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段松华  贾清容  代彬  刘新军 《电池》2015,45(2):99-102
分析0%荷电状态(SOC)下磷酸铁锂(Li Fe PO4)单体锂离子电池在25±2℃下搁置时开路电压的变化,发现第7 d开路电压低于第2 d的电池,月自放电率大于3%,第7 d开路电压高于第2 d的电池,月自放电率小于3%。根据开路电压变化率,对自放电率作进一步分类,可快速地对单体电池进行筛选、配组,有利于提高单体电池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多芯锂离子电池组一致性包含的开路电位、内阻、容量等因素,通过实验验证了一致性对串联和混联电池组产生过压充电和欠压放电的影响,发现一致性差会影响电池组的安全性。通过电芯筛选和电路监测,可消除一致性带来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成品锂离子电池进行高温搁置,间断性测试电池的开路电压、内阻、自放电率和容量等,考察电池高温搁置性能。结果表明:在45℃搁置13天后,满电电池的自放电率、开路电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自放电率与开路电压变化呈非线性关系;满电电池的自放电率有助于模块电池筛选;满电与空电电池搁置,内阻变化均不明显;空电搁置的开路电压变化有助于筛选电池。  相似文献   

4.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比高、使用寿命长、额定电压高、自放电率低、体积小、高低温适应性强、高功率承受能力强、绿色环保等突出优点,被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同时,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等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克服现有注液技术的缺陷,提出一种新型的高压注液机构,该高压注液机构通过对锂离子电池内部及外部环境同抽真空、加高压和泄压,使锂离子电池在低压和高压两种模式下循环进行注液,从而时实现锂离子电池高压注液过程,有效避免锂离子电池注液过程中的洒液现象,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注液生产效率及注液浸润效果,保证了注液的一致性,为后续保证产品质量一致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针对应用于某4500 m深度等级载人潜水器上的充油锂离子电池,对其深海环境下的典型工况即下潜、作业和上浮过程,在不同深度下分析了110 V主电池和24 V副电池的电芯温度与工作深度及工作电流的关系,并比较了并联电池模块之间电芯温度的变化特点,发现深海低温环境对锂离子电池的电芯温度以及终值与初值的差值有较明显的降低作用,可以对锂离子电池在深海环境的使用提供相关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电池》2020,(4)
阐述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工序,主要分析搅浆均匀性、涂覆一致性、卷绕匹配度、注液量、封口稳定性和化成深度等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以及电芯制造过程中控制水分、粉尘和金属异物的重要性,为生产过程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锂离子电池金属异物的来源,如原材料引入、制程引入、生产环境引入、制程控制的较大波动等。目前电池厂普遍采用的金属异物污染电芯的筛选方法有注液前的耐电压测试、X射线检测、记录电池老化的压降等,基于计算机深度学习的预测方法也得到了行业关注。基于以上方法,随着工序的流转逐步筛选出来一部分电芯,然而不能全部剔除。这就对材料端及制程的金属异物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难的是金属异物的鉴别。文中介绍了两大类金属异物识别的方法,化学定量和数理统计。微观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宏观控制的输入,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原材料及制程控制,使锂离子电池的可靠性及一致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限于锂电池单体的电压和容量,需将它们并串联形成电池组使用。动力锂电池组性能取决于单体电压、内阻、容量和SOC一致性。单体不一致性对电池性能有较大影响。充放电特性曲线能较真实地反映电池的特性和使用过程中的一致性。需要通过电芯制造工艺控制、配组过程优化及采取电池均衡管理策略提高单体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王晴晴  王彦兵  肖华  符静  张杰 《电池工业》2021,25(3):165-167
IEEE1725是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批准开发的一部有关移动电话用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标准,其中建立了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合格性、质量和可靠性的设计分析准则,同时还包括对电池的电气和机械结构,组装技术,电池和电芯充放电控制以及整体系统的考虑.而电芯是整个系统的最基本单元,电芯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电池及系统的质量和性能.本文基于...  相似文献   

10.
以明确锂离子电池组一致性对使用寿命的影响为目标,详细分析了电池组一致性和使用寿命之间的关系,重点讨论了影响锂离子电池组一致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锂离子电池组一致性的方案。结果表明:提高单体电池的一致性、科学的电池分选制度以及优异的电池管理系统是确保电池组一致性最重要、最有效的三种手段。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充放电测试、交流阻抗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温度和添加剂对锂硫电池自放电的影响?。比较了锂硫电池在不同温度搁置后的自放电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低,锂硫电池的自放电程度越低;同时研究了添加剂对锂硫电池自放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硝酸锂为添加剂,可以在锂负极表面形成较为稳定的SEI膜,抑制聚硫与锂负极的反应。使用添加剂的锂硫电池5℃搁置10天放电比容量为1016mAg/g,自放电率为0.7%/天。  相似文献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稀土掺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绿色电池,稀土掺杂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成为稀土应用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阐述了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综述了稀土掺杂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重点介绍了稀土掺杂尖品石锰酸锂正极材料研究进展,展望了稀土掺杂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发展前景,并认为随着稀土掺杂研究的深入,采用稀土掺杂以进一步推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是今后高比容量电池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3.
以1600mAh的AA型MH—Ni电池为例,研究了电解液量对其性能、尤其是自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解液量为3.0g时,相对于2.8g时可以明显降低电池的自放电率并提高电池的大电流放电容量,而且不会出现漏液现象;当电解液量达到3.2g时,电池的大电流放电容量进一步提高,但容易造成电池漏液。电池自放电率的降低可能与随着电解液量的增加,H2在电解液中的扩散过程受到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氢镍动力电池搁置过程中的自放电不一致性直接影响到电池的实际应用,静态搁置电压是电池的重要荷电态参数之一,可作为电池自放电性能的重要判据,进行电池自放电的分选,该方法通过大量试验表明十分有效,且简单易行.为缩短分选周期,进行了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将电池充电到20% SOC后,搁置10~15 d,电池静态电压出现明显的差异,通过电压与一个月后的荷电保持率综合判断出分选电池的电压基准,并以此来分选电池,可以大大缩短分选周期.  相似文献   

15.
毕道治 《电池工业》2007,12(1):44-50
便携式小型充电电池是近10年来发展最快的电池产品。对近期电池市场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小型充电电池将成为便携式电池的主流,而锂离子电池将成为小型充电电池的主流。着重对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进步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6.
在国外,加速量热仪(ARC)已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蓄电池的研究.使用该设备,在绝热条件下记录电池内的温度、压力及自放热速率和时间的函数关系.使用英国THT公司生产的加速绝热量热仪及附加设备(KSUTM)和(BSUTM)检测电池使用过程中充放电、滥用以及短路和高温下的热分解,并利用这些数据来量化电池储存和放置等条件下的热稳定特性.  相似文献   

17.
动力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锂离子电池是发展电动汽车的最具潜力的能源载体之一,从锂离子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出发,阐述了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对于锂离子电池组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动力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包括电池组外部参数的在线检测、SOC估计以及电池组的均衡,并对动力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LiMn2O4在锂离子蓄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LiMn2O4材料的合成工艺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最佳合成条件下的初放电容量可达到120mAh/g。将尖晶石型LiMn2O4材料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制成18650型锂离子蓄电池,电化学测试表明电池的初放容量达到1.2Ah。对正极组分(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的不同配比及电极制备工艺进行优化设计,电池在常温下以0.5A电流充放电可达500次循环,荷电态月平均自放率为9.2%。  相似文献   

19.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degradation proces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is essential to manage the batteries throughout their lifetime because degradation of the batterie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usage is inevitable. To evaluate degradation degree of the batteries in detail, it is necessary to separately make clear the decrease in output power due to the increase in AC impedance and the decrease in battery capacity caused by the decrease in electromotive force. In this study, therefore, the authors at first propose a new evaluation method of detailed degradation proces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through measurements of AC impedance and electromotive force of degraded batteries. It is made clear that this proposed evaluation method can provide simple but detailed diagnosis of battery degradation degree, indicating useful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Next, as a first step for performance simulation of degraded lithium‐ion batteries, the authors make clear that the already developed simulation method of battery transient voltage response, validity of which has been confirmed only for new batteries, is also applicable to degraded batt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