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Planning》2015,(7)
高校与科研院所作为人才和科研资源聚集的重要场所,密切双方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联合建立科研创新平台,对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为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共享机制,双方应强化科技创新合作,建立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完善层次分明、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构建多元化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在外部需求与内部平衡上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8)
调研美日欧等国高校协同创新推进举措发现,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经验主要表现为:高校致力于教学、研究与应用一体化,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科技中介机构为协同创新成果产业化注入活力,参与各方共建成熟的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等。借鉴国外高校相关经验,完善师生参与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对高校发展协同创新的引导、加快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将对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Z1)
创新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多主体共同参与及其行为表现对高校创新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创新主体是协同创新行为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文章在提出高校主要创新主体并分析其需求的基础上,借助创新的三螺旋理论模型,构建以高校创新为核心的多主体参与的改进双螺旋模型,并分析了主要协同关系及多主体间的创新行为和保障条件。最后,分别从高校、政府、企业、中介创新主体角度提出高校协同创新的行为表现建议,以期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形成对国家、产业创新体系的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Z1)
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明确各主体创新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上海市为例,选取2010-2019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上海市创新活动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并分析各主体创新活动的贡献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海市创新活动对该地经济发展贡献率为49.03%;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创新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相当,工业企业略低;科技经费投入对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均具有积极意义,科研人力投入对高校有正向影响,对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论文对提升各主体的创新能力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平台,是高校与社会资源和合作创新的全新模式。平台的构建要突出自主创新、行业特色和服务社会的特点;组织创新要突出政府倡导,高校主导,企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积极参与的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则应建立扁平互动的管理体制、产权清晰的合作机制和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1)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政府为主导,联合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项目攻关,这个层次上的协同主要是指扮演不同角色的社会参与者的协同,其本质上是合作各方知识的跨场域和组织边界转移的过程。然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目前还存在着资源劣势、政策不健全、资金不足等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机制、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调整企业策略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7)
利用Bicomb、SPSS20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系统上2011—2017年间查询到的329篇文献进行高校协同创新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分析表明,近八年来,高校协同创新研究热点主要为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研究,创新人才绩效评价模式研究,行业特色院校独特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科技管理到创新治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制度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我国经历了由政府主导的"科技(研发)管理"到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创新管理",再到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创新治理"的转变。创新治理是国家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创新治理体系是实现创新治理的根本制度保障。多元共治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创新治理的基本模式,参与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以及科技社团、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第三方社会组织。对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而言,进一步完善城市创新治理体系,要明晰政府管理部门的定位和界面,找准政府部门参与创新治理的抓手和载体,积极进行管理、服务要素的组合创新,以实现创新效率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开展了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依托浙江省山体地质灾害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将协同创新中心的各类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及科研优势转化为研究生培养优势,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产学研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建立了校校(所)协同培养机制、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与国际协同培养机制。以专业基础牢、实践能力强、兼顾国际视野为培养理念,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证明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国际学术组织等多主体协同与产学研融合培养,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及国际化视野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2)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国家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要形式,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由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利成果实施转化状况调查显示,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科技计划项目专利成果的许可、转让、产业化实施等,因此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执行中应该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企业参与程度,同时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纽带作用,提高中介机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资于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