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美国关于标准及专利的法规,探讨了美国国家标准的专利政策与管理,包括专利政策及其历史、执行专利政策的程序等。通过比较美国和中国的标准与专利的关系政策,提出标准和专利的利益平衡、发展团体标准、取消强制性标准和建立在推荐性标准上的专利制度等的中国改革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Z1):42-43
开展专利导航,可以发挥专利信息分析对产业运行决策及企业经营决策的引导作用,发挥专利制度对产业创新资源的配置作用,提高产业创新效率和水平,防范和规避产业知识产权风险,强化产业、企业竞争力的专利支撑,提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产业规划类项目围绕产业宏观层面的规划决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平台环境;企业运营类项目则围绕企业专利运营活动,指引企业创新路径和专利布局。产业规划类和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项目,使之有机衔接、相互支撑、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标准与专利的性质,介绍国际、国内标准中涉及专利的相关政策和处理方法,以及专利对标准制定的影响,为企业制定标准提供思路。提出设立"专利技术工作小组",以平衡各方利益,处理因专利写入标准而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推动专利的顺利转化与实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4)
面对高校大学生宿舍冲突高发的工作难题,笔者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秉承"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精于创新,提高效能"的工作理念,创造性的改进、整合、发展了团体心理咨询技术,设计出半结构化、操作性强、易推广的应用流程,有效解决了大学生"一对多"冲突的宿舍矛盾难题,本文以一个高校宿舍矛盾解决为案例,介绍该项"半结构式团体心理咨询技术"。以满足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不同心理学基础的学管人员的工作需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建筑行业正经历从高速发展到创新发展的变革,海外项目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增长,这给建筑业的相关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深化标准工作改革的大背景下,发展建筑业团体标准是完善建筑业标准体系的有效方式。通过收集国际领先的团体标准管理策略,分析和比较与我国建筑业团体标准管理策略的异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吸取国外经验、制定中长期的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工作等管理策略的政策建议。研究符合我国发展建筑行业团体标准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深入,团体标准的立项和发布将会更加便捷,而如何提高宣贯培训工作的绩效、增强团体标准的实施效果则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标准宣贯培训现状,接着提出了加大标准相关的衍生服务、落实标准实施的技术服务、拓展标准发行的渠道路径、借鉴检测认证的既有制度和纳入职业人员的考核标准共计五条路径和方法。特别是,对借鉴检测认证的既有制度和纳入职业人员的考核标准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提出的路径和方法可为当前并未形成体系的团体标准宣贯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9)
艺术院校的入学期正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关键期,他们在这个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又因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形成了特有的心理特征。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合适、高效的方式,该文作者将绘画运用于艺术院校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是长期在心理辅导与咨询实践中的新探索。绘画是艺术院校大学新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揭露和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邬丽君  杨雪  范颖华 《城镇供水》2021,(4):18-20,55
团体标准是我国标准化改革创新的重要发展阶段,本文阐述了我国团体标准的产生背景及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并通过进一步挖掘团体标准在市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表明企业通过参与团体标准的制定,可以获得话语权、提升行业竞争力、促进释放标准化能量、激发产品创新活力、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产品和团体标准的结合必将在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1)
伴随着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领域影响的增加,通信和IT行业中关于知识产权专利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今,专利已经成为各大公司保护产品专利权、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也成为遏制竞争对手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本文章以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专利纠纷案为例,运用知识产权法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专利制度对专利权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专利制度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4)
科技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要素。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点,确定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框架构成的主体、资源、环境、功能四个子系统,进而构建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框架模型,提出"沟通—协调—合作—协同—共享意愿—共享能力—共享行为"的共享路径,并提出相应的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规避机制及激励机制这些辅助机制使共享模型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