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代表的新一批建筑类设计规范自2010年起逐步开始实施。新规范的修订对当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带来诸多影响。其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地震作用计算方面的变化、构件内力调整方面的变化、抗震构造措施方面的变化等,本文将从规范条文入手,以新疆奎屯地区为例,详细分析这些变化对该地区框架混凝土结构设计带来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2.
复杂建筑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结构变形机理的分析指出:竖向地震作用下,一般的框剪、框筒等多、高层建筑结构中可能存在显著的竖向相对错动效应;大跨结构、长悬臂结构中则可能出现竖向二次共振;结构的竖向抗震设计中,应重视发生于墙-墙、墙-柱或柱-柱之间的竖向错动效应,对于大跨结构的设计,则应有意识地使设计方案避开二次共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计算竖向地震作用的"底部轴力法"和"直接地震作用系数法"不能充分反映结构的竖向错动效应和二次共振效应,而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则可以准确地计算这些效应。基于此,为了给复杂结构、大跨结构的竖向地震设计提供一个合理、有效的工具,在复杂多、高层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PMSAP中,实现了竖向地震反应谱分析,并将其分析结果严格按照中国规范纳入了基本构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正>抗震箍筋的设置框架节点的构造措施基础中柱箍的构造要求剪力墙的约束构件楼梯间柱的构造要求汶川地震后,国家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作出了重大修改,出台了2008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此次修改仍然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为抗震设防目标,共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欧洲Eurocode8规范,说明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更符合理论意义和统计规律。并按三种规范的规定绘制了不同条件下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利用图形直观地分析了新规范的一些新特点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业内对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部分地震倾覆力矩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给定的公式计算还是按力学方法计算存在一些不同看法,鉴于此,对框架-剪力墙结构中需要控制框架部分地震倾覆力矩的来龙去脉进行解剖,并对上述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对框架-剪力墙中框架部分地震倾覆力矩的计算方法给出建议,即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给定的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6.
戴国莹 《建筑科学》2002,18(6):57-62
新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不仅有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还增加了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包括适用范围、设防目标、地震作用计算和验算的基本要求,以及建筑非结构和建筑附属设备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我国89抗震规范主要对出屋面女儿墙、长悬臂附属构件(雨篷等)等附属于结构的构件抗震计算做了规定;并对围护墙、隔墙、装饰贴面、吊顶等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构造要求做了具体规定。在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明确要求非结构构件应进行抗震设计,以满足规定的抗震设防目标。它与隔震、消能减震一起,初步构成了基于性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与原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比较,说明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设计反应谱的一些新特点,并按新规范的规定绘制了不同条件下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利用图形直观地分析了新规范反应谱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汶川县威州镇一幢既有典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地现有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安全水平.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设定的设防烈度及地震水平,对混凝土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建立了该结构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依据该模型确定结构地震易损性水平,建立继续使用、严重破坏和倒塌3种状态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以此研究汶川县此类结构设计的抗震安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此类既有混凝土框架结构不能完全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不同抗震设防等级关于房屋破坏和倒塌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根据现行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在符合基本假定的条件下,推导出多层内框架房屋各楼层水平地震作用和地震剪力的系数公式,并用系数简化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和地震剪力,可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计算了6个不同高度和不同结构体系的超高层建筑模型的竖向自振周期和竖向地震响应;分析了超高层建筑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的竖向地震动响应特征。研究发现,超高层建筑水平自振周期远大于场地特征周期,而竖向自振周期则与场地特征周期接近,竖向振动响应得到放大。根据设计反应谱,对于各种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FEvk都至少是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的2. 44倍。进而提出描述超高层建筑受到竖向地震全过程的4个概化模型,并指出规范简化算法的局限性。提出竖向地震作用对P-Δ效应与P-δ效应的放大主要体现在P值增大,使得"重力二阶效应"变成"重力与竖向地震响应共同作用下的二阶效应"。采用时程分析法研究了水平构件振动加速度响应,提出二次振动和竖向构件错动对水平构件振动响应有显著影响。分析了采用振型分解法计算超高层建筑竖向地震响应时质量参与系数偏低的原因,并指出当结构高度超过某一数值时,竖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第一阶振型会从竖向振动转变为水平摆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