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原位聚合制备微胶囊的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论述了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的原理、工艺流程、并列举实例,具体说明其制备方法,讨论了影响微胶囊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的诸参数,指出用原位聚合法,微胶囊化的产品在压敏材料、热敏材料、光敏材料及热膨胀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聚电解质在压敏显色微胶囊原位聚合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用原位聚合法合成压敏显色微胶囊时,聚电解质是必不可少的。文中的聚电解质MS是由马来酸酐和苯乙烯共聚合成。它的大分子碳氢主 多羧酸和多芳基取代为特征。在胶囊化过程中,聚电解质MS通过电荷效应,使能生成胶囊壁材的三聚氰胺--甲醛预缩体聚拢在胶囊核心的表面,进行原位聚合,所生成的不溶性产物逐步固化为壁材,阐述了该聚电解质的乳化、稳定、催化和定位效应,以及不同马来酸酐-苯乙烯  相似文献   

3.
原位聚合法制备红磷微胶囊阻燃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原位聚合法制备红磷微胶囊阻燃剂的工艺及其应用于HDPE的阻燃性能。方法 测试红磷微胶囊阻燃剂的物理性能。结果与结论 红磷微胶囊阻燃剂的稳定性,吸水率,PH3发生量等物理性能比未包覆红磷有很大改善;HDPE/红磷微胶囊的材料性能优于HDPE/未包覆红磷的材料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低甲醚化蜜胺树脂为壁材,香精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香精微胶囊.通过对所制备的香精微胶囊进行显微观察、粒度分析、包裹率测试和稳定性考察,研究了工艺条件的影响,并对香精微胶囊的多层造壁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搅拌速度为600r/min,壁材预聚体滴加时间为30min,50min缓慢升温至75℃保温固化的条件下所得到的香精微胶囊包覆效果良好,产品乳液稳定;双层壁材香精微胶囊的粒径分布最窄,而三层壁材的香精微胶囊具有最高的热稳定性,包裹率可达92.26%.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原位聚合法制备红磷微胶囊阻燃剂的工艺及其应用于 HDPE的阻燃性能 .方法 测试红磷微胶囊阻燃剂的物理性能 .结果与结论 红磷微胶囊阻燃剂的稳定性、吸水率、 PH3 发生量等物理性能比未包覆红磷有很大改善 ;HDPE/红磷微胶囊的材料性能优于 HDPE/未包覆红磷的材料性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原位聚合制备功能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方法,讨论了H2O2、pH值对纳米粒径的影响,有机铝化合物的种在对载钛量的影响,以及烷基铝浓度、烷基钛浓度对聚合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环己烷对相变材料微胶囊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将不同比例的环己烷添加到囊芯正十八烷中,通过原位聚合法合成相变材料微胶囊,并采用SEM、DSC、TG等测试方法对胶囊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环己烷添加量的增加,经过热处理的微胶囊的凹陷增大,具有凹陷的胶囊数增加,微胶囊的耐热温度也相应地增加;环己烷经过热处理挥发而产生的预留空间对胶囊耐热性的提高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驱蚊胶囊,通过调节制备胶囊芯壁比、分散乳化调节剂MS用量,考察其对驱蚊胶囊平均粒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备驱蚊微胶囊、纳米胶囊。采用扫描电镜、粒径分析仪、热分析仪等分析手段对驱蚊胶囊进行表征,比较胶囊的表面特征、粒径分布特点,实验结果表明,纳米胶囊的耐热性能优于微胶囊。  相似文献   

9.
以三聚氰胺、尿素和甲醛为原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囊心为环状氯化磷腈、囊壁为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的微胶囊阻燃剂。热重分析表明:微胶囊阻燃剂的起始热分解温度由纯环状氯化磷腈的180 ℃提高到300 ℃。将微胶囊阻燃剂应用于聚丙烯中,可使材料的阻燃性达UL 94 V 0级,且PP/环状氯化磷腈微胶囊阻燃剂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特别是拉伸强度均优于PP/纯环状氯化磷腈材料。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脲醛预聚体为囊壁、E-51环氧树脂为囊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间苯二酚为固化剂,采用二步法制备EP-UF微胶囊。考察了原料物质的量比、pH值和温度对脲醛预聚体制备的影响,以及乳化剂和固化剂用量对微胶囊的影响。利用图像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同步热分析仪表征产物的形貌、化学结构和热分解过程。结果表明,尿素与甲醛物质的量之比为1∶1. 85、体系pH值为3、升温至90℃可制得微黏半透明的脲醛树脂预聚体;乳化剂用量为10g,添加固化剂且添加量为1g时,可获得平均粒径为113. 85μm的EP-UF微胶囊。EP-UF微胶囊热稳定温度为250℃,在此温度下,微胶囊可安全保存和使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以正十八烷为囊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囊壁的相变材料微胶囊,并用其时棉织物进行了整理.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对微胶囊及整理后织物的形貌、粒度进行表征,并时微胶囊及整理后织物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粒径小,粒径分布窄,具有较高的相变焓;整理后织物具有蓄热调温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用环氧树脂作为皮材制作芳香微胶囊,研究制备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重点探讨了乳化剂、搅拌速度、温度等因素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并对微胶囊在纺织品上的固着工艺条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聚氨酯芳香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纺织品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使聚氨酯预聚物和聚乙二醇在香精油-水界面发生聚合,制备了囊壁为聚氨酯,芯材为熏衣草香精油的芳香微胶囊,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微胶囊形态、粒径、释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水质量比为1∶10,以聚电解质海藻酸钠为分散剂,水相中添加丙三醇交联剂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出性能良好的聚氨酯芳香微胶囊,对纯棉织物进行整理后,在使用条件下放置半年,每克织物上仍能保留0.2 mg的香精。  相似文献   

14.
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使聚氨酯预聚物和聚乙二醇在香精油-水界面发生聚合,制备了囊壁为聚氨酯,芯材为熏衣草香精油的芳香微胶囊,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微胶囊形态、粒径、释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水质量比为1∶10,以聚电解质海藻酸钠为分散剂,水相中添加丙三醇交联剂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出性能良好的聚氨酯芳香微胶囊,对纯棉织物进行整理后,在使用条件下放置半年,每克织物上仍能保留0.2 mg的香精。  相似文献   

15.
UF/石蜡储能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石蜡为囊芯,尿素-甲醛树脂为囊壁,运用原位聚合法合成相变储能微胶囊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胶囊形成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和壁厚,用红外光谱仪表征微胶囊的化学成分,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微胶束相变储能性能.研究表明,脲醛树脂可有效包覆石蜡,形成粒径分布均匀的相变储能微胶囊,该材料具有储能效果,可用于设计储能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6.
聚氨酯芳香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界面聚合的方法,以聚氨酯为皮材料将香精包覆于其中制备了芳香微胶囊,采用显微摄影的方法来观察微胶囊的结构及分散性,采用焙烘的方法研究胶囊囊壁的密封性,文中讨论了微胶囊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渗透性指数这一概念将囊壁密封性量化。  相似文献   

17.
植物甾醇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乳化温度、乳化剂用量、助乳化剂用量、壁材和高速剪切时间对粉末稳定性的影响。采用O/W微乳液法对植物甾醇乳化,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植物甾醇微胶囊粉末。结果表明,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HLB 16)质量分数为12%、助乳化剂蔗糖质量分数为12.5%、壁材为酪蛋白酸钠,在60℃水浴中乳化,高速剪切30 min得到的植物甾醇粉末在水性材料中分散稳定、均一。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乳化温度、乳化剂用量、助乳化剂用量、壁材和高速剪切时间对粉末稳定性的影响。采用O/W微乳液法对植物甾醇乳化,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植物甾醇微胶囊粉末。结果表明,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HLB 16)质量分数为12%、助乳化剂蔗糖质量分数为12.5%、壁材为酪蛋白酸钠,在60℃水浴中乳化,高速剪切30 min得到的植物甾醇粉末在水性材料中分散稳定、均一。  相似文献   

19.
声发射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阐述声发射检测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声发射检测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概述了声发射检测技术在压力容器、转动设备、航空航天工业、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提出了我国目前声发射检测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non-asbestos composite auto brake pads that are composed of matrix resin, reinforced material and fillers, a novel method with new technology of self-heal microcapsules was proposed. Nano reinforced fillers’ effects were also considered in the experiment project. Five recipe designs for new composite auto brake pads were carried out and corresponding samples were prepared as well.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wearing properties at certain temperature, impact intensity and hardness were comparatively studied. Investigations indicate that properties of such composite auto brake pads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s while microcapsule’s weight content varies from 5.5wt%–1.09wt% of matrix resin and microcapsule’s location varies in the pads. Nano reinforced fillers have the effects of increasing composites’ impact intensity and hardness. Application of self-healing microcapsules in auto brake pads is feasible. Funded by the Beijing Talent and Innovation Project (No. 2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