是记录在册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它们却濒临消亡。文章以江西省罗田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整理,分析罗田村的兴起背景与选址布局。同时选取世大夫第建筑群,通过现场测绘和匠师访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其方位布局、建筑特点以及古建营造技艺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揭示,分析保护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性,期望能为古建筑的修护、复原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徽派传统民居在徽州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营造技艺更是凝聚了古代匠人技术与艺术的智慧.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发展至今,却面临着后继无人、日渐消亡的危险境地.文章通过追溯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内涵与价值,从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出发,分析当前保护与发展方式面临的困境,据此对营造技艺的创新与... 相似文献
18.
19.
《Planning》2017,(8)
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立足非遗的内在精神阐述工业设计的民族韵味,以非遗的传承体验说明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保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20.
侗族因精美的木构建筑闻名于世,掌墨师掌握着侗族木构建筑的营造秘诀,了解掌墨师的手稿资料,对于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理解与传承是有意义的。通过对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和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进行田野调查,与当地侗族木构传承人杨似玉等人进行访谈,运用实地勘察、走访调研等方式,了解侗族木构建筑风雨桥、鼓楼、民居吊脚楼的相关图纸、模型、建造工具、营造技艺等内容。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图像、观察、数据统计等多种方法进行记录;并基于掌墨师视角对侗族木构建筑图纸、建造工具、建造结构进行梳理记录,使之有助于侗族木构建筑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