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嘉峪关第一人民医院位于8度区,为重点设防类建筑。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隔震层由带有铅芯的橡胶支座和不带铅芯的橡胶支座组成。中震作用下隔震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隔震支座的水平变形、竖向拉应力、压应力和抗风承载力均能满足规范和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该项目水平减震系数为0. 38,结构设计可按7度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对采用和不采用隔震技术的结构抗震性能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的结构有明显的安全性能提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隔震技术在一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整体结构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烈度抗震区采用基础隔震技术,框架-抗震墙结构中通过基础隔震技术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储备。文中可为高烈度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整体结构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烈度抗震区采用基础隔震技术,框架-抗震墙结构中通过基础隔震技术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储备。通过比较隔震前后的工程造价,表明隔震建筑可以降低工程费用,本文可为高烈度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多层住宅应积极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砌体结构以抗震验算和构造措施提高抗震整体性与隔震技术比较,论述了隔震措施能大幅度减轻地震对上部结构的破坏程度,指出隔震减震将成为建筑抗震控制的主体。介绍了我国隔震减震的3种较成熟的方法,利用该技术建成建筑物的实际效果,随着建设部批准编制的《建筑隔震技术规程》即将颁发,这一技术将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宿迁钟吾初级中学科技楼抗震加固的实际需求,文章简要对比了抗震技术、减震技术与隔震技术的差别,确定了基础隔震和平移的设计方案,给出了隔震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及平移设计的主要参数,较好地解决了建筑群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抗震加固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核电站的抗震安全水平,基于第III代核电站双层安全壳(内安全壳、外安全壳)的结构特点和非能动安全技术要求,提出了基础隔震(BIS)-调频质量阻尼(TMD)抗震结构。以我国“华龙一号”核电站为研究对象,以满足核电站基本安全功能对结构特殊抗震要求为目标,应用符合非能动技术要求的隔震减震技术,给出了符合双层安全壳结构特点的抗震设计理念。基于基础隔震核电站研究成果,应用上述抗震设计理念,在增加附加质量很小的情况下,实现了BIS与TMD相结合的抗震结构设计。与传统非隔震模型和基础隔震模型比较,研究了该混合抗震结构的减震机理。结果表明:混合抗震结构综合了BIS与TMD的优点,避免了BIS和TMD各自的内在缺陷,进而验证了提出的抗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可以满足核电站的特殊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震区域分布广且地震灾害严重.对建筑结构来说,抗震结构主要有传统刚性结构、延性结构及减隔震结构.传统刚性结构采用"硬抗"思路,需耗费大量建筑材料;延性结构虽然能够实现大震下结构安全的设防目标,但依然存在震后损伤严重、难以修复的问题.减隔震结构已经承受住大地震的考验,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现阶段,中国的减震、隔震技术以单一应用为主,应用形式创新性不足.日本已经开始采用组合减隔震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抗震效果.组合减隔震技术包括减震组合技术、减震与隔震组合技术.首先简要介绍减隔震技术的分类、发展及其工程应用情况.然后结合笔者设计的4个典型工程实例的特点,深入地介绍组合减隔震技术的设计思路、应用方式、耗能效果.可以看出,合理地组合运用减震与隔震技术,可充分发挥减隔震装置的耗能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
结合某综合门诊楼的工程概况,确定了该建筑的隔震设计目标与基本设计参数,介绍了隔震层的设计方案,并通过模型,对隔震层进行了中震及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指出采用隔震技术可使隔震层以上的非隔震结构烈度降低1度。  相似文献   

9.
基础隔震技术是工程结构抗震救灾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对某框架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进行设计和分析,阐述了隔震的基本理论、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隔震装置;总结了基础隔震计算模型与动力分析方法,介绍了隔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与重要参数;针对三种与隔震设计相关标准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在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将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到工程实例,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处于Ⅳ类场地某多层框架结构进行抗震和隔震结构在地震时程下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采用减隔震支座对主桥进行减隔震抗震设计,并对减隔震设计方案在E2地震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减隔震方案后,主桥所有构件抗震性能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拉索支座提高了全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1.
董靖 《福建建筑》2008,(7):36-38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12章提到的隔震结构仅指基础隔震结构,针对此现状,本文对比分析了基础隔震结构体系与层间隔震结构体系的的工作原理、工程应用范围等,探讨了隔震技术至今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应用层间隔震技术改善底层框架上部砌体建筑的抗震性能,推动隔震技术的发展应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隔震技术的日益成熟,隔震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高层建筑中.本文以某新区一采用基础隔震的高层建筑为例,应用ETABS三维有限元程序建立实体模型,通过振型分析和时程分析,研究不同地震波作用下其抗震性能,并对其进行隔震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多层框架隔震结构的地震扭转反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分析了多层框架基础隔震结构单轴偏心的地震扭转反应 ,建立了地震作用下多层框架隔震结构扭转反应的运动方程 ,在隔震和非隔震情况下 ,计算了结构模型不同偏心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 ,对存在扭转变形的结构来说 ,采用基础隔震可明显减少结构的扭转反应  相似文献   

14.
近15年来统计,江苏省建成或在建的超限建筑工程,分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隔震减振工程3类,可以看出,运用抗震概念设计在工程的抗震设计、审查、科研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重要性显而易见,它既能符合现行工程设计标准、规范要求,又能促进技术发展和创新,推进、完善和补充现行规范内容。同时,针对建筑工程的"超限"部分提出的更严格的措施,促进了工程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隔震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被动减震技术,在我国工程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其中的高层隔震技术由于诸多理论研究的不完善使其推广受限。国内高层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基础采用橡胶垫隔震支座的高层结构,研究的主要方向有高层减震性能分析、等效简化模型、支座受拉原理及应对措施、高宽比限值等,并在这些方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结合新规范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分析与综述,提出了一些还处于初步阶段的问题,为高层隔震技术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平台,也对这一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隔震作为一条崭新的抗震新途径,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在事先检验隔震层构造、检验隔震效果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手段。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检验方法—推力释放法,即在隔震层上下结构间设置几组牛腿,以大吨位千斤顶将上部结构推开后释放,由此测出大位移情况下隔震结构的动态特性,同时也检验了隔震层构造。本法为隔震结构特性测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四川通济镇幼儿园基础隔震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隔震是工程结构抗震的新技术,它是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籍以阻隔地震能量的传递,减少结构的地震反应,减轻地震破坏。本文介绍了位于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区的四川通济镇幼儿园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方法,分析计算表明:基础隔震可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力,减少结构的变形。  相似文献   

18.
19.
隔震结构设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烈度地震设防地区,建筑工程中的隔震技术应用发展得很快,从业人员对这一技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本文从结构设计角度,对隔震建筑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性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对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高层建筑隔震、多塔楼建筑隔震、带地下室建筑隔震模型等技术热点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看法,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隔震技术应用于建筑结构中日趋成熟,其在振动控制效果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较传统抗震结构具有显著优势。隔震构造是影响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国内的工程应用表明隔震构造的设计与应用不被重视。全面综述了国内外隔震建筑构造的设计与应用现状,总结了目前隔震构造设计与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为隔震构造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国内现有的隔震建筑构造相关设计成果及存在问题的阐述,讨论了我国隔震构造技术研究的下一步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对隔震构造技术的完善和隔震建筑减震性能的更有效发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