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13)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具有跨文化意识,英语也不例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十分重要。文章针对现代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如何在大学英语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王国桥 《建造师》2010,(6):154-155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应以交际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导入为手段,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6)
胡适曾经说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箭双雕的方法,既要教授语言知识,同时更要加强外国文化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然而,从实践中来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把英语当做应付四六级考试的工具,很少关注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当前,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全新的要求,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使其具备适应,交流和文化沟通的能力,以此在大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合跨文化能力与英语教学行动。基于此,下文重点探讨和分析融合跨文化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行动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0)
"跨文化交际"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修订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里被明确列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突出课程人文性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也在第三、第四学期大量建设和开展。"跨文化交际"所包含的内容庞杂又重视实用性,需要课堂内外大量时间进行文化知识的输入和情景交际的输出。"跨文化交际"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旨在使课程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终实现"课上教师主导半翻转+课下学生自主慕课学习"的平行交融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完善,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7)
本文以跨文化视野为依据,以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为支点,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阐述,希望为大学英语课堂的实效性提供一些思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水平。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5)
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对外交流合作的增加需要具有跨文化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大学英语课程在培养跨文化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体育院校跨文化教学的现状,进而探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开展跨文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7)
随着我国国际化的不断进步,中英文互译的应用越来越多。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现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来看,这门课程并没有很好的融入进日常教学中,学生在翻译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翻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改变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35)
由于各个国家价值观念、社会认识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所以外语学习不单单是一项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研究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结合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就其有效开展措施进行了详尽论述,以期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文化涵养的提升起到有效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1,(1)
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契合思政教育。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熟练地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历程。文章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为例,分析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探讨如何在线上、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融合的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Z1)
<正>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文化的积淀和发扬,语言可以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达力;通过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可以得到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由此可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兼具一定的能力,英语教育过程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由李莉文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书便立足于文化和语言的密切关系,将大学英语与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