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艺术乡建的模式愈加多样化,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本文通过艺术乡建的社会背景,阐述乡村在地文化的研究价值,分析传统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艺术乡建视域下唤醒乡村在地文化的研究策略,包括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修复乡村在地文化、艺术照亮乡村未来、再续乡村地缘关系、重构乡村空间秩序等。得出结论,应当创造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乡建”,从而使艺术乡建在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有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艺术乡建是乡村振兴下的重要举措,基于“在地性”理念的艺术乡建能为乡建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在皖北村落改造中,提出以“在地性”理念为核心,“人”“地”“时”多维要素为触媒,艺术介入为手段的乡建思路。通过刘庄民俗村的艺术乡建改造实践,探索“在地性”理念指导下的艺术乡建应用模式,阐述“在地性”在“在人”多元主体要素,“在地”自然、建筑景观要素,“在时”传统文化要素等方面的具体艺术介入路径,旨在为多样化的乡村振兴活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乡土重建”经历了漫长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介入”作为一条关键线索与主流的技术理性之间博弈与平衡,构成了中国乡建的理论范式与思维转向。文章首先对中国乡建的现代性进行了归纳,并对中国乡建的多元背景进行了梳理,其中发现“艺术人类学”作为一种新的思考维度,拓展了“乡土重建”的概念与范畴;接着对基于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设计”介入乡建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在地性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对艺术人类学视野下中国乡建的有机性与可能性进行了展望。这既非规制的一种先锋观念或精英派系的话语阵地,亦非建构特定的意识形态或独立的艺术活动,艺术人类学为中国乡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5.
面对振兴乡村的乡村建设潮流,文章通过对板万村传统村落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基地改造两个项目的具体实践进行阐述和分析,探讨了在面对千乡一面、城市化、城乡差距和产业转型等问题时,建筑师如何探寻其在乡建中的角色和定位,针对具体问题,以适宜合理的乡建实践提高和改善村民生活,振兴乡土文化和民俗传统,增强村民集体身份认同感,创造见人见物的生活情境,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6.
周超 《建筑技艺》2021,(7):96-98
通过对南院和花舍山间两个乡建项目的实践和思考,介绍了轻型建筑的设计方式,并从材料和结构、围护和表皮、预制和装配以及使用和反馈等层面比较两个项目的异同,探讨轻的介入作为一种乡村建造方式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7.
在云南弥勒东风韵小镇艺术家工作室村落的设计中,将艺术创作嵌入乡村的整体历史性、现时性和共时性语境之中,同时又避免外在环境决定论的简易模式.设计师以新的眼光来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在地风景和手工业文化融入建筑的设计创作中,对于当地重要的文化景观进行再演绎.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地区是建筑师进行"乡建"实践的先行区与示范区。简要介绍了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乡建"实践与背景,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建筑师在长三角地区"乡建"实践可以分为改良发展传统产业、拓展旅游休闲功能、在地特色人居生态保护、乡城交融的文创基地等四大设计主题,并结合代表性的案例对"乡建"不同主题下的建筑师既有实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9.
乡村建筑受到全球化进程的侵袭,其地域特点有着逐渐衰落及趋同现象。以云南省曲靖市普鲁村为例,探索基于“在地”设计思路支撑下乡村传统建筑真实性营造策略,构建居民生活场景,提高场地活力及发生率。通过对田野地点存留的尊重,对乡村可得性材料的运用,对适宜营造技术的再选择,秉承当地居民为主体,对居民需求进行回应式设计,提供多种可能的塑性空间,唤醒乡村活力。  相似文献   

10.
林京升 《时代建筑》2022,(4):142-149
万事达镇江工厂是一座基于建筑学空间理念设计的工业建筑。由于工业建筑以制造为核心的空间逻辑,以及现实的技术条件与造价限制,其设计与建造过程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困难与局限。建筑师以务实的态度,认知并理解工业建筑的理性化属性,尝试从不同角度来寻找人性空间与物性系统的共存方式,并依托建筑现象学理论,发掘工业建筑与建造地域的现象学特征,展示基于场所精神的工业场景,体验当代工业建筑的工业化产品系统与建造手段,探索一种工业建筑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赵鹏飞  王甜  张冰  王燕贞 《工业建筑》2020,(10):194-198
乡村红色建筑所表达出的在地性,能够有效烘托红色文化的象征意义和内涵特征。通过对乡村红色建筑在地设计观的分析阐述,结合沂蒙红嫂纪念馆建筑设计的详细介绍,对该项目在地特性的三个方面——地形地貌的在地诠释、人文历史的在地转译、建造技术的在地利用进行了解读,以期为新时代乡村红色展陈建筑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城市面貌逐渐趋向于一种千城一面的状态,建筑如何反映地方特色逐渐被设计师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投入到对建筑地域性的思考。然而,建筑地域性所涵盖的范围使得建筑的在地特征不能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甚至,为了适应高效建造出现模式化地域主义的倾向,这也促使当代建筑师开始对在地性建筑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13.
14.
在全球化语境下,各地建筑文化呈现出不断趋同的态势,甚至出现了所谓"置之四海而皆准"的建筑形式,大量无视地域特性、生态需求、文脉传承的国际式建筑泛滥。基于对此现象的批判思考,建筑在地性成为不少建筑师在创作中关注的重点。在地性是一种以场地特性为出发点,因地而异的建筑设计逻辑和理念。本文试图通过一次原竹建筑的设计实践,从取材于本土、生长于基地、融合于自然等方面探讨在地性的建筑设计方法和表达形式,为未来类似的建筑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在地性设计理念作为乡村民宿设计模式研究的指导方法,避免民宿的同质化设计,利于形成符合场地环境特征的民宿设计。通过对在地性设计要素的分析,从外部选址指标、内部营造指标两个维度构建了在地性民宿设计体系,分别从区位条件、景观资源、空间布局、建筑外观、景观序列、植物造景、室内界面等具体指标进行了分析说明,得出在地性民宿设计依据与方法。以湖南省常德市太阳山片区民宿为例,对片区内现有民宿进行调研与分析后,利用在地性民宿设计体系,从民宿选址布局切合场地条件、民宿建筑延续传统建筑语汇、民宿景观融合自然环境三个方面对太阳山片区民宿设计提出策略性建议,可为当下乡村民宿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简析了“在地”观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及研究现状,认为可将乡村复合型公共建筑设计置于“在地”视角下,从自然、材料、工艺、文化、场所五个方面探析乡村建筑“在地”设计的具体内容,总结归纳出适应自然条件、运用本土材料、传承建造工艺、转译文化语汇、重塑场所精神五个在地设计策略。通过解析宁德南岩村活动中心设计过程,展现在地视角下对乡村复合型公共建筑设计策略的应用,试图为乡村建筑开辟新思路,提供可参考的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17.
谷军  左光之  刘学群 《城市住宅》2022,29(3):190-192
城市近郊乡村具有美丽的田园景观、深厚的人文历史、丰富的乡土文化及优越的乡村区位优势,而之前的乡村规划设计采用城市设计法,导致城市近郊乡村内部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变得单一而死板,使用者无法获得归属感.为此,通过在地性理论研究,挖掘城市近郊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赋予乡村公共空间新的功能与精神内涵,使村民的归属感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18.
梁雪 《南方建筑》2012,(3):38-41
本文结合作者的现场调查,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角度论述了位于旧金山市中心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重点分析了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外部形态,内部空间组织,展厅的采光设计和中厅上部的趣味空间,可以方便我们理解博塔的设计手法和他对经典性建筑语言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郑彪 《四川建材》2020,(5):24-25
随着社会化发展进程加快,各大中小城市的停车位紧缺问题日趋严重。全国各地也涌现出各式各样的解决方式,多数成为解决停车问题而单一化设计的成果,其临时建筑、工业机械建筑、外观形象差等表象显而易见,很少有将机械车库作为一项完整的建筑项目来整体设计思考。对此,文章以湖北省水利厅智能机械车库为例重点阐述了其“在地性”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唐文胜  肖君翊 《建筑技艺》2021,27(1):114-119
以援刚果(金)中部非洲国家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创作实践为例,强调深度发掘场地特质以及与场地相关的特殊因素,并综合考虑建筑与地区气候生态环境、地方文化、场所文脉、建造技艺、使用体验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从城市场所文脉、地域自然文脉及建造的诗意性三个方面探索基于非洲本土文化的在地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