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6):93-94
文章深入阐述新时代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实质和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内涵及其建设重点,从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科技创新的主体培育与应用衔接缺位、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错配和产业开放层次偏低等方面分析了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构建协同发展产业体系所面临的问题。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出了构建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战略对策:优化实体经济结构,重构实体经济价值链;明确科技创新主体,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改革资本投放方式;健全人力资源资本化机制,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以及创设高水平的产业发展环境,营造包容创新的生态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0)
实现协同育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向。近年来,广东财经大学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引导校内外各育人要素间的协同育人,打造校、政、企三位一体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针对当前协同育人战略推进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将协同育人嵌入到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高校发展的战略层面进行整体规划,进一步拓展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健全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休,两大战略融合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破解农村人才短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失衡、产业发展脱节、要素双向流动体制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存在差距等问题,科学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激发城乡发展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城乡发展产业支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4)
从创新固有矿产资源利用模式、优先发展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托智能电网优化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分布式能源共4个方面对山西省现代能源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依托"多维度全过程"机制的创新式要求,根据山西省能源资源储存量和转型发展要求,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山西省现代能源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3):10-15
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相比,在用户主体、发展动因及目标方面均有不同。产业互联网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现代供应链,其中物流、金融的互联网化和全产业链活动的互联网化是其发展阶段。现代供应链将供应链的管理结构不仅强调企业之间的协同管理与合作,而且扩展到了产业集群,强调专业分工基础上的资源融合,通过跨界融合实现供应链运营的同步化、交互化协同价值创造,最终实现集成要素的创新管理,特别强调的是供应链的全要素创新和要素集合创新。现代供应链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产业供应链整体的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及可视化,并通过定义价值、承诺价值和实现价值完成创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9)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一轮的增长驱动已经由要素投入转向创新投入。创新共同体是创新驱动战略中最重要的创新要素提供主体,高等学校创新要素聚集最为集中,为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对创新要素的爆发式需求,学科建设也必然面临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要求学科建设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通过创新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在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与实体经济产生对接,形成融合、互动和促进的链接效果。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创新共同体与学科内涵式建设互动发展的重要模式。为实现创新共同体与学科内涵式建设互动发展目标,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协同合作,构建一个科学体系,从环境建设、制度资源提供、人才培养、成果研发、企业提供需求与成果转化、试点与评估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化梳理与建设。  相似文献   

7.
“双循环”新格局下,创新产业体系的构建完善是我国培育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场所空间”与“流动空间”的视角,从创新投入与创新链要素空间分布、创新企业联系网络与创新要素空间变迁等方面对我国创新产业体系布局的总体特征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新格局下的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创新一体化市场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要求,提出新格局下创新产业空间治理的建议,即推动区域创新空间协调发展,促进创新要素有序转移;以城市群与都市圈为核心载体,推动创新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建立完善创新型城镇化体系,实现创新要素流动的分层有序组织;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提升创新要素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Z1):43-46
科技平台是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基础载体。北京林业大学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学科资源优势,聚焦花卉产业链和创新链,搭建起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发创新基地为核心的花卉科技平台体系,形成众多平台衔接叠加、优势资源集聚互补的科技"大平台",构建起平台要素协同和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双协同"创新体制,实现人才、成果、资源在校内外形成"双转化、双循环"的良好机制,对于高校科技平台建设和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促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四川省三台县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进程中,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优势,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培育、壮大麦冬、生猪、藤椒等主导产业,着力构建起了“三大主导产业+两大基础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文章主要阐述了三台县发展乡村主导产业取得的成效及做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7)
本文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入手,梳理了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归纳了我国军民融合在政策制度、协同创新机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军民技术成果双向转移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