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膨胀仪测定加热速度为200℃/h形变量ε=1.2的IF钢的再结晶温度为650℃,但扫描电镜(SEM)对该IF钢(ε=1.2)原位加热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因表面效应,在650℃未观察到再结晶晶粒,在650℃到680℃之间产生非均匀形核,部分晶粒迅速发生再结晶过程。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无间隙原子钢的成分、热轧、冷轧工艺特点,研究了不同微合金元素添加量的IF 钢再结晶行为及对形成性能的影响和由罩式炉退火及镀锌在线退火生产 IF 钢薄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6.
7.
8.
9.
IF钢的第二相对织构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X射线衍射的ODF分析和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对IF钢中析出相对织构转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轧过程中织构的形成与奥氏体(111),和(110)以向以及平行轧面的晶粒晶面的相对畸变大小有关,同时受动态再结晶作用,冷轧过程中由于析出相对(110)(111)和(112)(111)滑移系开动的影响不同,则对种种轧制织构转变民不同;在退火过程中,退火织构的形成受随机取向晶粒中析出相和冷轧织构晶 相似文献
10.
以主动滑移系统及流动所需的位错为基础计算了保留在变形基体中的残余应力。用新型再结晶模型预测了希望在内应力基体中优先生长的再结晶晶粒的取向。该模型涉及两个原理1)应变能释放极限论和2){110}面配合生长。将用此种方法获得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较,并讨论冷轧产生的内应力对再结晶织构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高碳盘条SWRH82B为研究对象,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实验机模拟82B线材精轧F1-F4道次变形,通过真应力-真应变曲线研究变形过程中的再结晶行为及组织演变规律,并确定最佳精轧出、入口温度。本研究为优化现场82B轧制工艺参数、控制组织性能提供实验依据,对82B线材生产具有工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和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及定量金相等分析技术,就钛对低碳Mn-V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奥氏体动态再结晶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钛钢中形成稳定的碳氮化钛,对阻止再加热奥氏体晶粒长大有利.含钛钢变形抗力比不含钛钢要高,其动态再结晶开始的临界变形量比不加钛钢的小,易于发生再结晶,且含钛钢的再结晶晶粒尺寸相对较细,再结晶晶粒长大速度也更慢.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500试验轧机和H-800透射电镜,研究了不同变形制度对低碳贝氏体钢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精轧阶段变形量越大,强度提高越明显;精轧后几道次增加变形量可以细化钢中的贝氏体板条,富铌的碳氮化物(Nb,T(i)C,N)析出更加细小、弥散;随道次变形量的增加,低温冲击韧性改善不明显,但在后几道次增加变形量有利于低温冲击韧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含铌微合金带钢在精轧过程中的再结晶行为。在不同条件下,含铌钢将发生静态再结晶、动态再结晶和亚动态再结晶,而且沉淀的析出对再结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文利用Formastor-Press压力膨胀仪测试09MnVTiN钢热变形后再结晶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曲线,并用金相法分析不同阶段淬火试样的组织。结果表明,再结晶控轧后,奥氏体区的冷却速度(1000~820℃)对再结晶奥氏体的晶粒尺寸和随后的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IF钢冷轧及再结晶初期微观组织的TEM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不同压下量和再结晶初期的IF钢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较小形变量下还是在较大形变量下,形变不均匀性是普遍存在的;冷变形程度不同,织构组分不同,TEM形貌也不同;在再结晶的最初期,冷轧的形变组织演变为近乎等轴的亚晶,优先形成{111}〈uvw〉取向的晶核,晶核逐渐吞并周围的形变基体而长大,最终形成再结晶γ-纤维织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