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Planning》2019,(10)
在新工科视域下,对地方高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课题组通过分析目前地方高校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通过重构"基础-实践-创新-社会"能力培养体系,打造"平台-模块-专业实践"实验实践平台,搭建开放性、多元性实践活动载体,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习-实践-研究-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2.
蔡济众 《安徽建筑》2024,(2):117-118+131
“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建筑类专业双创育人探究响应时代召唤,对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文章在分析“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专业双创育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层次、教育层次、全面育人层次这三个方面探索构建高职工科专业双创教育育人体系,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并提出了持续开展活动、培养双创能力,部门协同融合、推进科创育人,持续特色引航、开展学科竞赛,打通科研实践育人全过程,构建双创育人新思路,营造良好双创氛围,提升学生科创素养等“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专业双创育人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新工科"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工程热力学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强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该课程教学始终贯穿"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理念。通过探讨前沿教学拓展、工程案例设计、专题项目探究、综合能力考核等"四位一体"的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形成师生交流融合的学习研究共同体,构建教学相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美工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学时数分配、课程学习环节、教学方式和拓展学科知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受观念、教育管理传统、专业划分模式和社会实践平台等因素的影响很深。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工科硕士研究生,应当打破专业壁垒,营造大工科培养环境;革新课程和教学体系,满足硕士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加强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硕士研究生培养平台。  相似文献   

5.
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从专业分割走向跨界融合,着力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是新工科建设的基本内涵。研究生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工科专业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需立足高校新工科建设背景,紧扣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的工程性、实践性、探究性、启发性等缺位问题,以新工科建设为核心导向,以重大疑难工程浸入式体验为牵引,突出学科交叉,可实现打造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实践教学平台。通过阐释创新实践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讨论实践教学环节在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机制,明晰了建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三大基本思想内核:突出创新,激发思维突跃;重大工程浸入式体验,培塑工程师素养;强调前沿交叉,培育科学家嗅觉。突出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志趣与自我职业发展定位,开展多接口模块化实践教学,实现了四大重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重构与评价体系重构。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前沿交叉研究顺利起步,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培养的毕业生深入各大军方工程研究单位一线,正迅速成长为牵头各项重大国防工程、履行重大作战工程保障任务的...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文章介绍了英国卡迪夫大学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本科教学、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重视"问题情境"的课程教学、重视多学科交叉的教研活动等契合新工科理念的规划教育方法,认为我国建筑类院校应借鉴其经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行业与学科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是中国工程教育应对新技术和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土木工程作为传统工科专业需要调整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土木工程学科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为例,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和总结了当前研究生能力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生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举措,包括实践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学科交叉能力等,并以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为辅,协同促进研究生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全日制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工科研究生工程素质普遍偏低、实践能力偏弱的现状,基于"大工程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了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产学研培养模式。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进行企业实践和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的育人环境,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平台,以提高其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建筑行业面临从粗放发展到精细提升的转型,吉林建筑大学在"朴实性与开放性"教育观的指导下,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多模块立体式"教学体系构建,通过多学科交叉平台和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立,构建创新训练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工科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中强调职业性与学术性结合,通过细化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和改善实践途径,形成了立体式、网络式的框架,构建设计主干课程"一横多纵"教学体系。依据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需求,强化设计能力的创新性培养,将课程模块化组合,同时细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整合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为适应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提供教学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模式,对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支撑体系的专业课程教学优化提出新要求。以《泵与泵站》课程为例,从课程特点、课程目标、教学实施及教学反思方面入手,探讨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为达到培养目标,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导向,坚持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新技术与新经济,土木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有升级转型为新工科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为助推新型土木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基于推进学科交融、跨界整合能力培养的发展主旨进行了独特的专业学生组织交流平台建设,在人的全面发展、现代认知学习、建构主义、生涯发展等理论的基础上,以国际竞赛、国际年会、讲堂制度和三高体系为载体,构建了ASCE国际学生组织河海大学分会,以激发学生主体作用,推进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大工程观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目标需求,因此,文章旨在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土木建造类研究生培养途径。以重庆大学土木建造类研究生培养为例,通过目标需求分析,打造良好的多学科融合研究生培养条件,构建智慧赋能、学科交叉土木建造类研究生的培养体系。通过十余年的改革与实践,创新了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并在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能力、教学改革成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通过智慧赋能土木、创新助力建造,有效提升了土木建造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实现研究生培养从传统土木到智慧建造的复合式发展,开辟了土木建造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岩土工程卓越科技人才的培养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创新型、科研型、学术型需求。与现有教学模式不同,文章提出的科研支架式教学模式首次在"能力域"下进行思考,面向能力素质而非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其提出研究生整体培养过程是能力体系的构建过程,即"科研能力支架"的建设过程。研究生培养方案前端的课程教学作为科研能力体系建设的起始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鲜明的科研属性。课程教学注重学科内容的跨界交叉,以专题形式展开,形成学一个专题即开展一项研究的教学新格局,将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提至培养起点,并贯通培养始终。文章讨论了该模式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该模式的设计思想,研究了该模式的基本流程和能力架构,探索了该模式的实施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打开了"学""研"并轨的教学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建设是应对经济发展、产业变革和全球竞争,推动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依托学校传统工科优势和特色资源,立足建环专业新工科发展方向,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通过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多维交叉融合课程体系、组建多学科融合师资队伍、打造多元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推进科研创新和科技竞赛融入教学、开展高水平国际化合作办学等举措,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环专业特色办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该模式实践成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变化、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以及"00后"大学生的特质,提出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应聚焦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工程管理协调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便毕业生能够胜任绿色建造和信息时代工程技术应用、管理工作。基于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可引发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模式,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改革为例,对课程改革进行探讨。在教学内容方面,主动将土木工程行业中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BIM等新技术与传统知识点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框架;在教学方法方面,充分发掘并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00后"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背景下,为实现研究生家国情怀培育与知识能力提升的融合培养,本文依托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实践,提出了研究生"文化耦合"培养模式,阐述了特色课程平台、多元研学实践平台和高水平资源平台以及学科文化建设。通过教学活动、学术活动和学术榜样三个耦合点,分析了文化耦合机制和家国情怀养成实践,可为高校研究生落实立德树人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融合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基于文献研究法、典型高校专业调研和典型高校院系主任专家咨询等方法,以知识融合为核心,以"全生命周期执业能力"和"能力教育"为导向,构建了由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导向及全生命周期三个维度穿插在一起的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三维体系"。最后,针对课程整合"三维体系"提出了坚持以知识融合为核心思维,以学科交叉为重要载体的教学改革思路,重点打造"国际化、博士化、双师型"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科研团队,注重校企合作,强化社会网络,促进"政产学研"融合三点实施性的建议,以期为新形势下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维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各工科专业如何有效落实这些理念成为新工科建设的关键。探讨以课程群模式实施桥梁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阐析桥梁工程课程群在新工科背景下应具有的特征。运用课程地图设置桥梁工程课程群的课程,进一步对桥梁工程课程群各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发桥梁工程课程群平台,对已有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让师生共享教学资源;明确新工科课程群教学团队的任务,探讨课程群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总结交流基于课程群的教学经验,进一步完善课程群体系,提升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求和挑战,MIT实施了第四次工程教育改革(MIT4.0)——新工程教育转型(NEET),卓越联盟高校开展了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教育体系研究,提出了工程教育融合创新(EEII)。其中,新工程教育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施项目中心课程、增加教学多样性、提高项目灵活性、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强调系的领导作用以及引领未来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融合创新的核心内容包括面向新工业革命的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重构中国工程教育的治理体系、从“回归工程”走向“融合创新”的工程教育范式、实施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面向工程过程的课程体系、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策略等。基于工程教育八要素视角,对新工程教育转型和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进行比较可知,MIT通过转型成为新的工程教育,是连续性的动作;我国高校需要在充分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实现工程教育转型的成功,完成变轨超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