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铁车站作为一个城市的交通门户,同时也是对外展示城市文化与传播城市精神的名片,在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对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提取与表达。该文以国内单体最大线侧式站房南阳东站的设计为例,从城市地域性文化特色中提炼“云中卧龙,腾飞奋进”为创作设计理念,阐明了地域文化特色在站房外部空间形态至内部空间细部方面进行的建筑设计表达,为今后的高铁站房空间环境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铁站房不仅是游客出行的驿站,还承载着传播地域性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功能,将城市地域性文化基因提取并转译到高铁站房的设计中,能够赋予高铁站房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文章结合邓州东站的设计,从外部环境的呼应、材料与传统构造特征的表达、形式特征的演绎三个方面对地域性文化基因在高铁站房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高铁战略的稳步推进,我国新建高铁站房日益增多,其中不乏桥式高铁站房,因其流线特殊使其外观造型具有一定的识别度,往往会成为全线站房的亮点.本文着重从设计源头的主要矛盾,即功能和流线出发,选取多个工程案例,结合设计原理、后期投入运营管理和工程回访经验,归纳总结设计难点,从实践中得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希望能为...  相似文献   

4.
王翯 《华中建筑》2023,(9):44-48
在我国高铁不断发展背景下,城际县市等一批中小型的高铁站房纷纷投入建设。虽然站房投资和规模受控,但旅客对候车环境、便捷进站的要求越来越高。该文以福清西站为例,探讨中小型线下式高铁站的优化设计。首先,介绍了站房站型的基本分类及适用。其次,阐述了中小型线下式站房目前的优点与不足。接着从主动式、被动式两个角度,论述改善其不足的措施。由于技术措施仅能改善不能消除线下式站房缺陷,因而,结合各站型的优缺点,针对福清西站创新性地提出了“线下结合式站型”。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高铁站点的空间换乘便捷度与站点规划布局之间的关系,在空间换乘便捷度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站点规划布局中的关键要素与空间换乘便捷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站点的空间布局模式与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采用集中式布局模式的站点其换乘便捷度较高;而站点区位、站房规模与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这是对以往和当前高铁站点一味强调门户、气势,站点规划设计追求大规模、大框架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刘雪敏 《世界建筑》2022,(z1):32-35
随着铁路客站建设"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方针的提出,铁路客站的建筑设计方案越来越注重与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本文结合近期中小型铁路客站实例,研究地域特色在设计过程中的发掘与运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出行率不断提高,交通建筑的室内环境与人的健康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其中室内热环境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境因素,因此交通建筑室内热环境值得重点研究。该文选择徽州地区的3个铁路客站候车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客站候车空间的室内外温度、湿度等热环境参数,对过渡季节客站候车空间的热环境现状进行研究,并针对在候车空间的旅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旅客对候车空间热环境的评价。分析实测数据所得的结果基本符合问卷反映的情况。并通过将Fanger(范格尔)公式所得的PMV值与室内温度进行线性回归,推导出三个车站的PMV与室内平均温度之间的关系式,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过渡季节热中性温度区间以及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于斐  孙莉梅  王少飞 《城市建筑》2023,(10):138-140+172
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演变,我国汽车客运站建筑空间和发展模式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目前人们对汽车客运站站房空间的使用后评价有待商榷。研究选取青岛汽车东站作为典型评价客体,从使用者需求角度及站房具体特征对汽车客运站进行分析。以使用后评价理论为立足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创建综合评价体系,深入调研分析了青岛汽车东站,得出使用后评价结果,总结目前汽车客运站站房空间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同类汽车客运站站房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铁时代旅客的行为特征和出行需求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对高铁客站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该文选取12座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高铁客站,以旅客便捷出行的视角对旅客行为特征以及空间满意度评价进行研究,梳理空间使用的现状问题,为今后高铁客站空间模式优化提供基础数据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该文首先分析了高速铁路影响下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特征——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和高铁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相应的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引导的空间发展(HSR-OD);进而构建了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框架,具体为:以可达性、区位和土地地租为基础的作用机制,以高铁站点与城市间的区位、交通、规模、功能四对关系为核心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大城市边缘区新建型、中小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和中小城市边缘区新建型等四类沿线设站城市的典型空间发展模式。最后,结合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四种典型类型,相应提出旧城更新、增长极核、新城建设和交通枢纽等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城际高铁通行时长、班次数据、人口流动数据,利用平均旅行时长、社会网络分析研究高铁对区域可达性和空间联系格局演变的影响,发现:(1)高铁推动各大中小城市均衡地接入长三角高铁网络,区域可达性整体水平提升了50%,但过长的途外附属时间使得未开通高铁的城市、中小城市在区域可达性格局中处于劣势。(2)高铁推动了长三角空间联系格局的非均衡演变,在中心辐射型高铁网络的带动下,人口趋于向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流动,与周边地区形成同城化的核心边缘模式,而未开通高铁的城市与外围城市在空间联系格局中面临着要素流失的困境。(3)总结了高铁影响区域发展的作用路径,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步行系统是高铁站与邻接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文章以哈尔滨西站站域空间为例,在对其土地使用、交通系统、空间功能及公共空间分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站域核心区的地面和地下步行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增强公共空间步行可达性、多元开发临街界面丰富步行体验、加强地面、地下步行系统的联系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文强 《新建筑》2013,(1):103-105
寻路是交通建筑中重要的行为因素,建筑中不良的空间环境设计往往会对寻路行为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我国大型铁路客站利用空间环境因素进行寻路导向的设计存在不足,寻路设计中对于建筑空间本身的导向作用意识淡薄.运用行为学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型铁路客站中影响寻路的空间环境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在交通建筑中利用空间环境因素进行寻路导向的建筑设计手法,以资未来交通建筑空间导向设计之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布局与区域战略调整、枢纽选址与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以及枢纽周边地区的空间发展应对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不能只注重交通价值而忽视城市功能价值,在城市功能价值中则应注重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经济到城市空间发展的综合功能,而不是只注重形象关学功能.相关城市规划应加强规划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铁线站房建设规模和数量的剧增,"站城融合"策略越来越被重视,成为近几年来高铁站房与城市空间和谐发展的重要话题。以杭州西站的设计方案为例,针对站场拉开、路基改桥、站场高度和腰部进站四个技术要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说明这些技术要点对于促进站城融合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其他站房设计工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帅 《世界建筑》2022,(z1):12-17
在站城一体规划的背景下,建筑师需要对融合的概念有深层的理解,从多维度视角对高铁站及其周边环境、规划、交通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同时从旅客的视角出发,研究客站建筑的空间体验和艺术表达.本文通过盐城站的设计实践,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高铁站设计,并延伸出站城融合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站城融合背景下,建筑师需要更全面的视角看待铁路车站和城市的关系,从铁路交通的既定思维中解封,借鉴国外成熟的站城融合发展策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铁路客站布局形式和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娱乐、商业金融等各类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其设置的目的是满足居民就医、上学、运动、娱乐和休闲等基本需求。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是实现居民对城市高品质和生活高质量诉求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一项重大事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布局需要充分考虑布局的公平性与使用的便利性,以便发挥其最大效用,更好地为居民服务。2022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等21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中提出,公共服务设施应贴近服务对象,与服务半径和服务对象数量、年龄结构等因素有机衔接,因地制宜,提高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便利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的重要地带,也是城市空间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区域,呈现出过渡性、动态性、交错性的特征。研究借助ArcMap10.2软件划分2000年以来四个时期西安城市边缘区的形态特征,并从空间演化强度和各向异性两个方面分析其空间演化过程。同时揭示西安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化特点,即西安城市边缘区正经历由"单一型"边缘区向"组合型"边缘区演化的同时,成为土地城镇化转换和城市空间增长的重要区域,开发区、新城逐渐成为城市边缘区空间增长的主体形态,促进了城市边缘区空间重组与重构。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研究——以无锡市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颂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10,26(3):14-18
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和资源紧缺条件下,迫切需要以发挥生态功能、社会效益等综合功能为目标,符合城市空间快速演化规律,指导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发展相辅相成,或相互抑制、或相互促进,是一对耦合的关系。探索和研究二者的耦合规律和模式以达到双方共存、综合效益最大化应列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一种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生态功能、城市发展空间相互促进的耦合分析方法,基于GIS和多目标分析技术,以无锡市区为例,确定城市绿地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区域,为无锡市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