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消除柱塞与泵筒的间隙漏失可大幅度提高抽油泵的容积效率,本文提出一种能消除柱塞与泵筒间隙漏失的新型抽油泵结构,并通过理论分析,对新型抽油泵主要尺寸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消除柱塞与泵筒的间隙失可大幅度提高抽油容积效率,本文提出一种能消除柱塞与泵筒间隙漏失的新型抽油泵结构,并通过理论分析,对新型抽油泵主要尺寸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现有文献中,抽油泵漏失计算研究重点集中在泵结构形变等方面,高温引起热变形后对漏失的影响研究不够充分,导致泵漏失计算误差较大。鉴于此,将抽油泵简化为双层圆筒组合空心圆柱体,在研究泵圆环模型的热变形理论基础上,引入修正的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开展泵筒、柱塞随温度改变的热变形量研究,并借助泵漏失计算研究成果,完成泵筒-柱塞间隙与高温抽油泵漏失量计算。研究出温度、沉没度以及泵挂深度与漏失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通过对沉没度、泵挂深度的选择和提高间隙配合精度来有效降低抽油泵漏失量。研究结果可为深井高温抽油泵设计、选用、加工与间隙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传统的抽油泵柱塞与泵筒间隙漏失量计算公式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抽油泵工作原理,充分考虑到泵筒内压力的变化对漏失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建立起柱塞与泵筒间隙瞬时漏失与累积漏失的仿真计算模型,经验证表明,柱塞与泵筒间隙增大会降低计算结果的差距,对抽油泵内气液压力变动及泵效示功图的仿真结果表明,笔者提出的间隙漏失量的计算方法可以提高计算漏失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抽油泵金属柱塞与泵筒间隙处泄漏问题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应用液体缝隙流动理论推导了抽油泵金属柱塞与泵筒间隙处漏失量的计算公式,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抽油泵柱塞与泵筒间隙处泄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鉴于柱塞式抽油泵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因柱塞、阀等严重磨损造成的漏失问题,以及由于油层出砂引起泵体严重损坏和卡泵等事故。在汽车气缸活塞密封结构的启发下,初步设计出靠活塞环组密封的新型活塞式抽油泵。这种泵由泵筒和活塞两部分构成,但所需配套泵筒的长度可大大缩短。活塞外表面开有活塞槽,槽内配合有弹性钢质、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的内外活塞环组。外活塞环的上端面上有4个凸起块,并采用特殊的开口结构,可在保证密封性的同时自由调节其外径。两活塞环在下冲程时提供进液通道,上冲程时起密封作用。它与传统抽油泵相比,进泵流体流动阻力小,效率高,特别适用于稠油的举升。  相似文献   

7.
准确预测抽油泵柱塞与泵筒环隙漏失量,对抽油泵间隙的选择至关重要。间隙选择过大,会使抽油泵漏失量增加,严重影响其泵效和油井产量; 间隙过小,虽然漏失减小,但加剧了柱塞与泵筒的摩擦,影响柱塞和抽油泵的使用寿命。基于国内外对抽油泵柱塞和泵筒环隙漏失方程的研究,分析了理论推导法、试验推导法、数值模拟法3种漏失模型的推导方法,阐述了抽油泵柱塞和泵筒环隙漏失量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当间隙<0.127 mm时,柱塞偏心对漏失量影响较小; 当间隙>0.127 mm时,偏心对漏失量影响较大; 剪切漏失量在总的漏失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剪切漏失与压差漏失异向时,会出现负漏失。指出了抽油泵柱塞-泵筒环隙漏失方程的发展方向:从试验角度确定剪切漏失和压差漏失的方向; 同时要对特殊抽油泵的间隙漏失模型开展研究。为更好地指导油井的生产,应结合泵效的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借助大数据处理分析,获得最佳的泵效。  相似文献   

8.
抽油泵柱塞与泵筒间隙漏失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世民  冯娜娜  张伟 《石油机械》2006,34(11):20-23
针对原抽油泵柱塞与泵筒间隙压差漏失流量计算方法的不足,依据抽油泵工作过程特点,考虑了泵筒内实际压力变化规律对柱塞与泵筒间隙漏失的影响,建立了柱塞与泵筒间隙瞬时漏失流量和累积漏失液体体积的仿真计算模型。该模型不仅适用于柱塞与泵筒正常间隙漏失的仿真计算,也适用于非正常间隙严重漏失的计算。计算实例表明,随着泵间隙加大,2种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差距增大,新模型计算结果小于原模型。根据泵筒内液体压力变化规律的仿真模型,可对泵示功图进行仿真,仿真示功图与实测示功图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郭鹏  王希友  刘兵  毛秀玲 《吐哈油气》2006,11(4):357-361
吐哈油田自进入中高含水采油期后,由于综合含水上升厦地层能量下降,油井需要通过加深泵挂挖掘井筒潜力。加之油井腐蚀及结垢趋势加重,液面下降抽油泵上下压差过大,造成柱塞与泵筒间的磨损加剧,抽油泵漏失严重,造成维护作业成本大幅度提高。通过对深井泵的理论分析,提出了泵筒镀铬,加强泵筒的表面硬度。通过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基本解决了油田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抽油泵间隙在高温下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建设 《石油机械》1991,19(5):19-20
在蒸汽吞吐和蒸汽驱的热采井中,热抽期间井下温度一般可达200℃左右,抽油泵衬套和柱塞受热体积膨胀不均,使泵间隙减小。试验测量表明,普通泵泵间隙减小0.01~0.03mm。因此,在选择抽油泵间隙时,热采井比非热采井应大0.02~0.03mm为宜。  相似文献   

11.
低波动往复泵无冲击运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光烈 《石油机械》1994,22(12):9-11,15
对于三缸低波动往复泵,理论上应使三个活塞在排出行程(吸入行程)中的速度之和为一常数,采用凸轮机构能达到这一目的。满足这一要求的活塞运动曲线有多条,本文论述了一条无冲击运动曲线;给出了活塞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及解析表达式。活塞加速度曲线为连续曲线,可避免活塞对凸轮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有杆泵动态泵充满程度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惠芬  李福军 《石油学报》1995,16(4):167-173
推导出描述多相琉体进泵运动规律的偏微分方程组,提出了用“动态”法计算泵充满程度的新方法,用数值差分法进行求解,给出了多种参数与泵充满程度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3.
钻井泵阀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钻井作业能否顺利进行。为对钻井泵阀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建立了由计算机、传感器、信号放大器、激光器、A/D接口等组成的微机测试系统。介绍了钻井泵压力、阀体位移规律及活塞死点的在线测试原理和方法;同时介绍了位移传感器的制作原理和方法,以及对测试信号进行滤波、放大的处理手法,最后给出了实测曲线。对这种测试系统稍加改造,即可用于对钻井泵进行故障珍断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风机、水泵类负荷占我国工业用电的一半,而此类负荷的耗电功率与风机、水泵的实际负荷成立方关系,因此,采用电机调速和泵站机组的合理投入方法,可为泵站节约电能,带来效益。本文根据泵的机械特性,提出泵站节能运行方案和泵速最优节能控制算法,并给出了闭环控制示意图。  相似文献   

15.
在论述泵挂处并液粘度变化和泵隙选择的基础上,提出了抽油泵泵隙选择表,并分析了井下间隙漏失量、漏失率等。实践表明,所提供的泵隙选择表对于选择泵隙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盛曾顺  李文华 《石油机械》1995,23(5):36-38,43
行业标准SY/T5059《抽油泵》中规定了整筒泵和组合泵泵隙的分挡方法,有利于大批量生产和维修。但整筒泵相邻各段泵隙范围有一小段重叠,并且与组合泵泵隙分挡的数值也略有差异,给用户选择泵隙带来困难。为了克服这种不足,依据泵隙分挡取决于柱塞选配的原则,提出了几种柱塞选配方法,以期制造厂与用户达成必要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陈茂庆 《石油机械》1996,24(9):43-47
论述了自吸离心油泵吸入条件的两个决定因素——吸入能力和吸入装置。泵的吸入能力取决于泵的汽蚀余量和最大自吸高度。吸入装置包括吸入液面至泵进口处的管路、阀件等。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给出了粘性液体的汽蚀余量和最大自吸高度的计算方法,吸入装置管路中液体运动粘度与水力坡度的关系,以及虹吸管路无气阻条件下的临界安装高度。这说明一台性能优良的泵,还需与之相匹配的吸入装置才能获得最佳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8.
李文华  盛曾顺 《石油机械》2002,30(11):19-20,51
强力珩磨工艺优于传统的加工工艺 ,工件长度 10m以上 ,往复运动速度 15~ 4 0m/min ,珩磨余量 3mm以上 ,单程珩量 0 0 0 1~ 0 0 0 4mm。采用强力珩磨工艺制造抽油泵泵筒的关键在于高品质的砂条。根据泵筒珩磨工艺特点 ,对珩磨砂条的研制、砂条的形状、排列、技术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做了简要介绍。实践证明 ,使用新研制的强力珩磨砂条加工泵筒 ,泵筒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均满足SY/T5 0 5 9《整筒抽油泵》和APISpec 11AX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多种低比转速离心泵的选型必要条件及原则,对其特点、适用工况以及Q-H,Q-η曲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低比转速离心泵的选型建议:①流量小于16 m3/h、扬程低于800 m时,旋壳泵效率有较明显的优势;流量小于6 m3/h时,应优先考虑旋壳泵.②流量小于16 m3/h、扬程高于800 m时,宜选用高速离心泵.③流量为16~40m3/h、扬程低于800 m时,三种泵均可选;扬程高于800 m时,可以选择多级离心泵和高速泵.④流量为40~60 m3/h、扬程低于800 m时,应优先选择多级泵.⑤对于多种泵型均可选的情况,可以综合考虑其一次投入费用、运行费用和检修费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总结国内外油气多相混输技术的发展,重点介绍目前国内螺旋轴流式多相泵、双螺杆式多相泵的开发研制及试验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指出和阐明其中急待或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