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8,(8)
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对于高校而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而实施科教融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此,高校应进一步推进科教融合,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投入、师资改革等多种有力措施,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1,(Z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文章选择河南科技大学为样本,通过对河南科技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选择与实践路径分析,旨在为地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启示与借鉴。河南科技大学首先通过科学精准的"SWOT"战略分析,然后以"米格-25效用"为出发点,选择"协调创新理论"作为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指导理论,在此之上结合学校现实,将其细化为课程协同布局、平台协同发展、内部协同治理的协同改革行动方案,最终形成了立足自身基础、基于现实条件、达成既定目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7)
人才团队在创建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团队的建设中还存在缺乏真正的学科交叉、领军人物匮乏、依托的基地水平不高等问题。研究型大学应从优秀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评估体制改革等方面着手,加快人才团队的建设,组建一支富有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科研团队。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4)
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是影响我国大学发展的难题。高校应激发创新的动力与潜能,升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应谨记课程教学"人文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让自己主导的课堂焕发生命的灵光,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0)
在科教融合的战略背景下,高校也在积极探索通过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渠道,但是当今世界科技的进步也伴随着文化的快速传播与演变,基层党员也会因受到负面文化的腐蚀而动摇政治立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依托科教融合大环境,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特点和党建工作现状,探索出来一种加快高校科研、教学、党建三者协同发展培养新时代高水平人才的新方式、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
科教融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协同的重要途径。湖南工业大学针对科教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组织架构、教学方法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其"产学联合、基地联盟、培养联动"的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培养平台共建、教学计划共商、指导队伍共组、实践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推"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政校企高度协同的"三联五共"校外实践教学模式,为我国高校开展科教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Z1):43-46
科技平台是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基础载体。北京林业大学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学科资源优势,聚焦花卉产业链和创新链,搭建起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发创新基地为核心的花卉科技平台体系,形成众多平台衔接叠加、优势资源集聚互补的科技"大平台",构建起平台要素协同和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双协同"创新体制,实现人才、成果、资源在校内外形成"双转化、双循环"的良好机制,对于高校科技平台建设和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促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1):18-20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而教学与科研融合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论述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和实施路径,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阐述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与成效。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6)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经管类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可以从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方案、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经管类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改革和探索,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Z1):95-96
人工智能对教育影响日益深远,特别是高校面临转型和重新洗牌危机之际,更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倒逼高校以"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模式驱动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的职能应该是通过人工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探索新领域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具备学习及实践创新能力。高等教育从知识的传递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转变。文章从人工智能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探析人工智能驱动高校回归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