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建筑文化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先进特色和因糽,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融合以及发展史,阐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以及中西方建筑文化融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力量——中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对比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力量导致中西方城市的巨大差异,它包括政治、宗教和精神的力量,它们共同诱发了中西方城市之间的差异.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构成要素,同样受到了这种文化力的冲击,从而产生了西方古代城市以广场为核心与中国古代城市以街市为载体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5)
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本文尝试从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近代的相遇,使中国民族建筑产生了相应的变革,出现了许多新型作品,与此同时产生的对建筑“民族性”问题的探索延续至今。中国民族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初始冲突中产生的变化、发展隐含着方向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的延续性,而建筑形式的变化实质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与世界交往的不断深入,东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渐渐地交融在一起.人们被西方精美的园林和古建筑所吸引.同时如何发展我国传统园林文化,便成为园林设计工作者思索的问题.借鉴西方园林并学习如何把国外先进知识融合到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中,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中国园林景观与西方园林融合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现代①建筑发展起步较晚, 在西方建筑文化影响下,中国在构建自己的 建筑发展之路中经历了很多坎坷和曲折。同 属东亚文化圈并遭到殖民入侵的日本,在建 筑发展历程上经历了从明治时期的全盘西 化到二战时期为维护民族自尊与西方强势 文化抗争的建筑探索,再到今天兼顾高技术 含量和日本文化内涵的现代建筑,日本逐步 走上了具有民族性、科技性和创新性的建筑 之路,大师辈出,成为引领世界建筑潮流的 领跑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国经历了 相似的全盘西化、对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以 及地域建筑思潮的萌发等阶段。通过对照中 日两国建筑发展历程和面对西方强势文化 冲击所做出的对自身文化回归的相似轨迹, 以期为中国建筑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庄旭 《广东建材》2008,(3):116-120
岭南建筑文化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建筑文化,受到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而影响的程度在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各个时期不断深化。本文介绍和讨论了在西方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文化并存的萌芽时期,在把西方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形成新的岭南建筑风格的融合发展的兴盛时期和在建国以后至今融合了西方先进建筑文化使岭南建筑成为更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岭南建筑的系统成形及鼎盛时期岭南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探讨了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影响,充分肯定了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2):93-94
因为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经过发展中西方民族各自呈现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思维、历史文脉、性格气质和审美情趣等,这些诸多的因素深刻的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本文总结和对比了中西建筑在材料与结构、建筑组群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赵辰 《时代建筑》2021,(3):16-19
关于中国建筑的思想与观念之讨论,在中国建筑学术界的历史并不算长.以作者自身的经历可相对完整地回顾这个领域学术研讨的过程.文章涉及对中国建筑自身的理论问题探讨,以及对中西方文化比较为前提的建筑理论发展历史回溯与批评,从而对建筑的观念与思想问题有了深刻的认知,乃至面对世界的当今中国建筑需要探讨重新定义的建筑观念:符合中国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福州金辉.莱茵城二期建筑设计的回顾,从艺术与实用,传统与现代上进行分析。并根据现代居住模式和居民的审美观念反馈到居住建筑的设计中,在现代技术为主导的建筑设计中寻找西方美学符号,探讨了如何在中国现代居住建筑中通过现代的技术水平实现西方的传统美学特征,并综合分析了支持西方美学形态得以实现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赵彬  武艳红 《山西建筑》2008,34(18):7-8
通过对西方教会在武汉办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西方教会学校对武汉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及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特点,以揭示中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为面 ,以西方建筑的时间发展为线 ,以西方建筑各时期的代表建筑为点 ,分析论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风格演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3.
王鲁民 《建造师》2009,(3):38-45
中国近代史上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基于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以中国传统建筑为本体的吸纳西方建筑技术、纹样和造型特征的途径;一种是基于西方建筑观念,以西方建筑为本体的吸纳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特征和装饰纹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慧 《城市建筑》2014,(18):255-255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形成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建筑文化,建筑文化表现出了多元性与时空性的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天心阁与圣彼得教堂建筑来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之秩序与西方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15.
通过描写褶子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起源与发展和在西方当代建筑上的展现,揭示了褶子理论如何在当代这个复杂多元的社会下,在差异性、社会化、新的建筑功能生产、新的空间认识等方面为西方当代建筑做出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传统建筑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纵观中西方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建筑与装饰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建筑装饰艺术是建筑文化的体现,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全球一体化的信息交流,文化交流正在加速。随之而来,在建筑设计领域也掀起了欧陆风,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也盛行起来,西方传统建筑装饰上的柱式、山花、涡卷、铁花栏杆、花坛、线脚等等随处可见。我们既不一概反对在中国建筑领域采用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生搬硬套。本文通过中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比较,想对这个问题有个正确看法。  相似文献   

17.
谢殷睿  宋科 《建筑师》2021,(5):15-25
《弗莱彻建筑史》是西方建筑史学界的经典著作,自1896年问世以来,至今已历经20次版本更迭.作为一部全球建筑史,《弗莱彻建筑史》关于中国建筑的相关论述代表了同时期西方建筑学界在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平,并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版本更迭中不断更新,折射出西方建筑学界在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持续深入.本文以《弗莱彻建筑史》版本更迭中有关中国建筑论述的发展过程为线索,提取四个代表性版本,即1901版、1921版、1987版和2019版,分析各版本的时代背景、论述方式以及与同时期世界范围内中国建筑史研究成果的关联,旨在从一个侧面回顾20世纪以来西方建筑学界对中国建筑史的认知演进脉络,并反思世界建筑史学思潮的内在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8.
周琦 《建筑与文化》2013,(11):14-15
百年建筑的西学东渐 西方建筑师在中国的活动,几乎是伴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而一步步深入的。在西学东渐之风盛行的世纪初,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不仅带给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以改头换面的革新,同时给西方文化在建筑等间接经济层面以强有力的动力,去影响改变其他文化,尤其是悠久古远神秘的东方。这个时候,加上西方列强在沿海抢夺土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殖民地或租界,西方建筑便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除去战争经济掠夺这个层面上的不平等,在客观上,极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我们现在辩证的看待十九世纪初的西方建筑在中国的遗迹,结合当下开放的中国业已成为世界建筑师的舞台,可以总结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作为强势的发展完善的文明一定会对弱势的不成熟的文明产生影响。以下五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去阐述我们在这个层面观察到的有意思的建筑史。  相似文献   

19.
邵影军 《四川建筑》2007,27(Z1):70-71
在中国建筑市场异常红火的今天,我们的建筑文化中夹杂着其他的建筑文化和理念。我们不能否定这种现象,但是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欧陆风"是我国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共同发展、互相渗透的一种现象,它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我们的任务就是吸取它的优点,摒弃它的缺点,使我国的建筑文化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闫友鹏  方巍 《城市建筑》2022,(18):122-124
建筑发展过程中,西方建筑一直是一朵绚丽激扬的奇葩。从建筑美学发展至今,西方建筑美学在整个美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多种门派的哲学理论影响下,发展出了多种独特的美学思潮与建筑形式。本文对近现代西方建筑美学背景进行梳理,以赖特的流水别墅、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等建筑为例,探讨近现代西方美学思潮对西方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