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当下亚文化圈中极为火爆的球鞋文化为切入点,援引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与三元辩证法,分析成都BOGO POGO球鞋店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与机制,探究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之间的关系。亚文化圈内的消费空间生产、社会关系构建是同步的,消费地完成从消费场所到地方性场所的转变。亚文化圈消费空间生产旨在促进文化认同、引导消费实践,以符号化空间构建和文化观念规训来实现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同时又在生活层面表征的空间内进行更广义的日常文化建构,使消费者对消费空间产生情感依恋。  相似文献   

2.
摆脱二元思维定势,运用三元辩证思维重新认识景观空间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景观空间生产的现象、过程以及内在原因。首先介绍了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理论缘起、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以及再现的空间的具体内容,论述了空间三元辩证法下三种空间之间的关系及其思维方式和空间三元辩证法对景观的作用。通过阐述空间生产的概念来解析其内在机制。运用空间三元辩证法对景观空间生产进行三元解构,结合景观专业理论详细论述了景观空间实践、景观空间的再现以及再现的景观空间的具体内容,并且强调在当下中国城镇发展转型期中,必须通过对景观解构的研究来更有效地将景观作为一种空间政策。  相似文献   

3.
活态遗产地空间的消费决定了生产,而生产又创造了消费.活态遗产地空间消费是活态性要素的消费化表征,具体表现为传统建构、地点塑造和生活重构3种活动.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丽江古城为例,研究历史城镇型活态遗产地空间消费中的利益网络变迁,结果发现:当地政府机构始终占据利益网络的主导地位,并与旅游企业结为联盟;在开发阶段,国有企...  相似文献   

4.
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消费社会的城市空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商品印记。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转变:首先,空间中的生产与消费正转变为空间本身的生产与消费;其次,空间消费正从小范围和使用意义上的消费向大众参与和更广泛意义上的空间消费转变。这些变化已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5.
徐晓燕  叶鹏 《规划师》2008,24(2):72-74
随着当代全球化资本运行对消费环节依赖程度的加深,消费对公共空间的侵占逐渐加剧,公共空间正逐渐由公有向私有转变,成为一种被消费的商品.公共空间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空间与社会的分离.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的快速兴起推动着网红空间的爆发式增长,产生了巨大的网红经济效应。然而目前出现了不少盲目跟风营造网红噱头的场所,其所打造的网红空间跳过了空间演化所需的过程,对视觉效果的过分追求与对空间的忽视使得不少网红空间成为了一次性的消费产品,最终造成空间与资源的浪费。该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聚焦空间演化问题,借助访谈、实地调研与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以重庆龙门浩老街为例,从空间表征、空间实践、表征空间三个层面对网红空间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网红空间应以空间内容作为打造重点,结合多元共治模式,利用网络进行及时的多方反馈,建立可持续性的空间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发达地区城市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空间呈现商品化的发展态势,空间符号价值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出来。一方面,城市空间所象征的个性和品位、身份和地位、生活方式等符号意义逐渐成为大众空间消费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另一方面,空间符号的消费强化了空间的社会属性,并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8.
徐永利  殷铭 《城市规划》2022,(S1):96-103
近10年苏州古城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利用工程一期试点项目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文旅模式”值得总结推广。空间生产理论中的空间实践、空间表象、表征性空间等“三元性”特征,以及“空间的历史”层面,为文旅模式的内涵分析提供了理论工具。通过对试点古建老宅在立项阶段、实施阶段的“空间三元性”分别展开解读,结合“文旅集团运作模式”“文旅业态经营模式”“空间的历史”等构成要素,总结出“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文旅模式体系”,并针对整体意识、集体意识、市场意识、活态意识等模式优势特征,以及社会资本较难复制、类型探索不够多元等局限进行了总结,揭示了“文旅模式”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波 《建筑与文化》2020,(4):100-101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愈加强烈,我国正在进入消费经济新时代,市场上也涌现了一大批成功运营的空间运作模式与范例。文章根据对重庆磁器口古镇和重庆天地社会表象与空间表现的系统梳理,运用空间分析与城市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与内部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及空间问题。提出在设计过程中应将空间背后的社会逻辑考虑进去,从消费空间本身多元社会价值的营造出发,发挥消费空间联动周边社区的纽带作用,并最终构建"任何人都能感受到希望"的城市消费空间网络,使城市特色消费空间成为实现社会融合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出现的近现代风貌型消费空间塑造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实际上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针对特定人群,借助特定文化氛围的创造而被符号化了的一种消费空间.其本质上是一种赢利型的空间生产行为.并不涉及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街区与建筑保护,而且也扮演着强行推动绅士化过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面临了城市空间特色的丧失、城市文化的趋同。本文引入了“亚文化”的概念,试图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寻找出失落的城市亚文化空间。届时,营造众多亚文化赖以滋生的人性化场所,就成为当前积极的城市建设和设计者们神圣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北京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已日趋完善,然而主流文化保护却面临城市空间特色丧失和城市文化趋同等问题。保护北京城不是保护一个纪念品,我们要保护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保护城市发展所传承下来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只有将文化精神层面的保护与传统建筑物质层面的保护相结合,才能真正保护好一个“活”的北京城。本文引入了“亚文化”的概念,试图从北京民俗文化、北京人生活情趣为线索,探寻失落的城市亚文化空间,将“亚文化”的发展思想融入到北京传统建筑的保护之中,寻求北京城亚文化空间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3.
龚炼钧 《山西建筑》2012,38(3):27-27,187
首先简要阐述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指出在现代的消费社会中,商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被异化为了抽象的符码,接着介绍了列斐伏尔的社会生活空间的概念及其空间生产理论,并指出城市空间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消费品,同样被抽象化和符号化了,最后引入场所概念,说明了空间中差异化、多元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周详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21,37(3):56-61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亚文化的研究视角,对重庆市主城区内具有典型山地空间特征的传统巴渝风貌街区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选取北碚区同兴传统风貌街区开展深入调研,从街、巷、场、院等四类空间要素综合分析街区的外部空间特征,并尝试挖掘不同外部空间要素所映射的亚文化内涵,进而从码头商市、作坊兴业、川戏茶话和原本生活四个亚文化层面来提出外部空间与亚文化价值耦合的保护与整治策略,旨在唤醒和彰显特定地域环境下巴渝传统风貌街区的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陈琦  庄惟敏 《新建筑》2011,(3):11-14
从当代建筑空间所呈现出的复杂性现象入手,以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依托,结合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几位建筑师的创作理念,试图将当代建筑创作纳入到社会学的考察当中。通过"社会—历史—空间"的三元辩证法视角认识和解读在消费文化占主导特征的当代社会中,建筑空间趋向多元复杂这一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激烈的城市文化竞争过程中,城市内部产生多种类型的文化空间,而自下而上的跨国文化消费空间是城市独特文化的空间载体。本文以柏林"贫困但性感"的克洛伊茨贝格街区为例,探究具有丰富跨国亚文化特征的文化消费空间的演化过程与机制。该街区原本具有深厚的跨国文化积淀,新世纪以来,其在柏林经济文化转型与后现代文化消费转型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跨国文化消费空间。具体的空间作用机制包括:以全球个性文化体验消费为先导;由多级政府政策引导、国内外资本投入以及社区协调为支撑;最终得以激活街区经济、文化与社会活力,从而使得该街区成为柏林对外宣传与全球营销的城市文化热点。本研究丰富了对世界城市文化动力的认识,也对城市内部跨国、跨地方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多方互动协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随着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私有化、商品化、符号化"成为当今消费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的三大特点。这些深刻的变化引发了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批判与质疑:不少研究者指出公共空间正日益成为"纯粹的消费场所",一方面,其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功能已明显"失落"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指出当代公共空间仍然具备促进社会"融合"和提升公共生活"多元化"的能力,因此,公共空间并未失落,而是处于"演变"之中。总的来看,这些看似不一致的观点各自揭示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真实的一面;因此,采取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从而采取更切实有效的策略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磁器口核心商业区以及重庆天地休闲商业区消费空间的差异和原因,揭示了影响空间的要素:空间的基本要素和空间的效应要素,揭示了消费空间差异性是物质特性、社会特性与效应特性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20.
贵体进 《城市建筑》2014,(29):46-46
本文通过分析磁器口核心商业区以及重庆天地休闲商业区消费空间的差异和原因,揭示了影响空间的要素:空间的基本要素和空间的效应要素,揭示了消费空间差异性是物质特性、社会特性与效应特性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