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能源互联网中自动需求响应(Automated Demand Response, ADR)的实现离不开对终端用电设备的准确测控。为解决目前智能用电终端控制方式缺乏灵活性及数据采集处理能力偏弱的问题,研制了具备数字信号处理与红外精准控制功能的分体式智能用电监测控制终端。装置由装置本体和红外控制器两个分立的部分组成,其中装置本体包含DSP芯片、电气采样电路、ADC芯片、WiFi模块、ZigBee模块和温湿度传感器,红外控制器包含单片机、ZigBee模块、红外编码与收发模块以及锂离子电池。装置本体根据采集的用电和环境信息、综合需求响应要求向红外控制器下达指令,进而准确调整负荷电器运行状态。得益于分体式与可充电设计,此终端可适应复杂家居环境,为实现有效的家庭能量管理、推动家庭负荷参与需求响应(尤其是ADR)打下硬件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智能电网崛起、需求侧响应体系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种含智能用电信誉度评价的智能用电终端设计思路。在该设计中,电网既能有效实时地将有价值的用电信息传递给用户,还能接收用户端的反馈信息。终端中的智能用电信誉度评价体系能够对用户的用电习惯进行量化评价,其结果能够有效指导与规范用户用电行为,并可对电网规划、运行及调度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智能用户不再是被动的刚性负荷,可以通过对电网的电价、远控等实时信号做出响应,理性降低用电成本的同时规避高峰用电,实现全网削峰填谷,从而大大缓解日益增长的峰谷差对系统调峰带来的挑战。本文综合考虑实时电价、可中断负荷以及响应粘性等多方面因素,探究性地建立一套智能用户互动响应模型,并结合算例分析互动响应对用户用电特性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能够与智能计量主站系统、本地信息管理终端双向互动的智能用电终端。智能计量主站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管理,用户智能用电终端用于显示本地信息管理终端的信息,并且能和智能计量主站系统进行双向互动。介绍了灵活智能用电终端的功能,以及该终端的软、硬件结构原理及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5.
龚敏  严丹霖 《湖北电力》2011,35(1):18-19
为畅通供电企业与用户的沟通渠道,提高企业服务质量,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文章就低压电力用户智能交互终端系统进行了研究.结合电力线宽带载波集中抄表技术及信息和媒体服务器技术,提出了用户智能交互终端的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6.
我国电力需求响应的措施与应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回顾我国电力需求响应主要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需求响应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试点工作,就有关尖峰电价与可中断负荷需求响应在试点城市的应用进行探讨。最后,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目前应该着眼的需求响应实践工作,并且借鉴国外需求响应经验,提出了我国需求响应的一些前瞻性设想。  相似文献   

7.
借鉴国外成熟的需求响应模式,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中,灵活采用分时时段调整、尖峰电价、可中断电价、负荷控制、折让鼓励等经济手段为主的需求响应措施。解决电网系统安全和稳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家庭终端典型负荷管理引入需求响应技术.介绍了需求响应以及需求响应事件原理,并选择3种家庭终端负荷开展研究.针对典型负荷提出了控制策略,通过试验验证所设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实时电价的智能用电系统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殷树刚  张宇  拜克明 《电网技术》2009,33(19):11-16
介绍了我国智能用电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电价政策对智能用电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实时电价的智能用电系统框架,阐述了系统各部分的功能需求,包括主站系统、远程信道、智能电表、本地信道、互动终端、智能开关等,给出了智能用电系统的信息流程。比较了实时电价阶段的智能用电与传统用电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需求响应的概念及分类,以及需求响应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对需求响应管理系统的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并以激励型需求响应中的可中断负荷和电价型需求响应中的尖峰电价为例,对其整个业务流程和基于可中断负荷与尖峰电价的需求响应管理系统的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互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家庭用电的削减及推动用户侧和电网侧的双向互动,在智能用电技术高速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背景下,结合智能用电技术、智能家电、家庭用电行为及电力需求响应,建立家庭用电响应模式运行流程图。构造经济模式和节能模式的数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的机组组合、模糊关联权重法来实现家庭用电优化,实现用电环境的经济和舒适。算例仿真结果表明用电响应模式及其数学模型、优化方法都是正确合理的,起到很好的削峰填谷、节约用电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电力需求侧响应就是运用系统可靠性项目或基于市场的价格去影响需求的时间和水平。总结介绍了需求侧响应在零售市场的几种应用形式,即可中断负荷项目、电量回购项目和动态电价项目,并对几个成功案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提出了需求侧响应尤其是动态电价项目在我国的设计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家庭能量管理基础上,结合智能电网的负荷调度,基于Android和Java编程设计了面向家庭用户的家庭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基于云端储存和通信技术,采用典型C/S架构,搭建了客户端APP、服务器后台程序及数据库和小型智能监测装置三方构成的系统框架,并设计了相应的通信和数据接口。详细介绍了软件程序的各功能模块,展示了面向用户的各类用电信息图线。结合主动配电网概念,通过包含微电源、负荷、储能设备的典型家庭实例,分析了智能用电管理对于降低家庭用电峰谷差的积极作用。应用效果证明,家庭智能用电管理系统能对新型主动家庭负荷进行综合优化调度,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还难以大规模地实现电动汽车需求响应的情况,开展了配电网中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响应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积分制和分时电价的电动汽车混合型精准需求响应策略。该策略的目的是在降低电网灵活性资源的投资成本、负荷峰谷差和不匹配功率的同时,降低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成本。基于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并考虑了用户响应不确定性和响应策略的多样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混合型精准需求响应策略可以降低用售双方的成本,实现负荷削峰填谷和平抑不匹配功率,且都优于单一型需求响应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售电侧改革不断深入,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制定套餐电价是其中的关键。在我国各省建设电力市场的背景下,推行实时电价零售套餐具有较好的可行性。虽然固定电价和分时电价的应用更为广泛,但实时电价在反映电能价值变化、引导电力消费方面独具优势。在考虑需求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实时电价套餐的非线性优化模型,分别从售电利益最大化、峰谷差最小化等方面对零售套餐合理设计,并基于实际负荷数据进行算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的实时套餐设计可统筹兼顾售电、用户、电网等各方利益,有效释放电力体制改革红利。  相似文献   

16.
电力市场下的需求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电力市场下的需求响应,包括需求响应的概念及其分类、需求响应成本和需求响应效益.分析了需求响应的短期市场影响效益、长期市场影响效益以及系统可靠性的效益等.同时,介绍了市场下的需求响应在国外的应用情况,并给出了在我国电力市场下实施需求响应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7.
新能源微电网的广泛接入对电网的需求响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需求响应系统中引入微电网作为参与因素,设计了基于微电网的需求响应系统的原理架构,提出了基于微电网的需求响应建模原则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微电网的分时电价和实时电价两种模式下需求响应优化策略。以上海某地电力需求响应系统为例,针对包含微电网的需求响应特性,仿真验证了分时电价和实时电价两种模式的需求响应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18.
激励型需求侧响应在美国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电力需求侧响应就是运用系统可靠性程序或基于市场的价格去影响需求的时问和水平。按照需求侧所面对的响应信号性质不同,可分为激励型需求侧响应和价格型需求侧响应。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实施需求侧响应项目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国家。对美国在激励型需求侧响应.包括直接负荷控制、可中断负荷、需求侧投标和同购、容量及辅助服务市场等的项目设计和实施情况做一个全景介绍,以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19.
智能优化灰色模型在中期用电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GM(1,1)模型在参数a的绝对值较小的情况下近期用电量预测精度较高,中期用电量预测往往误差较大,一定程度上是由于GM(1,1)模型的背景值x(1)(k)取前后2个时刻的平均值造成的.引入向量θ得背景值序列的精确计算式,将GM(1,1)模型推广为GM(1,1,θ)模型.应用微粒群优化这一智能算法求解最优向量,从而构建GM(1,1,θ)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山东省中期用电量预测.实例分析表明,与传统GM(1,1)预测模型相比,智能优化模型较好地得到了预测点的预测结果,更适用于中期用电量预测.  相似文献   

20.
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稳定运行的一种保护方式,而安装在大型工业企业内的网荷互动终端是这个保护的动作部件。介绍了网荷互动终端在负荷端安装接入方式,实现与用户生产负荷互动,在电网紧急状态下快速切除用户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