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城市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一直是工业遗产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尤其是在城镇化模式从"增量发展"至"存量发展"的背景下。文章以泉州工艺美术工业公司的改造再利用实践为例,通过对其改造背景、理念和策略等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了基于闽南地域特色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新思路。文章从闽南独特的工业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三个方面入手,总结了改造过程中的得失经验,以期为当下工业遗产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要在存量建筑适应性改造实践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该文以历史文化名城中非核心保护范围内的非保护性存量建筑群(“双非”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适应性再利用理论和实践,调查“双非”建筑在名城保护背景下的发展和更新现状。针对其多元适应性特征,重点分析了苏州地区的典型案例。研究梳理了增建扩建、整体拆改、功能重置、结构修缮、装修翻新等五类再利用模式,提出具体的多元适应性改造目标、原则和策略,为今后“双非”建筑的活化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西欧产业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卓  张炳秀 《工业建筑》2008,38(1):50-53
在回顾产业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产业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产生动因和重要意义进行阐述,总结出产业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温特图尔、维也纳等西欧城市产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和适应性再利用案例的分析,对近年来西欧国家产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更新改造的特点、趋势和经验进行探讨,分析比较中国与西欧国家在该设计领域存在的差距,从而学习吸取西欧国家先进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乔景顺  刘华伟 《安徽建筑》2012,19(6):21-23,41
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提出对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想,并从旧工业建筑自身特征,以及城市更新、生态节能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进行适应性再利用的根本原因和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功能置换"、"新旧建筑融合"、"内部空间整合"和"低能耗改造"等适应性再利用的设计研究,以期对旧工业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是我国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规划与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上海"现厂"改造设计过程的梳理,分析设计师如何从城市设计的角度针对改造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对工业建筑再利用设计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此类工业建筑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区别于处在城市内部的大多数旧产业建筑功能和权属完全转换的状况,处于运转厂区内的"失能厂房"改造和空间再利用,需要综合权衡厂区功能更新、旧工业建筑保护等多重因素。以济南重工车间组改造设计为例,阐述如何依据工业建筑空间环境特点,结合厂区生产的新需求,以点带面,通过设计手段由外而内的优化厂区整体功能、空间及环境系统。最终,阐述了场域更新、空间重组、功能植入、结构并置、流线重构的"适应性改造"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同类型工业失能厂房建筑的改造更新设计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适应性再利用"是工业遗产建筑在当今时代较适宜的存续方式,它是指在保留建筑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加入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文章以滑县西纸厂再生改造项目一期为契机,探讨了把餐饮类作为置换后功能的旧工业厂房内部空间重塑的方式和策略,为此类型旧工业厂房的改造和再利用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历史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是延续其物质生命的重要方式,在其再利用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到空间的适应性匹配问题.本文以金城银行建筑群改造为武汉美术馆的过程为例,分析总结历史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中增加中庭、竖向减层、新旧融合等多种空间匹配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历史建筑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见证,其适应性再利用被建筑学术界普遍关注并实践。论文分析与总结当下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设计原则,并以湖南省武冈市历史街区中项家院子适应性再利用为民宿的项目为例,从历史文化调研方法、功能布局优化、空间形态复原、分级技术措施和环境有机更新5个方面剖析其系统性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居住类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较低的能耗获得良好的室内热舒适环境是建筑设计的目的之一。本文结合武汉建设大厦综合改造的设计实践,根据武汉市气候特征,提出基于建筑气候适应性的被动式设计策略,进而利用CFD、PKPM模拟等方法评定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的效果,探索一套基于计算机分析模拟技术的实践性较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及结合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为建筑师在今后方案设计阶段提供一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1.
工业建筑遗产由于具备人类历史的物质承载性和城市发展的见证作用,已成为当今城市存量更新阶段中的重点改造对象,如何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延续城市文脉,推动城市发展,已成为我国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事业中的重要课题.文章从"保护性改造再利用"的观点出发,总结了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不同价值认知,探讨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策略,为其他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胡佳敏  王群 《城市建筑》2023,(16):172-174
在传统民居活化的再利用过程中,往往联结着建筑所处地区的人文历史、场地情感和文化价值。文章从适应性理念出发,对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再利用改造设计进行研究,分别从传统历史文化适应、地域环境适应、新空间功能主体需求适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当遵循适应性理念对民居再利用设计进行指导时,对有效空间的重组和再造、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场所精神的延续等方面设计策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存量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越来越多,笔者结合近几年参与设计的改造项目,对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手法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绿色"发展理念和"碳中和"的设计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我国大学校园的建筑存量大,大学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节能减排意义和生态文明教育推广作用。针对夏热冬暖地区的地域和气候特点,结合实际的高校建筑绿色改造项目,从遮阳隔热、通风、水循环、复合绿化与资源利用等方面建构系统性的高校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计策略,为解决大学校园建筑的能耗问题和提升校园建筑的环境性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量旧工业建筑纷纷退出历史舞台,面临着被拆除的情况,其中不乏一些承载城市历史记忆并具有极高保留价值的工业遗产建筑,对此国内也兴起一股对工业遗产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热潮。基于遗产建筑所具备的多重价值,提出适用于工业遗产建筑的适应性节能改造策略,并对"适应性"进行解读,梳理了适应性节能改造技术,并通过实际案例加以论述,以期为我国工业遗产建筑的节能改造再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磊 《福建建筑》2022,(2):80-83
随着中国特别是东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逐渐趋缓,城市内部存量空间的再开发越来越被重视,建筑设计市场同样由增量向存量改造转型。龙海食品博览园工程即是典型的城市旧厂房改扩建项目,分析厂房改造过程中主要面对的矛盾与难点,提出因形就势、尊重传统和重构空间的设计原则。从对接城市功能定位、场所空间重塑、公共流线设计、内部空间改造、建筑表皮更新、消防系统和结构改造等方面整理设计理论和方法、总结实际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在过去30年里,中国城镇化加速使得建筑总量快速增长。目前,中国既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已超过500亿m~2,其中绿色建筑面积仅有1.627亿m~2;而绝大部分的非绿色"存量"建筑,都存在资源消耗水平偏高、环境影响偏大、工作生活环境亟需改善、使用功能有待提升等问题~([1])。为了借鉴世界范围既有建筑的建筑绿色改造经验及理论成果,2014年11月重庆大学"国家级低碳绿色建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邀请来自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德国和香港地区的近20余位绿色建筑领域世界知名专家以及部分国内专家来渝参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国际研讨会",认为现今研究建筑绿色改造的发展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必须以创新的思路从目标、技术、机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推动发展,并描绘出改造的具体蓝图。本文在中国现有研究和研讨会国际专家们的思考与专项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化改造发展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存量商业资产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存量商业改造的设计要点,从项目选址、外部交通整合、动线规划、空间改造、后勤附属功能空间优化到业态整合,从运营视角多维度探讨改造设计要点。最后通过葫芦岛龙港商业建筑改造案例,分析其物业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改造策略,为存量改造提供一般性方法,以对此类改造项目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莺 《建筑与文化》2020,(6):114-115
文章通过上海先进激光应用科创中心改造项目设计案例,从艺术改造和技术改造两方面探寻了比较典型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工业厂房的适应性改造再利用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16,(10)
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存量巨大,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后,大多面临着改造再利用的迫切需求,而寒地既有公共建筑由于受到气候、技术的影响,出现了大量不恰当的改造现象。基于此,文章从历史文化与建筑、气候与建筑层面解析了寒地既有公共建筑的特质,并结合哈尔滨的建筑改造情况,从区域划分控制建筑风格、街区形态限定建筑体量、地域特色制约建筑表达三个层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公共建筑形态改造设计策略,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推进寒地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