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最具才华的作家之一。作为一名黑人女权主义文学的旗手,沃克对女性主义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的黑人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她们,不仅有利于女性文学的发展,对提高黑人女性甚至整个黑人种族的社会地位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的核心主题是对文化身份属性的阐释和对身份认同的探索。黑人女性剧作家的边缘化身份与特殊的生活境遇赋予了她们独特的黑人女性主义的书写方式。黑人女性剧作家在寻找与构建黑人女性文化身份,拆解黑人女性文学的被边缘化境遇和建立黑人女性戏剧文学与批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托妮·莫里森在长期关注黑人女性的同时,也从各个层面审视了黑人男性的生活,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具有正面意义的黑人男性人物。分析了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塑造的西克索的小角色、真汉子形象,认为西克索是黑人文化的坚守者、白人霸权的挑战者、黑人女性的关爱者及黑人男性的指引者。  相似文献   

4.
种族、性别和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让美国非裔黑人女性遭受了从肉体到精神的多重折磨,她们面临身份认知的困惑.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通过对"他者"的借鉴与反思,分析了《他们仰望上苍》和《紫颜色》中女主人公主体意识建构的过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呈现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和对自由的追求,揭示出小说文本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内涵,以及作者对全体黑人女性获得发展的殷切希望.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的新作《天堂》描写了一个黑人城镇的兴衰,解读了生活在爱与恨、孤立与融入、分裂与聚合、吸纳与排斥、嫉妒与谅解、同情与冷漠等多元矛盾中的普通人。尤其是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为了摆脱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为了逃脱不幸的生活来到了修道院,并在那里构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理想国",展现了黑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以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娴熟的写作技巧在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住。其享誉全球的巨作《宠儿》更是解释了莫里森在确定女性主体意识方面所做出的深刘探索。文章以塞思一家祖孙三代为线索,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托妮.莫里森塑造的最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是完美的黑人女性形象的代表,她自信、乐观、坚强。然而,派拉特在生活中找不到亲情、友情和爱情;经常处于经济窘迫的状况;对黑人文化传统的追寻只是出于她自己也不能明确解释的直觉;固守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后代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艾丽丝·沃克的小说三部曲展现了黑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种种创伤.她们所受的创伤不仅来自于社会,还来自于家庭;不仅是身体,而且心灵也饱受创伤.创伤叙事、回归传统文化和族裔身份,以及与周围群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黑人女性走出创伤.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的黑人小说家、诗人、短篇小说作家爱丽丝.沃克,她的代表作《紫色》,由一系列书信构成,描写了南方一位叫塞莉的黑人小女孩儿的生活。塞莉被继父强奸,又被强迫嫁出,使她与心爱的妹妹分离多年,同时受尽丈夫的虐待。最终,塞莉与其他妇女坚强地联合起来,与性虐待和家庭暴力作斗争,从而抚平了自己的精神创伤。作品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理解和同情黑人妇女的感情以及对黑人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审视《1984》,其女性角色之形象特征从两个方面被构建:首先,在小说中被以老大哥为代表的现代极权主义构建;其次,男性叙事者本着男性中心思想预设了这些女性的形象特征。《1984》中的女性形象处于一种被双重塑造的处境。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在其长篇小说中塑造了一位敢于冒险、勇于反抗的黑人女性—秀拉。通过秀拉,作者描述了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反映了他们与命运抗争所做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本文从女性身体的角度分析她的反抗精神,探讨人类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黑人民族的生存之路——简评《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 ,发表于 1 970年。作品讲述 2 0世纪 40年代美国北方的一个黑人女孩梦想有双蓝眼睛而最终精神失常的悲剧故事。本文通过对该作品的内涵的研究 ,从“最蓝的眼睛”的象征意义入手 ,认为《最蓝的眼睛》不仅揭示在白人强势文化下扭曲的黑人心灵的主题 ,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真理 :美国黑人只有尊重和继承民族文化价值和审美观 ,才能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13.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小说以光怪陆离的魔幻色彩、古朴敦厚的神话复现艺术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在世界文学中赢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创作手法入手,从超自然因素、神话模式及拼版叙事三个方面分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魔幻表现手法,并揭示小说现实意义:黑人只有坚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天堂》创造性地运用了客观空间内在化、空间时间化、空间交织、空间并置等艺术技巧,从时空的角度,将叙事和审美结合在一起,让故事中的过去和现在相互交叉相互平行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感,进而揭示不同主体间关系的必然性和复杂性,达到叙述结构与主题巧妙结合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5.
毕可拉自我迷失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蓝的眼睛>是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在这部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在以不同方式探寻自我,小说的主人公佩科拉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种族主义影响了黑人的心理健康,这使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也带有白人文化的印记,佩科拉对自我身份的追寻就体现在她对蓝眼睛的渴望.本文从白人的眼神、黑人社区对她的孤立、家庭的漠视三个方面探讨毕可拉从自我否定、自我厌恶最终走向自我丧失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柏油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论文指出正是通过人物和环境的隐喻功能,小说编织起复杂而丰富的意义之网,为揭示黑人传统价值观与白人主流价值观、现代与传统、奴役与反抗等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深广的想象时空。  相似文献   

17.
拉尔夫·埃利森以他的两部长篇小说闻名于世,他的短篇小说,尤其是《飞回家》和《宾戈游戏之王》也非常出色.在这两部短篇小说中,埃利森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和梦的运作,展现了主人公作为黑人寻找自我的过程,揭示了白人对黑人的剥削和压制.这两部短篇小说为埃利森创作长篇小说做了充分准备,研究这两篇短篇小说对于研究埃利森的长篇小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作品塑造的女主人翁形象和传奇性情节两方面,分析了梁凤仪财经小说的艺术特点.小说中的女强人形象极富理想色彩,才貌具佳,传统美德与现代个性集于一身,身世离奇,经历不凡,小说的情节亦曲折多变,悬念迭至,结局往往出人意外,这是梁凤仪的财经小说所以畅销的两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三言”中的爱情小说肯定了男女情欲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情真说”贯穿始终,将美好爱情上升到情感上相互了解,人格上相互尊重的高度,是对传统观念的公开挑战,是近代民主主义爱情的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