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老年人问题不容忽视,东北地区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随之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老年人公共场所的建设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辽宁省本溪市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设计方案为本地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才给居住问题将随着城市人中老龄化迅速发展而越来越突出。老齿化城市的住宅设计要考虑老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特殊要求。“二代居”和“老个公寓”的设计应纳入住宅建设和居信区的规划之中。在住宅及其环境设计中要实施无障碍设计,为廿一世纪城市人中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3.
多功能活动空间是校园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复杂的功能、流线使其成为校园建筑的设计重点.随着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用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学校空间所赋予的意义也越来越多元,多功能活动建筑的设计难度主要表现在多种功能的融合、多流线的设计以及内外空间组织上.文章以成都市华阳中学的设计实践出发,从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两... 相似文献
4.
结合路桥行政文化中心城市设计的实例分析,探讨以自然和历史人文特色为主题,以“大公园系统”、“不对称轴线”为手段,进行中小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设计的方法;从而指出:中小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从选址到布局再到具体的空间形态设计,都应遵循中小城市特有的历史脉络肌理和自然特色,在强化其空间架构由简单到复杂的同时,亦应强调其地方性、根植性和标识性。 相似文献
5.
6.
为了满足老年人颐养中心的环境因素、建筑功能、无障碍设计等方面的需求,本文结合千岛山庄颐养中心设计的实例,就其建筑总体规划、单体建筑形态设计和建筑节能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及总结,以便满足老年人养老居住的生活要求,同时为以后类似建筑设计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当代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设主要的矛盾逐渐转变为学生日益增长的休闲教育环境优化需求与功能使用空间、室内设备环境以及室外交互空间等建筑现状之间的矛盾.针对大部分普通高校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求加建改建大学生活动中心的问题,调研分析华南农业大学的真维斯学生活动中心和华山学生活动中心建筑使用现状,对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存在的设计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探讨,从而为校园学生活动中心建设提出一些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设计的前提下,建筑设计要考虑的范围要扩展很多——包括地区性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文脉历史等;城镇当地的民风民俗;小至建设基地的现状;都要一一考虑。 相似文献
9.
城市老年人室外休闲行为初探--以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设计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某一小区老年人活动场地改造设计的前期调查,结合环境行为与心理学原理和实态调查的结果,探讨了老年人的休闲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室外活动场地的关系,力图找出指导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规划设计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城市居民开起了自家的私家车,在城市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等问题,本文从市政管理的角度,并结合呼伦贝尔市的城市私家车状况对私家车管理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的探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老龄化现象愈加严重,老年人在社会服务、住房以及医疗等几个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并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城市规划中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更好地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城市老年住宅区的户外空间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老年人住宅的需求日益增加。按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以人为本,人性化地设计老年人住宅区的户外空间,为老年人创造的不仅仅是环境优美的户外空间,更是处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户外环境。 相似文献
13.
老年公寓套型的设计,应结合当地地形,地状,环境,医疗等种种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我国人口众多,老龄化普遍,在设计发展过程中会有许多不同于国外之处,我们应该借鉴参考,提取适合我国老年公寓的元素,满足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 相似文献
14.
15.
据统计,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显突出,这就要求我国对养老问题的关注要不断加深。本文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对适合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特点进行了探讨。从而可以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对老龄居住模式变化的分析,从老人的行为活动、生理特点指出老年住宅设计中的要点。通过提高住宅的适应性,增加社区交流空间,完善社区配套设施,设计与开发适宜老人居住的"通用性"住宅和老年社区。 相似文献
18.
19.
"三旧"改造背景下对广州历史风貌区保护的思考--以上下九步行街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把握历史风貌区保护相关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之上,思考“三旧”改造背景下广州历史风貌区保护中存在的经济平衡和高强度开发、传统城市空间尺度异化、历史遗存和场所精神丧失、交通压力和基础设施匮乏等问题,从旧城更新中的“减法”、历史空间的保护与完善、文化资源的延续与整合、步行网络与公交系统的有效衔接等多个层面探索基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衡发展的历史风貌区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