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裂隙网络模拟技术的结构面分布分维数计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介绍了分形基本概念及工程岩体分形特性,结合裂隙网络模拟技术,分析了计算结构面分布分维数的方法,并给出了工程应用实例。讨论了计算裂隙分维数有效测度范围问题,对裂隙间距、迹长、交角和岩体RQD等影响因素与分维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间距对分维数影响最大,迹长和交角则相应次之。岩体裂隙分布分维数较RQD更能全面反映岩体的结构特征,用于对工程岩体进行质量评价是可行的,但对于测度尺寸和分维数与岩体工程性质关系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岩体裂隙分布的分形规律为基础,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与岩体裂隙分维数D的关系.结果表明,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的对数值与岩体裂隙分维数D呈负线性关系.此结论对岩体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稳定性的评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天然岩体的分形性质;研究并总结了地下开挖影响下岩体初始裂隙分布分维、裂纹扩展或断裂表面生成分维、采动岩体再生裂隙分维等一系列能用分形几何来描述的现象随时间的动态演化规律;揭示了岩体受力变形过程中的应力状态、力学性能、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演化与其相关分维值的关系;展望了岩体分形性质及其受力演化规律的研究意义,为从更深层次认识岩体变形破坏的非线性、复杂性架起了桥梁,包括岩体动力学演化过程的混沌特征、岩体分形演化力学行为中的突变现象和岩体裂纹演化的协同效应;最后展望了岩体分形性质及其受力演化规律的应用领域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不连续面密度是表征岩体内部不连续面分布特征的重要参数之一,但是岩体内不连续面的分布是随机的、不规则的,要想准确获得岩体不连续面密度的真实值是不可能的。基于现场调查的岩体露头不连续面特征,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岩体不连续面分布的二维、三维随机裂隙网格模型,从数理统计学的角度计算岩体不连续面密度数值。并基于分形理论计算岩体不连续面分布的二维、三维分布特征,尝试建立岩体不连续面密度与分维数的数学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岩体不连续面密度与分维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不连续面分维数的增大,不连续面密度增大,不连续面密度与分维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连续面分布的体密度和三维分形维数,可以更加综合地反映岩体内部不连续面的分布特征和空间信息及对岩体强度参数的影响,对工程应用具有更好的实际作用。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不连续面分布的体密度和三维分形维数的岩体等效抗剪强度指标的折减计算。  相似文献   

5.
工程岩体断裂结构不均匀性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重分形理论和方法讨论了岩体断裂结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等复杂性特征,提出综合运用分维D0和多重分维Dmin/D0矢量可以定量表征复杂岩体断裂结构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R/S分析方法对钻孔常规压水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能反映岩体透水性特征的分维数。通过对不同水电工程中压水试验的分析,探讨了不同岩性、构造条件下裂隙岩体透水性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7.
基于分形理论的分形维数与岩体破坏活动规律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为研究岩体破坏时空分维值变化规律,揭示岩体破坏的实质,达到预测预报的目的,利用盒维数计算的方法分析阿舍勒铜矿微震监测系统的震源定位数据并聚类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与生产活动、开拓工程等之间的关系。首先,震源定位时空分布特征与分维值存在显著相关性;其次,在球覆盖半径为5时,时间空间分维值和无标度区间拟合程度最优,即根据分维值变化趋势预测预判岩体破坏过程的准确性最高。最后,时间、空间分维变化具有同趋势性并且和能量释放情况联系密切,更有利于实际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动岩体分形裂隙网络计算机模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分形维数是描述采动岩体分形裂隙网络的重要参数之一。根据现场调查和观测的采动岩体的原始参数,利用离散单元法模拟分形裂隙网络,并求出分维值,进而验证和研究采动岩体分形裂隙网络的演化规律。该方法能够比较实时客观地确定采动岩体分形裂隙网络的分维值。  相似文献   

9.
分形理论在岩体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简要地回顾了岩体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一种利用分形分布与概率的联系来评价岩体质量的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岩体质量评价的标准。研究表明,分维数D能够弥补岩石质量指标RQD在评价岩体质量中的某些不足,可以作为评价岩体质量的一个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0.
 根据变形等效原则,推导1组结构面单独切割岩体及多组结构面组合切割岩体时,岩体变形模量的理论计算公式。通过引入一种圆形的全空间展示图,结合等值线云图的形式,对节理岩体变形模量进行三维空间全方位展示,为便捷地预测岩体变形模量及其结构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在此研究基础上,研究单组结构面单独切割及2,3组结构面任意组合切割岩体时,岩体变形模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全空间展示图上表现为:单组结构面切割时,结构面平行方向变形模量取最大值、表现为一条极值线,结构面垂直方向变形模量取最小值、表现为一极值点;2组结构面切割时,最大值为单独切割时极值线的交点,最小值位于单独切割时极值点的连线上;3组结构面切割时,最大值位于切割时极值线围成的最小三角形内,最小值位于单独切割极值点围成的三角形内。研究还表明,结构面切割组数越多,岩体变形模量的弱化程度越明显。该方法可为三维全空间评价岩体变形模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三闸首区开挖变形特征的智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三峡工程永久船闸三闸首区闸室开挖诱发的岩体变形特征,提出了一种复杂岩体变形、应力及损伤状态的智能分析方法。分析过程中所涉及的岩体力学参数和本构模型利用现场监测到的位移进行智能识别,然后利用所确定的参数和模型,考虑动态施工和环境诱发岩体损伤的影响,对复杂岩体的变形、应力及损伤状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智能计算得出的中隔墩顶面和两侧边坡直立墙的变形趋势与实测情况较吻合,而且开挖区表层附近出现较大区域的塑性区,直立墙和中隔墩的中上部出现拉应力区,直立墙底部拐角处出现压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12.
金川岩体各向异笥与巷道支护变形破坏关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央体强度和变形的各向异性直接影响岩体的稳定。通过对金川二矿区1218水平采准巷道围岩岩石及岩体结构面分形、弹性波波速值和巷道围岩位移各向异性特征的具体分析,得出了围岩的各向异性是造成金川镍矿深采准巷道支护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巷道围岩变形量大、变形时间长的根本原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软弱围岩蠕变损伤机理及合理支护时间的反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基于软弱围岩的蠕变损伤机理,提出了围岩蠕变损伤具有变形损伤与时间损伤耦合效应的观点。运用Burgers模型引入蠕变损伤变量,采用位移反分析方法对圆形巷道的粘弹性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得出软岩巷道合理支护时间的确定方法。通过工程实例证明该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层状岩体多节理本构模型与试验验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含多节理层状岩体典型力学特征,在所提出的考虑一组节理面的层状岩体复合材料模型基础上,建立考虑多组结构面特性的层状岩体多节理本构模型,用来描述其在强度和变形方面的各向异性以及应变硬化–软化特征,进而采用VC++编程语言将该模型嵌入到FLAC3D软件中,实现其非线性数值计算功能。然后,利用所提出的本构模型与三维节理网络模型相结合,初步提出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的合成岩体模型(SRMM)分析方法。基于这些模型理论和分析方法,建立现场真三轴试验岩样的三维合成岩体计算模型,通过与现场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所提出的本构模型在描述多节理岩体力学特性方面是可行的、合适的。  相似文献   

15.
裂隙岩体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加锚计算(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裂隙岩体的弹塑性损伤变形机制,建立了断续多裂隙岩体在初始损伤、损伤演化和塑性损伤变形状态下的三维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空间损伤岩锚柱单元模型,模拟锚杆对断续裂隙岩体的支护效果。最后,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三峡船闸高边坡,进行了边坡加锚裂隙岩体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三峡永久船闸施工期及运行期深部岩体的变形及地应力变化特征,利用已有的8#勘探平洞,预埋多点位移计及地应力监测传感器,实施了近10 a的中隔墩岩体变形全过程及3 a施工期岩体地应力变化监测。根据深部岩体变形监测结果,对船闸施工期间及通航以来中隔墩岩体的变形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基于地应力变化监测成果,研究了实测的岩体应力值与数值模拟结果、变形值反演结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软弱基座型斜坡变形破坏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以黄河上游某电站库区一个下部有软弱基座、上部为硬岩构成的双层结构型斜坡中发育的大型滑坡为例,通过地质分析及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该类斜坡的形成多以软弱基座的压缩变形为先导,从而引起上部岩体拉裂、弯曲变形,并最终受坡体内最大剪应力带控制而形成蠕滑拉裂型滑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黄土连拱隧道施工方法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公路隧道结构与围岩综合试验系统,对南关黄土连拱隧道施工进行相似模型试验,研究了黄土连拱隧道围岩在隧道施工中的位移发展过程、隧道围岩的最终位移及围岩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小洞径的黄土隧道自稳能力较强,随着开挖跨度的增加,洞周位移增加较快。  相似文献   

19.
夹层对层状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在对层状岩体结构及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含夹层岩体视为一个完整的力学系统,建立了含夹岩体组合系统力学模型,揭示了含夹层岩体的破坏及失稳机理,并研究确定出含夹层岩体稳定性的判别指标,为层状岩体稳定性的控制设计提供了依据。最后,通过一工程实例分析了确定含夹层极限厚度的方法以及提高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