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华东  孙平  何志军 《建筑结构》2019,49(21):5-10,113
腾讯滨海大厦为连体巨型结构,3道连接体与两栋塔楼形成整体刚度,以抵御侧向荷载。楼板是连接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荷载组合作用下,楼板出现裂缝,将出现刚度退化,进而导致连接体出现内力重分布。以中区和高区连接体为研究对象,分析楼板刚度退化所带来的结构整体性能变化和连接体构件的内力重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连接体楼板刚度退化对结构整体性能影响较小,但在连接体内会出现明显的内力重分布,内力重分布具有显著的特征,连体结构的不同楼层其内力重分布程度不一样,不同类型和不同部位构件内力重分布程度也不一样,在连体子结构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徐变贯穿于结构全生命周期,对结构竖向构件产生变形差异,在超高层中引起的次内力效应与荷载效应相当。采用修正后的B3模型对腾讯滨海大厦的竖向构件进行楼层施工前、楼层施工后、连接体提升后、正常使用阶段的收缩徐变分析,获得各构件的变形幅值。对高区连接体桁架层竖向构件的变形差异引起的次内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构件收缩徐变变形量与荷载作用下弹性变形量相当;徐变变形差异对连接体桁架斜腹杆影响大,产生的效应大于荷载作用,需要准确设定延迟斜腹杆的连接时间。  相似文献   

3.
腾讯滨海大厦通过桁架实现了大跨度多道连接体。与此同时,桁架在汇交节点上连接的杆件数目较多,节点受力及构造非常复杂,初步设计阶段,汇交节点采用铸钢节点。后对铸钢节点进行了优化,采用钢骨混凝土柱过渡至钢管混凝土柱的汇交过渡节点。通过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汇交过渡节点可以良好实现钢板、钢筋、混凝土的连续性,受力传递可靠。和铸钢节点相比,汇交过渡节点还能极大地减轻节点重量,降低制作、安装成本,缩短工期。此外,采用ABAQUS及ANSYS软件对汇交过渡节点进行有限元受力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节点设计能满足既定性能目标及"强节点、弱构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腾讯滨海大厦地上部分由两栋塔楼组成,每栋塔楼的平面扁长,分别布置在3~6层、21~26层、34~38层的连接体如同三道大梁将两栋塔楼连接在一起,很自然地形成一个整体,互为支撑。首先对连体建筑和连廊建筑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提出了连体建筑的概念,然后分析并阐述了其连体结构的特征,对其成本和经济数据进行了统计。结合腾讯滨海大厦的设计和施工实践,在提升施工、裂缝控制、振动控制、节点设计、冗余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未来连体结构设计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郑泳 《建筑与文化》2021,(2):131-133
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往往片面地追求地标性或是独特性,而不关注建筑设计整个系统的适宜和完善.文章以成都腾讯大厦的设计思考为例,论证了设计并非都必须将自我呈现作为前提.以适宜为前提,对环境与需求作精细化解读,也是建筑和城市及使用者对话的合适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城市公园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以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为例,运用空间句法、行为注记法和核密度估算法,分析公园内不同属性游人的空间集聚特征,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策略,提高公园景观质量和节点利用率,为激活公园活力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青年和婴幼儿、少儿的空间分布一致,青少年、中老年的空间集聚特征差异显著;不同活动类型受自然环境、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及空间围合度的影响,其空间分布不尽相同;不同性别群体的空间集聚特征展现出差异性。建议加强公园空间整体连接,通过美化园路沿线景观引导游人游览公园;针对不同使用者需求,增加休憩节点或不同类型的服务设施,创造停留空间,但要避免形成过于围合的空间,同时强化节点的交通疏导。  相似文献   

7.
金珊  何劲  陶伊奇 《建筑技艺》2021,27(3):107-109
选取深圳某高校架空开放式餐厅为研究对象,从使用者行为视角对其在非就餐时段的公共空间功能进行使用后评价.运用行为注记法?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分析使用者的行为特点和空间感知,探寻使用者行为与空间要素的关联性,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高校架空空间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8.
厦门市从2015年开始持续推进海绵试点城市建设,结合近几年厦门市海绵城市方案设计联合技术指导工作,以及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事中事后的巡查和验收,对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在指标确定、方案设计和景观衔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主要从目标指标、汇水分区划分、海绵设施布局、调蓄容积计算,以及溢流雨水口、透水层、碎石层设计等方面进行优化,可为沿海城市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
陈万欣 《居业》2021,(1):19-20
滨海景观是外来游客目之所及对所在滨海城市的海乡景观资源的第一味蕾,是具备多层次、多通道的景观海绵系统,具备公共性、可识别性和衍生性等特征.以沿海水敏性区域为载体,厘清低影响开发在园林景观工程不同环节的运移特点,分别从抗盐碱、抗风、耐荫等角度对景观设计进行阐述、论证,总结海绵城市建设中景观的优选方案,延续区域性文化脉络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实际项目的问题出发,通过爱莎国际学校的设计实践,研究与探索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下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思路,总结在城市高密度要求下的校园设计,整体归纳校园竖向的活动场所与教学空间的模式与设计要点。本项目尝试在山地背景下,充分利用山地空间环境特征,追求校园集约化的山地建筑设计思路,强调土地利益高效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山地环境下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流畅的校园整体空间,并创造出轻盈、通透、高效的国际学校新形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城市公园在满足城市居民户外休闲游憩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植物景观空间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以深圳湾滨海公园为例,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和使用者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与使用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使用者的植物景观空间行为偏好,为建设适宜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求的高质量城市公园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7,(9)
本文结合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以济南市文化东路街道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街头访谈、观察、行为地图获得公众对文化东路的使用评价,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打造亲切宜人的文化东路街道公共空间途径。  相似文献   

13.
滨海城市作为海洋经济发展与内外联动交流的物质载体,城市拓展受到海岸线、腹地地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城市空间沿海岸线延伸,呈现带形、湾形等空间形态特征,与内陆城市存在显著差异。文章基于分形理论,对滨海城市与内陆平原城市的外部空间形态与内部主要功能用地布局进行横向对比,揭示内陆平原城市与滨海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分形差异,并归纳解析其空间形态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滨海城市的城市形态优化和空间布局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建筑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复合,导致所涉及的空间领域越来越向城市的尺度靠拢.城市综合体就是对此类建筑的一种描述.在设计中,建筑周边环境甚至内部空间的设计都应当站在城市的角度去思考,与城市公共空间发生着渗透.文章借作者的课程设计城市综合体设计思考来尝试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综合体的耦合关系,以期对未来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关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空间资源化视角,对乡村规划设计提出新的建设思路,在确立乡村空间资源化的对象、目标和基本原则基础上,通过项目实例及规划思路的比较来阐释乡村空间资源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车辆基地综合体作为城市综合体的特殊形式,在提升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效益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并随着我国站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迎来巨大建设前景。该文以城市多维基面复合为主要视角,首先分析了车辆基地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交通系统的相互交叠、相互影响下,产生了"协同作用";其次将车辆基地综合体从三维、四维时空上进行拓展和功能组合,建立空间组合模式;最后以深圳前海湾地铁车辆基地一体化开发项目为例,提出多层次城市基面的协同设计策略。旨在结合不同城市基面引入公共活动,打造具有活力的综合体组织结构,为我国车辆基地综合体一体化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选取机构型养老建筑内的老年人个体私密空间设计作为研究核心,运用环境行为学的实证调查方法,从老年人对空间环境私密性的心理需求、认知控制,以及个体私密空间特征等层面展开实地调研,进而探讨并提出有效满足空间环境私密性心理需求的老年人个体私密空间营造设计要点,为我国机构型养老建筑设计与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化背景下,针对医院数字与物质空间并存互构的特点,采用流空间理论视角,以信息流、人流和物流为要素,建立医院流空间的构成与转型分析框架,并阐释了其信息化转型机制:在社会经济效益的支配下,医院流要素发生数字迁移,产生数字投影空间,并引发功能网络转型,从而在流空间逻辑下改变空间节点分布状态,使医院空间呈现出“多义化节点空间”和“分布式形态结构”等典型形态,具有去中心、碎片化和不稳定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优化功能空间组织、调整空间面积配置和保留适当的灵活性3个方面探讨了建筑设计应对思路,指出“划分并组织局部中心”将成为新的重要问题,其关键在于合理决策空间节点的分解、分散与重组、重聚,可借助中心性等网络分析来应对。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已从增量时代转向步入存量更新时代。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快速发展的载体,其在城市中占据着大量的灰色地带而长期处于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状态,对桥下空间的集约利用与品质提升,是城市更新板块中重要单元。提出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应从系统决策视角出发,从目标设定、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分析,到提出针对性策略,进而形成空间构想并塑造景观场景。通过对实践案例合肥市文忠路桥下空间利用设计项目的深入剖析,阐述如何将割裂的城市灰空间逐步转化为桥下绿链公园,旨在为同类型的桥下空间更新提供思路与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市民空间为切入点,引入城市微空间的概念,并从马斯洛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为营造良好的城市微空间环境提出城市设计视角下的思路和理念,以期广大专家学者重视市民空间的设计和使用,强化城市文化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