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践性强,在教学全过程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课程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建筑设计与原理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作用,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30)
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就业竞争力。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分析了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和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相融合的实现路径,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实现"助困"和"扶志"、"助就"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论建筑施工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赢利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无疑是提高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的"牛鼻子";通过其中全员参与、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则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4.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使命。在高校“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机制顶层设计缺位、协同育人主体孤立脱节、协同育人平台联动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顶层设计落实育人责任、整合社会资源、引入科学的评价机制等途径,打造多层次的育人体系,优化“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通力协作。在教育理念、平台、制度、资源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三全育人”,形成联动育人、精准育人、阵地育人、社会实践育人合力系统与良好的教育机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为培养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5)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政德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实践。文章主要从"三全育人"理念的概念入手,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是高校组织实验教学、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的重要阵地。重庆大学以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教室、宿舍、实验室、食堂、场馆、图书馆六大育人阵地。在实验室实践育人方面,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实验室实践育人工作体系,拓展了育人空间,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实验室格局,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董楠楠  胡倩倩  吴静 《风景园林》2019,26(S2):84-88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也为新时代的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提供了参考。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构建全方位的教学体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立体园林技术创新方向为主线,通过建成案例的分享、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设计分析的数字化应用,尝试依托建成环境技术中心的相关实验室资源和教学基地,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实现以“两库两课”支持多个教学模块下的技术循证目标,实现面向技术创新需求的风景园林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4)
<正>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万盛小学(以下简称"万盛小学")创建于1907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它环境优美、绿意盎然,是孩子们热爱的"家园";它朝气蓬勃、宜教宜学,是师生上进的"学园";它和睦如春、其乐融融,是孩子们生活的"乐园"。近年来,学校融汇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精心构建,发挥全体师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意识,通过"环境优美、行为规范、活动丰富"创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营造"绿色校园",打造"绿色教育",凸显"孕育绿色生命,奠基幸  相似文献   

9.
我厂自1979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始为质量教育和QC 小组活动,进而按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全过程和全企业的“三全”宗旨,全方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突出一个“全”字,坚持十年不懈,不断提高产品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成本、工期"三大目标的相互关系,在施工中严格掌握、控制,是施工企业能够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秉承"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低成本运营,高品质管理"的战略部署,以"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和全方位成本管控"为重点,立足项目实际,结合住宅类项目特点,探讨项目部低成本运营在住宅类项目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岩土工程卓越科技人才的培养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创新型、科研型、学术型需求。与现有教学模式不同,文章提出的科研支架式教学模式首次在"能力域"下进行思考,面向能力素质而非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其提出研究生整体培养过程是能力体系的构建过程,即"科研能力支架"的建设过程。研究生培养方案前端的课程教学作为科研能力体系建设的起始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鲜明的科研属性。课程教学注重学科内容的跨界交叉,以专题形式展开,形成学一个专题即开展一项研究的教学新格局,将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提至培养起点,并贯通培养始终。文章讨论了该模式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该模式的设计思想,研究了该模式的基本流程和能力架构,探索了该模式的实施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打开了"学""研"并轨的教学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针对行业特色型"双一流"建设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作为国内最早创办地下工程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在经由《华盛顿协议》开启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西南交通大学在实践中深度思考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以成果为导向,在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及双一流建设的内外需求下明确并细化人才培养目标,量化毕业要求并以此架构培养目标的实现矩阵;确立课程体系总框架,在兼顾标准、特色以及能力结构映射下,通过毕业要求对应指标点确定课程模块和实现矩阵;通过专业课程优化拓展、整合多元化课程,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核心、扩展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背景下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新方向和新要求。针对传统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以交通土建创新人才培养为研究背景,革新创新能力评价方法,从"全过程、多主体、多维度"三方面出发,凸显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多维度优化创新实践活动,兼顾师生共同发展,固守培养质量标准,构建了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全过程的多主体多维度效能评价机制。通过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有效实现方式,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塑造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通识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情操、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理工科院校在推进通识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管理体制、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通识与专业教育矛盾、教学方法等方面。通识教育重"育"而非"教",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通识课地铁文化漫谈为例,探索了理工科院校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以"研、论、践、训、核"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达到通识育人目的。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应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以学生为中心"通专融合的通识课程体系,将育人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同时,通识课程建设需借助"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管理,实现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土木工程教育的必然目标。针对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薄弱的现状,按照土建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职业伦理、道德要求,本文深入挖掘了土木工程专业思政元素,明晰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思政培养目标;构建了“立体化、分层次、全过程”土木工程专业思政教学体系,从而使土木工程专业思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新颖多样、有趣灵活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弥补了现有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单一化的不足;并以国家在线课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为例,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等3个维度,对思政元素融入此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路径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从而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用人的全面发展、协同发展理论,按照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要求,基于“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谁保障”等突出问题,在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构建“课证岗进阶式”模块化课程融合机制、“科研反哺教学”的师资发展机制、“智能+”育训结合的教学改革机制和“政产教研用”五维协同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实现了育人理念、育人机制、育人平台和育人内容创新。  相似文献   

17.
针对如何提高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提高课程教学难度、挑战度及综合性的问题,探讨了在应用型高校的专业教育中实施以执业资格教育为导向、注重执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以"公共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技能、实际工作能力、职业道德与执业素质"的执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为主线,构建注重本科教育基础性的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准入要求的综合实训教育平台、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的实践教育平台、职业道德与执业素质要求的执业素质教育平台的"一主线四平台"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重构使课程设置的线条更为清晰,每一个平台所承担的培养任务和目标更为明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综合设计实训项目的教学改革使知识更系统、更综合,难度和挑战度也有所提高,教学过程模拟工程建设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工程教育认证作为我国教学评估中的重要环节,在保证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加快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合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面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构建了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目标达成为主线,以工程文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的"113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对培养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工科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规模大、作用突出,但也面临着发展遇到瓶颈、急需转型升级的问题。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工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工科教育提供了改革、创新与升级的历史机遇,工科教育要重新审视自己,以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迎接挑战、做出变革、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论高等建筑教育与创造性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建筑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级建筑人才的专业教育,显然,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价值目标之一。目前,在高等建筑教育的宏观和微观层面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创造性人才培养尚存在理论和实践性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