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物馆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近十年来,我国在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博物馆设计建造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国内快速建设的理论需求。博物馆外部空间作为连接城市交通空间和博物馆建筑的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时也应当受到关注。本文使用空间句法对广场型的博物馆外部空间进行研究,试图探究我国博物馆建筑外部空间的空间组构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迅速崛起,办公区已成为城市人居活动的"第二场所",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公区的景观环境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办公区公共空间环境如不能适应当下城市发展的需求,将会使得城市的环境与社会的整体发展不相匹配,城市居民生活单调,缺乏生气,生活的有机性被破坏。所以,对于城市办公区外部公共空间的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就显得具有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研究如何强化博物馆在文化艺术、城市生活等领域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中的作用,如何使其成为城市公众智识教育的特色空间。并结合国内外博物馆相关实例解析,针对目前我国各类博物馆展示中互动设施的设计误区,受众与展品之间缺乏特色、高关联度的体验设计等问题,主张提升体验设计的创新模式,处理好博物馆空间与展品、展品与受众的互动关系;提炼博物馆体验设计的过程性和完整性,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为参观者提供智识教育的公共课堂。  相似文献   

4.
当代综合类博物馆是展示城市或地方的自然、历史、艺术藏品的复合平台,找寻多维度、多领域因子的平衡点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课题。结合平湖博物馆新馆设计分析,阐述了建筑空间形式和地域文化隐喻、宏观城市设计和微观流线组织、外部建筑造型和内部功能布局三方面关系之间的平衡,讨论了平衡设计策略在综合类博物馆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型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尤其是生活性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也是儿童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以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两条生活性街道为例,分别从街道周边环境、街道自身物质空间及儿童行为活动需求3个方面探索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结合多源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层级归类并构建生活性街道品质影响因子量表,通过儿童友好型生活性街道品质评价模型,试图识别影响其品质的关键要素。基于评价的结果,提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优化设计思考,以期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街道空间品质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艾绍琰  丁素红 《住区》2022,(3):24-33
针对城市快速发展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致使的历史文化村镇原有空间结构瓦解,场所记忆丢失,日常交往场所衰败等问题,本文在“文化记忆”的视角下,以历史文化村镇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建构出历史文化村镇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框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研和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唐家湾古镇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以及构建当地人身份认同的文化记忆;梳理出唐家湾古镇公共空间的现状与困境,进而总结出空间的物质特征与文化记忆符号表达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推导出历史文化村镇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提出空间结构的完善,生活图景的重构,空间秩序的动态发展三个方面的历史文化村镇公共空间营造策略,以延续和发扬当地独特文化记忆,激发历史文化村镇活力以及完善物质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一个舒适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既要满足该空间使用者的行为要求,又要提供满足行为要求所需要的热舒适性"微气候"环境。通过调研分析,提出舒适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首先研究使用者行为习惯,然后分别基于使用者的行为和"微气候"环境,提出舒适性环境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刘琳君 《华中建筑》2022,40(2):6-11
日本博物馆公共空间是日本贯彻终身教育制度的重要场所,也是"以人为中心"日常公共文化参与的重要平台.从类型学的角度,以图底关系分析为方法,对当代日本博物馆公共空间形态建构模式进行归纳,并结合数据统计对公共空间的设计特征进行总结,旨在提供一种"动态的"、可灵活应用的模式概念,对正在转型的中国博物馆提供建筑设计策略上的参考和...  相似文献   

9.
姜川 《建筑与文化》2014,(9):111-113
大型文化设施的引入对旧城区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欧洲与地中海文明博物馆为典型案例,提出利用大型文化建筑设施复兴旧城的方法和策略,即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对特色文化符号进行整合与提炼,融入建筑与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形成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参与性的开放化的环境,激发场所活力。  相似文献   

10.
正蓝天组通过阿克伦艺术博物馆展现了一种新的博物馆设计理念,即"未来博物馆"。博物馆的传统功能和城市空间共同形成了一座新型的文化中心,向参观者提供数字,模拟信息和体验。博物馆由三个部分组成:水晶体、美术馆和云顶。水晶体作为博物馆的主入口,可作为一个指示方位的场所,并与新旧建筑物的公共功能区相连。它是一个大型、灵活的空间,可用于举办宴会、艺术节,或供外部机构和企业举办各种活动。美术馆内部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柱体较少,因此可以非常灵活地适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科技展示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承担着文化科技宣传教育的责任,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发展形象。在现代博物馆的设计中,可积极对接现代化科学技术,从展示内容以及展示空间设计优化等方面入手,加强展示空间管理,拉近展示内容与参观者的距离,以沉浸式、趣味性的展示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充分发挥其科技文化宣传职能。本文对现代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功能诉求以及设计原则进行介绍,并结合功能要求与设计原则提出设计新元素以及创新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建筑》2016,(1)
如何在网络化、高速化的当代城市建构以人为核心、具有活力的现代公共生活空间是我国目前城市设计面临的挑战。首先深入解析了城市活力的概念,以及城市活力营造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向度。在此基础上针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各维度,归纳并阐述了城市综合体、步行区、城市中庭、新与旧的结合、激发活动与事件的广场、组织城市生活的街区、城市中介空间、全时性城市等八种当代城市活力营造的具体策略。同时根据当代中国城市活力营造研究的现状,特别提出了应该重点关注活力的异质性、地方性、可塑性、全程性四个特性。由此形成了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活力从概念到具体策略到当前关注点的若干独立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公共空间是城市新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社会场所。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问题不仅体现着城市新区的城市面貌,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本文从公共空间的美学特征出发,指出城市新区公共空间在形态、环境、意象等方面和谐统一的营建原则与策略,从而提升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满足人们对城市美、生活美、社会美、文化美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上海南京东路世纪广场设计项目旨在营建具有吸引力和生机的城市市民文化空间,为市民及游客提供高品质的具有亲和力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为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供富有活力的场所。通过对该建成项目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以及特色塑造等创新点的回顾,对城市公共空间市民性作一次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织补的城市设计理念,从场地环境资源、空间体系整合和关键节点设计三个层面,对杭州市钱江世纪城奥博中心片区展开城市设计研究。通过拓展城市空间主轴、组织城市水绿网络、建构站区步行网络、优化街区空间形态与打造社区生活主街等设计策略,修复新城区的空间结构,并对重点区域的步行活动联系重新梳理与整合,营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16.
商业步行街是人们消费购物和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许多商业步行街的外部公共空间只是作为商业空间的衍生,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因此,人们对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消失,城市活力变弱.文章以常熟方塔东街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法,对该步行街外部空间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为提升方塔东街外部空间活力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7.
集镇公共空间是承载镇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核心空间,也是展现新时代乡镇风貌与共同富裕成果的重要窗口。现从场景营造视角出发,在场地、场所与场景三个维度参照下探索乡镇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场地价值发掘、人本场所建构、场景活力塑造策略。并结合新昌县儒岙镇共富风貌驿设计,系统阐明了更具特色、更有温度的集镇公共空间更新路径,可为当代集镇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市井生活与公共形象的重要组成与场所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设,在展现城市环境发展理念、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精神享受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城市绿地更新要满足当下城市发展与市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成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共享场所空间。意图通过城市绿地更新中场所精神的思考,通过构建空间场所的“可达性、自然性、文化性、艺术性、融界性”五性所组成的设计网络体系,赋予城市绿地基于场所出发的内涵与精神,以营造“花园式”场所精神的带入,带动城市绿地效应的多样拓展。结合上海北外滩滨江绿地更新实际案例分析,从人、自然、花园、场地、生活、文化、行为、艺术等场景要素方面探索,在知行合一中进行实践总结,为当前城市绿地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共空间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城市中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自然或人为的外部空间。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强,通过城市设计的6个维度,探讨公共空间的定义、历史、演变、发展和设计运用的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1,(2)
<正>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设计的嘉善图书馆与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即希望作为一个文化综合体,可以成为当地市民日常访问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极大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力。在自身用地比较紧张的条件下,项目设计以中央虚的开放空间为核,汇聚三个建筑体量,围合出人流集会场所,并成为图书馆、博物馆各自门厅的室外延续。它不仅是连接两馆的交通空间和到访者休憩的广场空间,也可作为室外展示,假日书市等更丰富的市民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